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某个区域的目标(某个所缘),专注于某个区域的动作或者运动现象或者专注于自适应所缘的动作与运动现象并不会出现认知不全面的问题,因为对于所缘的观察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行者可以在宏观尺度下观察本质现象;可以在相对微观的层面观察本质现象,也可以在极其微观尺度下观察极其微小的本质现象的细节。智慧本身的特性就是能够平衡“心”的各种功能与属性,就是能够全面的认知。

 

智慧会自动的观察小的区域与大的区域,也会自动的观察微细所缘与明显所缘,这就是智慧的特性,也并没有一个“我”去控制智慧该去认知谁,不该认知谁,也没有一个“我”指挥觉知的“心”去观察哪个目标,不观察哪个目标,我们练习中至多只能依据因缘与习惯,设置一个“开始区域”或者“优选区域”,一切都是因缘推动,我们控制不了什么,也没有一个“我们”在控制,没有一个“我们”能控制。

 

智慧本身是名法,智慧本身就具备要平衡认知的意愿或者说趋势,智慧会根据情况与因缘自动进入大范围的全身认知状态,或者自动进入认知微观的状态,如果有足够的波罗密,智慧也会自动进入极其微观的层面认知本质现象,如此的反复重复,进而建立局部的、整体的、微观的、宏观的全面认知,随着认知的深入与全面,智慧也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里,布达文萨再次强调,如果只是观察生起的明显所缘,也同样可以建立整体与局部的全面认知,只是这种方法无法达到很微观,很深度,很细节的认知级别。布达文萨认为,对于体证涅槃,观察明显所缘的方法应该是够用的,布达文萨从不反对行者观察随起的明显所缘,布达文萨自己也懂得如何使用和教导观察随起明显所缘的方法。但是,如果练习者诋毁观察自适应所缘的方法,那么说明这些练习者是见解颠倒者,是不能体证涅槃的。

 

有些练习者满足于能观察到目标即可,有些练习者倾向于更深入、更透彻、更完整、更全面的观察目标,这是练习者之间波罗密级别的不同,很多时候那些波罗密普通的行者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利根练习者(波罗密强)所描述和表述的内容。而利根行练习者(波罗密强)能够轻松的理解慧根普通(波罗密普通)的练习者认知的局限。

 

布达文萨从不建议与任何人辩论,我们讲述一个问题,只是为了讲给那些能听懂的人,让他们不受所知障碍之苦。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每个人的愿力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与决意也就会不同。

 

其实,对于想要解脱的行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全面的了解究竟层面的本质现象,而不能说是全面的了解所有的现象,尤其是那些概念现象,因为我们的智慧和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概念现象。哪怕只是我们身体之内的概念现象,如果想完全了解,恐怕也会耗尽我们的生命与时间。

 

在持续观察主要所缘,持续观察自适应所缘,并且对次要所缘保持“知”的时候,所有与体证涅槃相关的本质要素都已经具备了,行者不必刻意的过多与次要所缘纠缠。但是,懂得这个道理的练习者并不多,因为这需要很强的慧根(波罗密)。

 

逐步建立对于目标微观、宏观、局部、整体、内在、外在、简单、详实的全面认知,这一切都是智慧纯熟的必然过程与必然结果,在观察真实所缘的前提之下,与选择观察哪个(哪一类)真实所缘无关,与选择从哪个(哪一类)真实所缘入手观察无关,甚至与选择怎样的方法观察真实所缘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切都是智慧逐渐纯熟的表现,是正信、正见、善法欲、精进努力、善缘具足,一步步跨越阻碍,坚持练习的结果。

 

从一个特相入手(比如风大现象),不代表体验就是片面的,就像你从宫殿的一个大门进入,不代表你就不能全面参观和了解整个宫殿。

 

观察身体某个区域的动作其实包括了观察自适应所缘的动作(包括了观察自适应所缘的风大现象,包括了观察自适应所缘的起落现象)。有些人总说观察自适应所缘的动作或是观察身体某个区域的动作或是观察身体的动作都是没有经典依据的,如果我们具备了足够的实修实践与理论基础,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持有这个观点的是在家众还是出家众,无论是居士还是具戒沙门,他们这样的观点都是极不专业的无稽之谈

 

具布达文萨所学,《沙门果经》,《苏拔经》,《大般涅槃经》,《狮子吼大经》,《大念住经》;《念住大经》,《象足迹譬喻小经》,《渴爱的灭尽大经》,《甘达拉咖经》,《果达木咖经》,《天臂经》,《会计师目犍连经》,《六纯净经》,《身至念经》,《瓦赛德经》,《空大经》;《自己苦行经》,《优波离经》;《生病经第一》,《生病经第二》,《念经》等这许多典籍中都有强调“观察动作”这个方法,都有强调可以观察某个区域的动作,可以观察整体动作,足见这个方法的重要性。但却总有些号称专业的人对此一无所知。

 

强调经教法不一定会有问题,但如果强调经教法的同时否定论教法,那就是有问题,这些人必定是不懂论教法,也很难相信他们能够真的学会经教法。


 

(未完待续)



布达文萨


智慧与愚痴是世间客观存在的现象,指出愚痴与智慧并不是为了谴责,而是为了辨识,只有清楚地辨识才能正确的应对。大部分时候布达文萨文章中讲述智慧的篇幅都要多过指出愚痴的篇幅,文章本身也不是为了批评,而是引导辨识客观现象,如果误认为是“谴责”,如果误认为是批评类的文章,那么请尝试检视一下阅读时的内心状态。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智慧本身就能够全面平衡的工作,从一个特相或一个区域入手不代表体验就是片面的布达文萨讲体悟(三十九)发布于2021-12-12 22:47: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