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诗词背境上古时期,女娲补天时,炼出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独剩了一块弃置未用。这块石头心想:别人都能补天,为什么单单剩下我?心里就非常的郁闷,于是每天的“悲号惭愧”,哭诉自己的不幸。

    这一日,这石头又在伤感,恰逢一僧一过来,石头听他们说着红尘富贵,心里实在是羡慕,也想去享受一番,又瞧着他们仙风道骨的,便想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然后就硬着头皮跟他们说了自己的意愿,那僧道听了便劝说红尘看上去富贵,其实有诸多的不如意事,石头死活不听,非要去。那僧道也只得告诉他到时候可别后悔。那石头点了头。而后,僧道把这块顽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美玉,又在石头刻了几个字。

    随后便被僧道投入富贵之地去了。又过了很久,顽石复归本相后,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恰从青埂峰下经过,看到那大石头上字迹分明,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原来就是“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而石头后面就刻着这首偈子。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一回出现的,也是全书的第一首。

 

大概解释:我没有才能去补天,白白在红尘中厮混了那么多年。我身上这些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故事,也不知道能请谁替我抄了去,让它在世间流传。

 

【周汝昌先生汇校八十回石头记中这样写】:

 

无材可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去做奇传?

 

周先生“与”字解释:今日“参与”、“参加”之义也,因其为草书,抄者误认,以为是“去”,从此沿讹不悟,今为指明,以复芹文之旧。

 

笔者查来的“寄”字解释: ①通过邮局或托人递送。②委托;付托。③依附;依靠。我认为,应当是第二个解释,“委托,托付”合适。

 

结合这两个字,再去理解这首偈子,意思就更明朗了,更贴切着文本的意思。从我个人来讲,我赞成周汝昌先生的校对。

 

【蔡义江先生的鉴赏】:

  这是作者依托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他在小说的楔子中虚构了此书抄自石上所刻的故事,其原作者便是幻化为通灵宝玉、让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身)“夹带”着它一起下凡、经历过一番梦幻的补天石,而曹雪芹自己只不过是“披阅增删”者。但这一点已被为此书加评、誊清的脂砚揭穿,说“作者之笔狡猾之甚”,作者其实就是曹雪芹自己。

   诗中借顽石说自已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的历 史上最后一个皇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些旧式的经济基础已随时代的潮流,吸收了其它国家思想,改变成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看出了社会制度将有所改变。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已颓败的大势,可是,他又看到当时社会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的虚无悲观的思想。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 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亦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出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补充:偈(ji)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意译是“颂”。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红楼诗词百科】“无材可去补苍天”一偈发布于2021-06-01 21:06: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