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

红楼梦》一书有好几个书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空空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见一块大石上刻着字,记录这块大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通灵玉,随赤瑕宫瑛侍者下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空空道人与“石兄”(也就是这块大石)一番对话后,把“石兄”亲身经历的故事从头至尾抄录下来,问世传奇。空空道人看了这部书后名为“情僧”,把《石头记》改为《情僧录》。后来“吴玉峰”把书名改为《红楼梦》。“孔梅溪”又把书名改为《风月宝鉴》。从《石头记》书名的几番更改来看,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都或多或少地对该书进行了增删,如果只是朋友之间借阅,未对书的内容进行改动,单单改动书名干嘛呢?最后,一个化名“曹雪芹”的“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从第一回“楔子”来看,除原创者“石兄”外,增删者“曹雪芹”对该书的贡献最大,且未增删完就去世了。有批语为证:“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楔子”结尾说:“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甲戌本的书名全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说明在这几个书名中,脂砚斋最喜欢《石头记》书名。我们从该书的主旨立意来看,书名用“石头记”内涵也最丰富、最深刻。

一、作者自譬石头,记录亲身经历之事,同时透露作者信息
甲戌本“凡例”说:“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这里明确告诉我们,所谓“石头记”就是作者假托石头记录书中发生的故事。再根据“凡例”和“楔子”交代的写作手法,书中表面故事是作者敷衍的“假语村言”,“只取其事体情理”,不“拘拘于朝代年纪”,其表面故事可以“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在这里作者又明确告诉我们将亲身经历的真事隐去了,隐去的真事必然有干涉朝政的史实,否则就没必要将真事隐去。这是在提醒我们解读此书的方法,要把作者隐去的真事找出来,就要采用索隐的手段。
在青埂峰下,一僧一道出场的时候,书中这样描述:“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在这里,蒙府本批语:“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本批语:“作者自己形容。”这一僧一道也是作者幻化的形象。作者不会是出家人,如果作者出家只能在道教教之间二选一。而这里的批语提示作者既信道又信佛,平时也会以佛道双重身份自居,在名号中也会透露信仰佛道的信息。作者亦僧亦道形象,是考证作者的重要内证之一。
在第一回作者自云中也有作者的重要信息。作者说“曾历过一番梦幻”,这“梦幻”是指作者家庭的重大变故导致人生的大起大落?还是亲身经历了改朝换代、政权更迭、社会变迁?这只有结合书中的描绘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总之,这场“梦幻”对作者来说一定是刻骨铭心的,这也是作者创作该书的强大动力。不管是书中表面上描写的“家败”和“情变”,还是隐写的朝代邦国社会重大变故,都会跟作者有紧密关系。作者说“何堂堂须眉,诚不若此裙钗哉?”说明作者性格懦弱,优柔寡断,知难而退,逃避现实。作者曾“赖天恩祖德”,说明作者出身于诗书礼仪之家,且受过皇恩。曾经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作者做过违背父亲、兄长教育训导的事情,不听恩师、朋友的规劝,做过对人生影响重大的错误行为,导致后半生穷困潦倒,带着负罪感在深深的忏悔中创作本书。作者自称“有罪”、“不肖”,必然在书中作为重要的思想内容来书写。
二、作者自譬被遗弃的补天石,透露时代背景和主旨立意
作者自譬被女娲遗弃在青埂峰下的补天石,它虽有补天之心却无补天之能,“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作者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说明这块石头的来历,似乎把读者带到了远古时代。其实这是作者用的障眼法,意在借远古神话来写作者那个时代的故事,书中发生的故事是作者的亲历,距离作者写书时代不远。作者为什么要用补天石引出故事?这里大有深意!

