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应该正确理解为“紧密观察”,而不是死盯”。观察的“心”与真实所缘都是流动的,真实所缘不是概念,因此真实所缘是不能被“死盯”的,只能被紧密观察,紧密的观察可以等同于“一境性”,一境性是“定”,紧密观察所缘(紧盯)就是“定”。离开了紧密观察(紧盯),强力的“定”是不能生起的

 

“紧盯”不是“死盯”,死盯往往与“紧张”、“紧绷”、不熟练或期待是相关的。在实修行者们不要去刻意作意“紧张”与“紧绷”,而是要去辨识“紧张”与“紧绷”对应的“硬”与“重”以及紧张与紧绷的变化,并且尝试观察变化过程中伴随的“振动”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附带的苦受,也就是要去观察和辨识紧张与紧绷中的本质感受,而不要去作意“紧张”与“紧绷”。这一点与在修中处理“酸、麻、痛、痒”等苦受的方法是一样的

 

一直紧盯某个区域的目标(某个所缘)不会把观禅练成奢摩他止禅。

是止禅还是观禅,在于所观察的所缘是概念法还是真实所缘的本质现象。本质现象是有客观标准的,不可再分的四大现象就是本质现象,是究竟法,概念也是有客观定义的,那些可再分的就是概念。在实修中,并不会因为紧盯就将真实所缘变成了概念所缘。就像我们手中握的是金条还是铁条,与我们的手握得松还是握得紧并没有关系。即使你握得很紧,金条也不会因此变成铁条。

 

如果你不紧紧握住的话,你是有可能脱手遗失这件物品的,观察也是一样,如果你不努力贴紧所缘,那么所缘的变化你是无从而知的,或许所缘已经变化了,而你都没有察觉。那么这个时候“心”去哪里了?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时候“心”已经被愚痴接管了。

 

开个玩笑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不紧握住手中的金条,有可能贼人偷偷把我们的金条换成铁条,而我们都还蒙在鼓里,以为自己手里还是原来那根金条呢。同样的,如果行者不紧紧盯住所缘,不紧紧贴住所缘,那么本来是专注于真实所缘与本质感受的“心流”中就会逐渐生起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无明侵蚀,而行者自己还全然不知。

 

同样的,紧盯某个区域的目标(某个所缘)或是紧盯随起的最明显所缘,这并不是观禅与止禅的区分方法。无论观察某个区域的目标(某个所缘),还是观察随起的最明显所缘,只要所缘是真实所缘,只要观察本质现象,观察本质感受,那么就是观禅,如果所缘是概念法,那么就是止禅。

 

事实上,对于练习智慧法禅法的行者来说,修行到一定阶段之后,自适应所缘已经变得极其微细难以观察,此时一部分行者只能去观察那些随起的明显所缘。而另外一些根性犀利,福报具足的行者才能做到一直紧盯自适应所缘,持续练习智慧法禅法。

 

选择某个区域内的目标(某个所缘),还是选择最明显所缘或者选择自适应所缘,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并不影响解脱。但是如果分不清止禅与观禅;分不清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本质;分不清所缘特性;分不清什么是真实所缘什么是概念所缘;又不懂得选择所缘的原理;并且还诋毁这些基础理论,这样的智慧与见解是一定不能解脱的。

 

简单来说,方法重要,但是基础见解同样重要。不要认为会操作了某种方法,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就并体证涅槃。如果基础见解不正确,那么方法操作到后面必定会变形。如果基础见解不正确,即使方法操作不变形,也不能跨入更高智慧。

 

圣者们不一定懂得这些理论如何讲解,但是在表述观点的过程中,在实修操作中一定不会与这些理论背而驰。很多时候,错误的东西更加的吸引人,因为它更舒服,更符合人们的预期,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真实法、本质现象,都是快速变化的,如果不紧密的、连续的保持观察,是根本不可能认知实相的,“心”与所缘有间隙这不是智慧法,更不可能是智慧法禅法。当行者不能意识到这个“间隙”是概念,反而把这个间隙当作真实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是愚痴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绝不能引致解脱的,甚至不能见到根本的生灭法,不能见到本质现象,不能见到目标的成、住、坏、空,更不可能见到真正的坏灭,不能生起真正的过患智慧。

 

如果这样松懈都能解脱成为圣者,那么世上就没有那么多人受苦了,圣者也就不会是稀有的了。当行者在听到各种解说与矫正之后还是坚持自己的愚痴见解时,这时他就已经成为了固执错误见解者。慧根不足的二因者对于错误见解的抵抗力是非常差的

 

退一步来说,即使是止禅也需要让“心”与目标贴合。止禅是发生在意识感官中的心理现象。止禅的概念所缘与意识感官器官(意门)以及“心”三者撞击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缘取止禅的概念所缘为目标。这时“心”与所缘还是没有间隙的。只不过止禅的所缘是意门制造出来的概念所缘,这个概念所缘与真实法以及本质现象不同,真实法与本质想象始终处于极快速的变化之中,而这个概念所缘基本是稳定不变的。

 

布达文萨经常举例说:止禅就像是我们趴在地上,摆好姿势,测好距离,测好风速,架稳步枪,打一个固定的、大大的、不变的、显眼的靶子。而观禅是我们在真实战场上,在实战压力下,在跑动中,打一个移动的、在躲避的、有伪装的、不明显的、迅速变化的靶子。哪个更难?当然是后者,但是无论打哪一个,都需要紧紧瞄准。

 

当战士们在实战之中,关乎生死之时,就更是需要精高度集中,警觉的、紧密的观察和跟随目标,如果放松,目标就会失去,我们就可能反被敌人消灭掉。禅修也是战场,行者们的敌人就是邪见,就是无明,就是烦恼,我们与邪见、无明、烦恼没有妥协的可能。

 

紧盯目标,或是持续观察某个区域的目标(某个所缘),或是持续观察自适应所缘,或是观察随起的最明显目标都不会把观禅修成止禅,也不会引发紧绷与嗔心。而提出此类错误见解的人,是因为没有见过真正的生灭;没有见过本质现象;没有见过目标的成、住、坏、空;没有清楚地体验过正念在目标间转换的过程;没有足够清晰地无常、苦、无我的初步体验;没有见过真正的坏灭;没有生起真正的过患。他们的错误见解如果不消除,那么是不可能证悟涅槃的。

 

那些人的智慧如果能够继续提升,他们如果体验过了究竟法,那么瞬间就会懂得究竟法与概念法的区别,也就瞬间能够懂得止禅与观禅的区别。观察真实所缘,辨识究竟法,辨识本质感受,这才称得上是“观”,也只有这个是“观”。当止禅与观禅还都无法区分的时候,也就说明智慧还没有生起。

 

 

(未完待续)





布达文萨



智慧与愚痴是世间客观存在的现象,指出愚痴与智慧并不是为了谴责,而是为了辨识,只有清楚地辨识才能正确的应对。大部分时候布达文萨文章中讲述智慧的篇幅都要多过指出愚痴的篇幅,文章本身也不是为了批评,而是引导辨识客观现象,如果误认为是“谴责”,如果误认为是批评类的文章,那么请尝试检视一下阅读时的内心状态。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紧盯不是“死盯”,紧盯某个区域不会成为止禅,不紧盯观察可能会丢失目标布达文萨讲体悟(三十六)发布于2021-12-12 22:4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