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点击“历史乐趣坛”,命理学!

中国古代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先秦

            安徽省齐舜高级中学

                 张祖良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疆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消极

(1)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2)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瓦解

表现

(1)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2)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3)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伐齐。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

(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西周的礼乐制度

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核心考点

考点一 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

 

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

 

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唯物史观认识分封制度瓦解的原因

(1)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2)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3)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

3.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点二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与宗法观——家国情怀的源头

 

(1)宗法制度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2)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3)区别与联系

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 ,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2.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2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特点

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

内容

a.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

a.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手工业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

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2)陶瓷

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三、商业

1.商业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

(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核心考点

考点一 精耕细作与小农经济

先秦时期的经济现象时空定位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不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私(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业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




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流派:主要有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3)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

主张君主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春秋战国:使用硫磺和硝石,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2.汉字

(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

(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写意

(2)成就

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时期:帛画《人物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

(1)《诗经

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雅、颂三个部分。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创始者:屈原。

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核心考点:

考点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1.百家主张反映不同的时代要求

(1)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争鸣

(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

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尚贤

(5)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1.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2.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轻民贵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第一单元  先秦 综合提升

专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文化方面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民族关系

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

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专题二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专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古代希腊城邦的差异

1.希腊城邦始终作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3.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4.体系、性质不同:古代希腊城邦之间是联盟性质而非统一政体,没有统一的上级政治体系;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并立局面形成前就存在统一天下的观念,并且存在周礼的维系。

专题四 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

项目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不同点

原因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目的

传统文化、发展学术,为统治者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展

历程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出现,法家思想受宠,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儒学逐渐成为大宗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究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

相同点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成就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单元综合练习:

1、山西省因历史上出现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C.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省的简称是,而不是韩、赵或魏,其原因在于晋国是西周分封制下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周成王弟唐叔虞属于西周宗室,这体现了宗法制正统观念,故D选项正确。

2、《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答案 A

解析 族坟墓意为同宗族的人死后活着的族人会让其归葬本族墓地,有利于凝聚宗族,维护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周朝尚未实现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故D项错误。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图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图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负担的加重,故A项错误,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4、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这说明(  )

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

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

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

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并未体现孟子的政治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中国古代禅让制的认识,不是其传统,故C项错误;当时处于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故D项错误。

5、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体现这一价值的思想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选用封建官吏维护统治即建立君主专制,与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相符,故B项正确。

6、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答案 D

解析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主张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推荐图书:


“历史乐趣坛”是历史交流的平台,实现历史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历史教学、历史学习,推广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历史之魅力。按二维码,请关注“历史乐趣坛”,资料更多。

                        

 wechat:15155824164

qq:714216171

点击“历史乐趣坛”,命理学

点击下面“八字命理学六爻”资料更精彩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历史乐趣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通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发布于2021-05-11 12:02: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