女娲补天的传说在《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上有记载。早期的女娲补天故事,和祝融(有的说是颛顼)共工大战并无交集。即在先秦、西汉古籍记载的远古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是一个神话,祝融(或颛顼)与共工大战,共工失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生灵涂炭,是另外一个神话。祝融是官职名,掌管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官职大司马、兵部尚书。祝融在后来被奉为火神。共工是氏族名,又称共工氏。共工在后来被奉为水神。祝融(或颛顼)与共工的大战发生在黄帝之子少昊统治末期,那时国力衰落,共工氏族崛起,少昊已经无力约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统治权发起挑战。少昊指定的继承人颛顼率领重、黎两部落打败了共工部落。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把女娲补天与祝融共工的故事拼接在一起。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子没有成功,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于是女娲炼石补天。至此,女娲补天与共工怒撞不周山两则本不相干的神话故事,融合成了一则完整的救世神话。唐朝的司马贞《三皇本纪》则把“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子”改为“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以后的“女娲补天”神话故事都是沿用司马贞的观点。
《红楼梦》虽然从思想内涵上把女娲补天与祝融共工的故事视为一个整体,但是在行文时却把两个故事拆分来写,即写补天石来历时说它是女娲炼石补天被遗弃的,在写《石头记》正文时大胆地来一句:“当日地陷东南”,给人的感觉似乎女娲补天与“祝融共工大战导致地陷东南”并无直接关系。这其实是作者的狡猾之笔,意在淡化这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不让读者一下子明白本书的时代背景和主旨立意。
“补天”在文人的诗文中常常用来比喻收复被侵占的故土。南宋诗人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黄阁梦,依然画舫清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这是辛弃疾在担任建康通判时,接受江防前线军事长官史致道宴请时作的这首词。辛弃疾希望史致道抗金复土,“补”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
在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中,他把“积翠岩”视为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与《石头记》青埂峰下那块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意象相同。《石头记》作者受到了辛弃疾这首词的启发吗?《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大意是:“我嘲笑共工为什么发怒,撞断巍峨的擎天柱。那个忙着补天的女娲也很可笑,却把积翠岩这块补天石投掷在荒闲处。旷野飘烟荒草没路,我特意拄着拐杖来看你。倚靠着长满苍苔的积翠岩,轻轻抚摸悄声探问:千百年来你经历了多少风雨?常常被儿童敲击玩耍苦不堪言。时时有牛羊磨犄角,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去。积翠岩忽然以其千丈翠屏的雄姿巍然屹立,清澈的甘泉敲击着岩石,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如果在这里建几座小亭子,待到春暖花开时,此间自有歌舞盛会。仔细想一想,自古以来的寒士,虽然有怀才不遇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那一天。”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此时辛弃疾罢居瓢泉。赵晋臣敷文,即赵不遇,字晋臣,江西铅山人。庆元六年(1200)罢职家居,与辛弃疾过从甚密,彼此多有唱和。赵曾为敷文阁学士,故称以“敷文”。辛弃疾这首词托物寄意,借神话传说,谓友人虽具擎天之材,终无补天之用。这首词中“补天”的含义与他的前一首词是一致的。
明末清初的陈子在抗清活动中写下七律《九日登一览楼》:“危楼樽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在明遗民看来失去了江山就是天塌地陷。在陈子龙这首诗中他期望像女娲补天那样恢复被清人侵占的明朝江山。

《石头记》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很容易让人想到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为争夺政权而交战。而明朝尚火德,清国尚水德,耐人寻味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也尚水德,按照易学思想水克火,两个水都要灭掉大明的火。《石头记》将古老的神话与易学思想相结合,把时代背景指向明末清初,主旨立意为补天济世。其实,在通灵玉“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到青埂峰复归原形后,记录自己经历的《石头记》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处,甲戌本批语明确指出补天是书之本旨。
从介绍青埂峰下补天石的来历看,也透露了作者的一些信息。“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如果作者是明遗民,说明他并未亲身参与抗清活动,这就排除了一些作者说。
三、补天石幻化为通灵玉影射玉玺皇权,《石头记》是政治小说
补天石经过锻炼以后灵性已通,凡心已炽,既然不能去补天,就想到“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僧道二仙告诫它,红尘中的富贵不能久持,“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瞬间就会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石头苦求再四,僧人“便念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第8回对通灵玉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其外观“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批书人在此处提醒道:“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批书人认为是“大关节处”,可见这个通灵玉很不一般。通灵玉正面书“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在此处有批语:“《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这就是一笔两意的意思。我们再看通灵宝玉的背面,也是篆书,内容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通灵玉很容易让人想到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正面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明代《集古印谱》和方以智《印章考》记载,秦代有小玺,其文为“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这跟通灵玉背面的文字何其相似!作者采用影射的手法,用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

