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90后,邓州市红楼梦研究会会员、《红学研究》杂志编辑,山西曲沃县人。    

                 

    读罢《妙谈红楼十二金钗》,又参看了诸人的点评,觉得该写的都写了,自己该写点什么呢?落人窠臼不可,过于称赞其人其书亦不可,忽想起一点,尚未有人论及,简而括之,此书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以情写作。

何谓“以情写作”?本想从古典中找些根据以润文色,谁知才疏学浅,又精力有限,只得拿自己的村言粗话试着来说说道。我私心认为,不独写作,对于一切文艺作品来说,评价其优劣的核心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是否在作品当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是否拿真实的感受和体悟去著作,不说远的,就《红楼梦》来说,作者曹雪芹“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用了十年辛苦,才得以完成这部巨著。不独曹雪芹,许多通古贯今些大家们,诸如苏东坡、蒲松龄、唐伯虎,还有《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等人,他们无一不是拿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作的,他们跟曹雪芹一样,都是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在死去活来的折磨之中,锻炼出了自己的伟大人格,从而在这伟大人格的驱使下,产生了伟大的、不朽的文艺作品。可见,“情”对于文艺创作,是何等的至关重要!其实在我看来,一切融入了真情实感的东西,无论它的作者是什么人,只要他将真情投入进去,那么他搞出来的东西,就一定会得人心,一定会是值得看的。


而郝新超的《妙谈红楼十二金钗》就颇有这点特色,郝先生的书里很少引经据典,很少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去叙述,通篇通部都是自由轻松的口气写的,他正是用了自己的心,去体贴《红楼梦》,拿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悟去悲悯红楼女儿的悲惨人生,这一点在他的书中随处可见我印象最深的是宝玉一篇,文末写到晴雯之死,郝新超几乎化身为宝玉,将自己对女儿的深情和悯,一咏三叹,甚至可以说如同曹雪芹一样,不独为晴雯,而是为全书女儿用眼泪再谱一篇《芙蓉女儿誄》,虽然此一篇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可以说是白开水一样,但这杯“白开水”却是充满着沸腾的、如血的真情,它是可以感染人的肺腑的,这样的用心,已不用再论其他,只此一点,已胜诸家多矣。

记得有句关于写文章的古话说:“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意思就是即使你的文章极工,用尽天下的好词好句,但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本色,那也是不好的。而郝先生的这部作品就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本色,我甚至可以断言,郝先生的语言是不可模仿的。记得有本专论唐寅的书里有说,与其同时代的大家们评论他的诗时,说其不甚工整,难有大家之风,原话记不住了反正是这意思。重点是在这几句话的后面,就铿铿然写道:此亦诸家不屑为之,亦不能为之。请注意,“不能为之”四字,这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那些批判他的文人永远不可能有唐寅的灵气和本色,虽不屑去写他那样的诗,但是,他们一辈子也写不出那样的诗来。这些话,加之在郝新超的《妙谈红楼十二金钗》上头,严丝合缝。为免得罪人,我就不重复出来了。总之一句:以情写作,自为上品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这一直以来都是被人忽略的要旨。《红楼梦》所言之情为何?孙逊有言:“这个‘情’当然首先包含了我们通常讲的‘男女之情’,否则《红楼梦》也不成其为《红楼梦》;但它又远远不止‘男女之情’,而是包含了远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把《红楼梦》仅仅理解为爱情小说,把《红楼梦》的‘情’仅仅理解为‘男女之情’,不仅不符合小说实际,而且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这个‘情’首先包含了男女间的相悦相爱之情,同时又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爱之情,更涵盖了人对自然的体贴怜惜之情;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情本思想’的丰富内涵。”为何要说这个呢?因为曹雪芹为诸作家们作了好榜样,他鼓励启发人们去拿自己的真心去作事,去作文,而不是像一些文艺作品,虽负有盛名,其内容却是冷血的,好像作者只是一台摄影机,完全不去关爱体贴自己笔下的人物,这样缺少真善美的作品,无疑是悲哀的,越写这些,就越觉得曹雪芹的伟大,由此一点,便又想到《妙谈红楼十二金钗》,郝先生饱含着对红楼不幸女孩儿的深情,拿心血创作出了这样一部50万字的大书,此书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郝先生的情感,不得不说,这样的书,的是佳作无疑。


最后,再说一点。在浩如烟海的红学研究中,能做到独树一帜、推陈出新是非常不容的,做到这些之后,若还能让人觉得有价值,继而流传下去,那就更少之又少了,我是红边杂草,阅读过的红学书籍不很多,但我发现,众人的研究大多是“板着脸的老学究”,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这样的写作形式不容易被大众广泛接受。我觉得,一本书若一味的曲高和寡,我想它也会有些寂寞的。而如今《妙谈红楼十二金钗》一书,真的是惊爆了我的眼球,她灵动美好,像个雪团儿似的娃娃,给人纯洁无瑕之感,在纯洁无瑕之中,又能读出不一样的有深度的东西,就像名著《西游记》一般,小孩子去看,就会有小孩子的东西;成年人去看,又得到更多的感悟,可以说,在“老少通吃”这点上,《妙谈红楼十二金钗》便如同《西游》一般,真真正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李白《幽涧泉》有句:“幽涧愀兮流泉深”,我觉得郝新超的书,便如同“幽涧”之中的涓涓“流泉”一样,独处深谷,又若幽兰一样,并不以无人而不芳,又如同“浓妆淡抹”的美人,自有其清妍丽质之处。

“俯饮一杯,仰聆金玉章”,我把此书比作是“金玉之章”,自有吹捧之意,但我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好了,就写到这里,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浓妆淡抹自清妍——读郝新超《妙谈红楼十二金钗》发布于2021-06-01 21: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