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简介

张霁老师一直从事《红楼梦》专业研究,在红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我校开设《<红楼梦>研究》课程数年,课堂时常爆满。张老师知识渊博,指导学生热情平和,多次荣获腾讯教学奖等奖项,是深受欢迎的深大教学名师。

  - 沁着书,雅集简阅书吧 -  

张霁老师首先掷地有声地发问:《红楼梦》中哪个人物争议最大?两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于黛玉的争议在于“喜不喜欢她”,而对于宝钗的争议,则在于“她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区别,关键还在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方法不同。

  - 从宝钗扑蝶说起 -  


张老师播放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宝钗扑蝶”这一桥段,带我们回顾书中对宝钗争议最大地方。


扑蝶对于宝钗来说是很罕见的,端庄矜持的宝钗在生活中很少玩儿。这次,她扑蝶且是玉色蝴蝶,“玉”绝非闲来之笔。宝钗在外面听见屋里有人言语,想:“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作者对宝钗进行了罕见的心理描写,从中可见她心思细腻,对宝玉房中的丫鬟个个了如指掌,而宝玉对丫鬟红儿甚至是不认识的。“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被小红发现后,宝钗使了个开脱计儿,将矛头指向黛玉。


宝钗究竟是心机重,还是情急下的正常反应?这一段实在值得反复琢磨。正是由于曹雪芹对宝钗从来没有过明确的性格刻画,以至于拥黛派和拥钗派就此争论不许。

  - 薛宝钗的心理描写非常少 -  


书中有大量贾宝玉、林黛玉的心理描写,而薛宝钗的心理描写则非常少。


张霁老师说,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的出现是比较晚近的事,在十八九世纪才开始常见。中国更是罕见,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几乎难觅。即便是提到其他经典,如《水浒传》等,也都只有白描的手法。《红楼梦》率先地加入了心理描写,使小说境界获得巨大飞越。


细读红楼,我们会发现曹雪芹有意地回避了薛宝钗的心理描写,对她几乎仅有行动描写。这是因为,《红楼梦》主要是从宝玉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的。宝玉是个不喜功名利之人,而皇商家庭出身的薛宝钗,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做事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与宝、黛是极为不同的。宝玉曾愤愤地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宝玉是不熟悉宝钗内心的,他对宝钗的性格捉摸不透,曹雪芹自然对宝钗的心理描写就比较少。这与她作为第二女主人公的地位是不相符的,也再次印证了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是有亲疏远近之分的。

聆听老师字字珠玑于忘我之境

  - 曹雪芹不是只能描写扁平人物的作家 -  

书中有一群人,如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这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们是贾府掌权的人,是最为维护传统伦理道德的人,她们代表了相对固定的秩序,而年轻的宝钗恰恰进入了这个行列。

宝玉和黛玉的成长,可见于他们心理描写中看待人和事物眼光的变化,而我们无法从宝钗罕见的心理描写里窥见她的成长。这一人物形象没有太大的流动性,她完美符合了时代秩序要求,成为宝黛爱情的背景人物。

可以说,《红楼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金瓶梅》写的是世俗的市井爱情,林语堂曾模仿《红楼梦》创作《京华烟云》,但最后仅以老庄的思想来统领全书。而《红楼梦》很难用某一种思想来概括的,它是极其丰富的,曹雪芹在其中升华了太多太多的精。总结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灵魂精神境界的书,它体现了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对爱与美与自由纯粹的追求。

  - 交流?分享 -  


双重标准——中国古代评价女子的潜规则


明代陈继儒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有德便是才”的说法,民间也是认可这一观点的,但是落实到现实中却不是这样。中国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宝钗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我这些没用”,但她却最是才识渊博的。

从《金瓶梅》也可看到中国古代“娶妻娶德,纳妾纳色”的分裂,好像有才的女子都是歌妓青楼女子之类。其实读了红楼梦,我们便知这是一种误解。深闺大院称心如意的女子都是十分有才干的。即使不是博学多才,也至少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感悟悲剧

真正的经典是值得一辈子咀嚼的,尤其是曹雪芹这样大家的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是无惧剧透的,开头的楔子“绛珠还泪”、第五回的判词,预示了所有人命运。作者带着宿命论的观念走向悲剧,更加渲染了悲剧的浓烈色彩。文章越精美,越令人心痛。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真正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曹雪芹真正要写的就是家族没落的大悲剧。

张霁老师的红楼情缘

张霁老师回忆,她自五岁开始,字尚不全识,便开始读红楼。她对红楼的感悟历经三个阶段:初为宝黛爱情凄美所感动,渐为雪芹才华丰茂所折服,于今沉浸于对书中文学写作手法的发掘。历此三境,我心所向。

感谢张霁老师,带我们一解《红楼梦》木石前盟的痴绝情缘,一窥草蛇灰线的大手笔。在解读完从宝钗形象的塑造看《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之后,交流分享,慹然若新沐,精神升华,灵魂荡涤。其间老师一再鼓励我们去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作品。而评价,则应坚持文学角度。

  - 征文颁奖?击鼓传花?合照留念 -  


彩云初会琉璃影,美好记忆心底藏。

良辰美景有时尽,赏心乐事翘首盼。


张老师为征文比赛获奖者颁发奖品

学会为张老师赠送小礼物

击鼓传花之雅事


老师在第一轮击鼓传花中命定般的传到花,献唱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歌声悠悠,深情脉脉,老师性情风采与人格之美感染我们,圈粉全场。


会员们与张霁老师难舍难分,只以来日方长作别




艳丽如岁月欢歌的会服,多情如馥郁兰香的绣扇,此番意犹未尽,只待再续情缘。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 end -  

撰稿:组织部 施秋娟

审稿:组织部 袁子涵

排版:宣传部 罗喜云





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张霁老师讲座从薛宝钗形象的塑造看《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发布于2021-06-02 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