黛玉贾府贾宝玉问林黛玉有没有玉。林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贾宝玉一听,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书人看了贾母说通灵玉是“命根子”,提醒读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见这个通灵玉很不一般,事关贾家的命运。这更加说明通灵玉影射玉玺,因此,拥有通灵玉的贾家就是影射皇家。和氏璧产于荆山,秦始皇命李斯制作成玉玺,自此玉玺就成为皇权的象征。历史上为了争夺江山统治权和这块玉玺,发生过无数次血腥的厮杀。在贾宝玉给宝钗展示通灵玉时,那首对通灵玉的嘲讽诗也揭示了这个问题。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在“好知运败金无彩”处,甲戌本侧批:“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由此可知,诗里的“金”指宝钗。为什么在影射皇权玉玺的通灵玉诗中“加入宝钗”?“薛宝钗”的名字有带金字旁的“钗”字,她还佩戴金锁,影射努尔哈赤建立的大金割据政权和皇太极改国号的清国。贾宝玉人物本身也有影射玉玺皇权之意,薛宝钗追求贾宝玉寓意争夺皇权。薛宝钗的金锁还有另一层含义,因为玉玺是装在盒子里的,用金锁锁住。这样,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亲隐写的内涵就相当丰富了。我们不得不为作者高超的笔法而赞叹仰视!在“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处,甲戌本有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这是什么特殊时代会有“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惨景?这只能是指明末清初大清、大顺、大西政权与明朝和南明争夺江山的战争惨景。
四、石头能言,寓意《石头记》“真事隐”的改朝换代血泪史
补天顽石经过锻炼以后灵性已通,又叫通灵玉。“通灵”就是通于神灵。班固《幽通赋》:“精通灵而感物兮,神动气而入微。”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玉玺是皇权的象征,皇帝都认为自己统治天下是“受命于天”,象征皇权的玉玺当然也就通灵。围绕着玉玺有很多通灵的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东汉未年,董卓叛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一天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的光,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捞出一位宫女的尸体,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有一玉玺,上面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缺一小角。孙坚大喜过望,这正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在青埂峰下,僧道二仙来到石边,谈论人间荣华富贵,这块顽石听了羡慕不已,便口吐人言,央求二仙携它到红尘中去受享一番。顽石幻化成通灵玉后有了“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的功能。在元妃省亲的时候,通灵玉自言自语起来:“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
关于石头能言有典故。周景王六年、楚灵王二年(公元前540年)冬,楚灵王亲率附属诸侯国攻打吴国,但无功而返,为在国人及诸侯国面前讨回面子,他大兴土木,始建极为华丽壮观的章华宫,以此向国人及诸侯国夸耀威力。四年后,章华宫落成,楚灵王遍邀各诸侯国参加落成典礼。时为各诸侯国盟主的晋国国君晋平公效尤楚国,于晋平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34年),在汾水之旁,竭尽民脂民膏,建造背汾面浍、侈华精美的虒祁宫,意与章华宫媲美。建造期间发生了魏榆石头说话的怪事。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徵,故怨咎及之。《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大意是:八年春季,在晋国的魏榆有块石头说话。晋平公向师旷询问说:“石头为什么说话?”师旷回答说:“石头不能说话,是有的东西凭借着它说话。否则,就是百姓听错了。下臣又听说:‘做事情违背了农时,怨恨诽谤在百姓中发生,就有不能说话的东西说话。’现在宫室高大奢侈,百姓的财力用尽,怨恨诽谤一齐来,没有人能确保自己的性命。石头说话,不也是相宜的吗?”当时晋平公正在建造虒祁之宫,叔向说:“子野的话真是君子啊!君子的话,诚实而有证明,所以怨恨远离他的身体。小人的话,虚伪而没有证明,所以怨恨和灾祸来到他身上。《诗》说,‘不会说话多么伤心,话不能从他舌头上出来,只有劳累他自己。会说话的多么美好,漂亮话好像流水,使他自己安居休息’,说的就是这个吧!这座宫殿落成,诸侯必然背叛,国君必然有灾殃,师旷已经知道这一点了。”然而,晋平公没有听取师旷、叔向等人的多次劝阻,一意孤行。宫殿建成后,晋平公在此大宴诸侯国国君和使臣,并常年游乐于虒祁楼台上,日夜沉湎于靡靡之乐、红袖歌舞之中。自虒祁宫落成不到三年的时间,晋平公终因淫乐过度心悸之症复发而死。
李商隐的七绝诗《明神》也引用了“石言平阳”的典故:“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这首诗的意思是劝人为善,少干坏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然石头都会说话。
《石头记》作者设计石头能言,寓意书中暗藏重大隐情。在明末清初那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为了争夺华夏江山统治权,大清、大顺、大西地方割据势力与明朝和南明展开了血腥厮杀,造成大量生灵涂炭的惨剧。而在官修史书中很难见到真实的记载。清统治者掩盖这段历史,而经历了那段血腥历史的明遗民在《石头记》中,采用“真事隐”的特殊写作手法记载了那段历史。正如凡例诗所言:“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五、把补天石所历之事刻在石头上,让历史教训传递子孙,永世不磨

