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待制诰,负责起草诏书。


这年的一个夏夜,苏轼起草完一份诏书后,垂簾听政的太皇太后高老太太忽然问他:“卿前年爲何官?”

曰:“臣前年为汝州團練副使。”


“今爲何官?”

“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曰:“何遽至此?”

轼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曰:“非也。”

轼曰:“岂大臣論薦乎?”


曰:“亦非也。”

轼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


——苏轼听到这儿,摸不清老太太的脉了,赶紧为自己辩解:自己虽然不成材料,但也不敢通过其他路子到皇帝身边来。


太皇太后曰:“此乃先帝之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歎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


汝州,北宋时期隶属京西北路河南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团练使,全称团练捉守使,是负责地方自卫团队的干部,相当于现在地方上的武装警察部队队长,副使有时是安排贬官员的闲差。而负责起诏书的翰林学士则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文秘的副主任,级别跨的不少。老太太前面问了那些实际上全是“此乃先帝之意”的铺垫,所以已过天命之年的苏老先生也“不觉哭失声”,感动哭了。


太皇太后泣,帝亦泣,左右感涕。已而命座赐,撤御前金莲燭送归院。


轼在翰林,颇以言语文章规切时政,毕仲遊以书戒之曰:“夫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於诗歌,赞於赋颂,讬於碑铭,著於序记者,皆言语也。今知畏於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必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


毕仲遊,郑州管城人,其曾祖毕士安曾任北宋宰相,生于1047年,小苏轼十岁。熙宁三年举进士,召试学士院,被苏轼擢为第一,与苏轼、司马光交好。毕仲遊“以书戒之”,绝对是对老师的一番真诚与爱护。——不特出口者为言,笔下也是言,不能不注意啊!听到好话高兴的未必来得及帮你,而听到非议的可能早下手对付你坏你的事了。


“官非谏臣,职非御史,而好是非人,危身觸讳以遊其间,殆猶抱石而救溺也。”轼不能从。——轼不能从,果然既不容于新党,也不容于旧党,两派谁也不待见,苏轼只好自求外任。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图阁学士任杭州知州,还算是任地方一把手,疏浚西湖,留下了“苏公堤”。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掌权,苏轼被一贬再贬,最远被贬至儋州。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受言语之累的苏轼发布于2024-02-18 1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