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禹,邓州市红楼梦研究会会员、副秘书长,市二高中英语教师。


很荣幸参与2015年《红学研究》校对的工作,校对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现结合咱这刊物本期的特点谈点看法。

首先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以前相比有两点创新值得提及:一是形式的创新。在本期的封三和封底多了一帧宽约9.2公分的加折,使得刊物的风格多了一份活泼,封三和封四的内容含量相对增加。二是内容的创新。本期刊发的内容除了有专业视野的红学大作外,也刊发了一定数量的略显稚嫩的草根作品,最突出的是刊发了在我二高中举办的“首届邓州红学会二高中《红楼梦》读书竞赛大会”的专辑,共有十一位老师的作品入选,这无疑是咱这专业刊物的接地气之举,是红学走下坛,步入寻常百姓视野的创新之举,是专业水准与业余爱好的同台献艺,这无疑是对广大红迷爱好者的莫大鼓舞。

 
 

再者对于邓州红学会,我觉得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骄傲:第一个骄傲就是邓州红学会有扎根红学、矢志不移的好领导、好会员。我发现很多红学会领导和会员对红楼梦的的热爱是发自心底的,是一份传承经典、呵护传统的特别真挚、特别淳朴的赤子之情,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较多的郝新超秘书长和时玉飞副秘书长等,这份挚爱和担当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尤为强烈。正是他们对红学研究工作的无私付出和热情似火,邓州红学会蒸蒸日上,活动接二连三,感染和带动了无数像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从加入红学会为契机,研读红楼梦,汲取智慧,滋养人生。第二个骄傲就是有那么多国内知名红学大家对咱刊物的大力支持,如刊登了孙伟科、王志尧、刘永良、张兴德、董志新等国内知名红学大咖,他们的作品具有指路明灯的作用,为基层的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红楼梦研究所教授、中国红学会秘书长孙伟科的《红楼梦研究与文学经验的关系》一文,更是具有象征意义,对于红学研究工作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必将赢得红学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这充分说明咱这刊物的影响力。中国红学会会员、江苏省红学会名誉会长朱永奎教授在微信中跟大家伙儿沟通时谈及对咱这刊物印象时以《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红学明珠》予以褒奖,这一点也很值得咱邓州红学会骄傲。第三个骄傲就是本期刊登了我们邓州市二高中部分红学会会员的作品还有学校的彩页。尽管大家的作品在红学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上还显得很稚嫩,但能刊发出来让大家斧正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对于二高中的各位会员来说更是莫大的鼓舞。

最后就本期刊发的我校会员的作品我简要介绍一下。本期刊发的作品是2015年6月18日举办的邓州红学会二高中读书竞赛大会上的稿件,会员们的作品均以阅读《红楼梦》文本为基础,着眼于文学鉴赏哲学思考两个层面,从各自的人生阅历、专业背景和个人关注点出发,结合时下热点话题,表达对文本写作技巧和人物形象、性格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以文学鉴赏为切入点的如语文组的高级教师任春建主任所写的《刘姥姥“蹭”的人心酸》、李海波老师的《红楼人物评论四篇》、王金梅老师的《欲洁难洁云空未空的妙玉》、杜邵峰老师的《斥责中的良苦用心》和邓书兰老师的《从“红豆曲”看宝玉》,教语文的对文字敏感、于细微处见波澜,从这些作品中可见一斑。以哲学思考为切入点的如历史组退休教师井子先老师的《“好了歌”的思想内涵之我见》、政治组魏新哲老师的《哲学视野下的诗意人生》,两篇文章均有对《好了歌》的批评分析,均提出红楼梦对当代人生存智慧启示的话题。用哲学眼光思考家庭教育的还有杜志远老师的《读“红楼梦”谈家庭教育》和我的拙作《对“黛玉”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反思》,虽然关注的都是家庭教育,但切入点有所不同。杜志远老师出身教育世家,在教育子女方面心得颇多,他针对的是时下的“虎爸“狼妈”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我在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对广大团员青年思想教育的任务,关注留守儿童也是职业习惯使然。



总之,作为刊发的作品,我们清醒地知作品的不足还有很多,很多观点还值得商榷,文字和构思还不够完善。但是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潜心研读文本,虚心学习,下次一定会有更精彩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在这方面,李海波老师和常德成老师已走在了前面,自召开竞赛大会以来,他们两位的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先后有作品在《河南校园》、《今日邓州》、《邓州师训》等刊物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他们已先期收获了文学创作的幸福体验,这不能不说是参加红学会所带来的神奇效果,这样极具示范性的带动作用无疑也是汇聚时代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之举,愿邓州红学会明天更美好!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红学之沃土邓州之骄傲发布于2021-06-01 2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