书中虽然说地域邦国、朝代年纪无考,其实作者用了很多方法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比如:“末世”、“南直召祸”、“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海啸”等。除了以上隐写的时代背景外,书中开篇补天石被女娲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也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时代背景暗示。民间红楼梦研究者朱光东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汉民族精神研究》一书中,对这个隐写的时代背景有令人信服的观点。《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山即今长白山。因此“大荒”应该是隐指满洲贵族的发祥地长白山地区。清初吴兆骞在《长白山》一诗中写道:“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山海经》记载的大荒山东西南北都有,何以见得《石头记》中的“大荒山”就是专指东北的长白山呢?作者用“无稽崖”给予了明确定位。“无稽”是“勿”的谐音,古代“勿吉”、“肃慎”都是满族人的称谓。“青埂峰”谐音“清根峰”,暗喻清人的发祥地。这样的谐音是很合理的,因为与整部书发生的故事立意相合,这也是《石头记》作者大量采用谐音法的原则。我们解读这部书也要遵守这样的谐音原则,否则就是胡乱猜测了。
作者用补天石被遗弃之处隐写了时代背景,表明这个地方天塌了却无力补上,寓意大金割据势力的产生。《石头记》把明清改朝换代的故事刻在石头上同样寓意深刻,因为古今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碑都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石头记》的故事镌刻在石头上,矗立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里也可以作为明遗民避世归隐之所。《石头记》抚慰着明遗民伤痛流血的心灵,并传递子孙,永世不磨。纵观漫长的历史,朝代更迭本是规律的必然,然而历史的教训要世世代代铭记。
最后引用唐朝诗人李嘉祐的诗《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做结尾:“征战初休草又衰,咸阳晚眺泪堪垂。去路全无千里客,秋田不见五陵儿。秦家故事随流水,汉代高坟对石碑。回首青山独不语,羡君谈笑万年枝。”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薛宝钗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头条号,欣赏更多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精品文章!

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脂砚斋最喜欢《石头记》书名,这个书名内涵最深刻发布于2021-06-02 10:3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