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一)

 

曹雪芹之所以伟大,在于红楼一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一个非一般的高度。

 

曹雪芹塑造了宝玉黛玉千古传奇爱情故事,它是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一笔,整部书是一座丰碑,谁都无法超越。宝黛爱情故事与悲剧情节,其感染力与创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曹雪芹以超人的想象力,虚构了女娲炼石遗下一快石头与一株绛珠草的传奇故事。

 

石头有灵性,枯草成人形。石头赐与精华雨露,枯草还泪于终生。曹雪芹用木石前盟话传奇开篇,高鹗以因果相承报恩还泪了结。曹雪芹与高鹗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故事的渲染,可以用:梦痕绕身难忘却,悲情笺满泪滴襟。脉脉深切心相许,凄怆离恨伴沉咽来形容。

 

爱情两个字,在两玉眼里就象天那么大。一但天崩地裂,情也断,爱也消,难免一个如孤雁悲啼寻绝路,一个似疯颠傻哭自离群的悲惨结局,这就是书中两玉爱情悲剧的主线之一。

 

为了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这一主题的完整性,高鹗续书功不可没。

 

其续书最大贡献在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英泪洒相思地。"这两章回,在此两章回中,高鹗笔下泪血相融,悲伤痛绝,是整部书的高潮。只要读者翻书至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一颗心就会随着情节的步步触目悲伤痛楚而加速跳动,泪花闪闪。一个故事情节能让读者的感情移入,说明作者在情节的思构,人物的表现以及接下来产生的延续故事去打动读者的心弦。


 

高鹗做到了,其艺术手法之高超,常人不可及也。它也是中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一笔。的确,其摧人泪下的悲剧情节其感染力影响中国现代小说,电影,戏剧等领域二百多年。

 

 

(二)

 

近百年来,有部分红学专家对高鹗续作不认同,甚至称其所续的后四十回是伪作。

 

其实,<<红楼梦>>只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并非一部史册文献,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伪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之分。



 

客观来讲,中国才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巨人曹雪芹,谁来续书其文采与笔锋都无可能与其并行,这一点是绝对的。所以,高鹗续书后四十回较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不论其思想性或艺术性与曹雪芹相比较,还有很大的落差。

 

故,就不应该对其求全责备。但高鹗可悲之处其败笔在于第百零七回,'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与第百十九回,'沐天恩贾家延世泽',这两章回。由于高鹗写这两章回,严重违背了曹雪芹原来的创作意图,从而破坏了书中其思想性。按照曹雪芹事先的伏笔,贾府最终是走向:"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己还; 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生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所以,高鹗笔杆一弯,贾府最终又'复世职''延世泽'。为此,高鹗留下恶名世代相传,这是他本人当初意想不到的。但是,话得说回来,高鹗续书是发生在两百多年前,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否制约着小说的自由撰写?当朝对文字这方面的管制到什么程度?你说得清楚吗?何况彼时高鹗还在职呢。在我看来,高鹗是宁可保人头也不会冒险去争'名头'!这是我的观点。



 

在这里,我抄录台湾学者高阳先生在其<<我看红楼>>一文中,这样说:

 

"如果曹雪芹以鸣冤的动机来写红楼,那后四十回定稿中提到抄家,就是触及了问题的核心,颇难着笔,规避不谈,则非本心,直抒胸臆,即致大祸; 即令有了自己满意的定稿[照他在第五回中的'预告'那样子写],也万万不敢拿出来的。"

 

上述高阳先生的观点,我是非常赞成的。如果我们认可高阳先生的上述观点,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去理解,为什么高鹗续作没有按曹雪芹在第五回设定的'预告'那样子写,而是重墨去写'复世职政老沐天恩''沐天恩贾家延世泽',去歌颂当朝的'天恩'



 

不管怎么样的原因,高鹗已为我们保存一部完整的文本--<<红楼梦>>这才是最重要的!本人曾用一绝赠高鹗如下:

 

高鹗续书了幻情,悲悲字句泪流睛。

归结梦里文辞锦,留于后世众人评。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归结续梦文辞锦,且留后世众人评——有感微文《我看红楼梦后四十回》心得两篇发布于2021-06-01 21: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