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真如性?

 

 

 

 

不住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而直接会相归性 

 

 

 

 

这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你们要深入思惟,很多佛法究竟了义的都在这里面,因为这里面是可以说“不住法相”。

 

 

我们平时认为有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里面实际上(佛)都让我们不住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而直接会相归性,非常重要!

 

 

但是文字不是很好理解,所以很多人头疼。

 

 

 

 

 

对“十二处”,就跟我讲“六入”一样,你们要一一观想 

 

 

 

 

 

我们开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上一次,“六入”讲完了,今天就讲到“十二处”。

 

 

为什么叫“十二处”呢?

“处”,它有“处所”之义,也有说它有固定的在什么地方,叫定在什么什么地方。处所是讲:眼根对的只是色,耳根对的一定只是声,各有方所。

定在——一定在什么什么,就是从通常众生的分别的角度,会认为,根好像一定在内,而尘,一定是在外,所以说内外结合——根尘相对而生识。

 

 

同时,十二处,也叫“十二入”,入什么?要取境,是根入尘,根入尘。假如我眼睛看什么东西,好像是眼睛在放光去奔到那个地方去,那就是叫根入尘。

那反过来,如果受用一个境界,什么东西到了我眼前,哎~我一看,哦,看见有个东西来了,这个叫尘入根。所以十二处也叫十二入。

 

 

大家对“十二处”,就跟我上次讲“六入”一样,你们要一一观想。

 

 

 

 

六根”跟“六尘”,就能把这个世界全部概括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看看一切有情众生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他就是通过“六入”来了知“六尘”:

用耳朵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声音

用鼻子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味

用身体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各样的冷暖、硬软各种感觉。

所以,实际上,“六根”跟“六尘”,就能把这个世界全部概括掉。

 

 

六根,它就能体现有情,有情这一面;

六尘,实际上就是充分从六个层面来体现这个所谓的客观世界。

 

 

但是六尘当中有一个尘,它是特殊的,哪一个尘呢?触跟法这两个尘是有点特殊性。你看色、声、、味,这个触跟法,稍微有点,要说最特殊的一定是法尘,法尘最特殊。

好,我们过一会在下边就会看到怎么特殊。

 

 

 

 

楞严经》当中,凡是涉及到十二处跟十八界,这里谈的“六根”,一定不是指带有色法层面的“六根”,而是都属于心法范围 

 

 

 

 

 

那么在《正脉疏》上面,大家看的时候,一定会看到说,十二处好像“为愚色者说,为不愚心者说”。实际上,这段注解,我们是要重新加以注解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很多是对二乘人讲十二处才这么分的。

 

 

但是在《楞严经》当中,讲六根也好,十二处、十八界也好,凡是涉及到这个十二处跟十八界,这里谈的六根,一定不是指所谓的带有色法层面的六根。

 

 

所以在《正脉疏》上面说,“色本是一,开为五根六尘”,实际上认为前五根都是色法,这是刚开始对二乘人讲这个,可以这么讲,从浮尘根上面来谈的。

 

 

但是,我们现在要看到,(《楞严经》)下面的经文当中,一定是:“六根”都属于心法范围之内。

 

 

所以《正脉疏》上面(的这段注解)我们就不谈了。

 

 

 

 

 

《楞严经》这里的“六根”就是指的“六根局执之性”,它与“六尘”是相对待的,所以“十二处”是“色心俱开” 

 

 

 

 

 

我这里有一个注解。

 

 

我们从“六入”开始,会看到“发见”“发闻”等等这些词,我们能知道所谓的“六入”,是一心而开成“六入”,所以这个“十二处”,很多注解都说是“开色合心”——就是把这个色法层面把它开得很细,而心法上面很简单。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地看《楞严经》的前后经文,我们就会知道,“六根”就是指的“六根局执之性”,它与“六尘”是相对待的,所以这是“色心俱开”,特别要注意,特别要注意:“色心俱开”啊!

所以经文当中的观、听、嗅等等,这些文字都非常明显。

 

 

而在“六入”当中是直破其体,“十二处”当中只是从一个对待的地方——从相对待的方面来破。

比如说,什么叫对待?高是对矮而谈,对吧?美是对丑而谈,真对假而谈,所以没有真就没有假,没有高就谈不上矮,这叫对待而说。如果没有一个高你这儿说矮,实际上你矮——是依什么而说矮呢?这叫对待。

 

 

 

 

十二处它本身就不是各各有体的,是(佛)就我们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立 

 

 

 

 

那么我们来看,看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处”怎么样本来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这句话也就是说,十二处它本身就不是各各有体的,十二处它本身就是就我们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所谓一种假立。

所以佛法当中“由假说我法,由种种相转。”释迦牟尼佛也说了,他说法四十九年他没有讲过一句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何而说呢?凡是说的都是假说。

 

 

虽然是假说,又是根据我们众生认知程度而假立,渐次把这些粗的取著先捨去,以后微细的取著再破除,最后会归心性。所以即使佛说的这些法,它本身也是假立,是为了度众生。

 

 

就像我们教育小朋友,你跟他讲话,是用小朋友的语言跟他讲话,如果你拿做学问的语言跟小朋友讲话,一定度不了他们。

所以佛跟我们讲话,也要根据我们这些小朋友喜欢什么、我们知道多少,他来假立佛法,才能度我们。

 

 

但是当我们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我之前跟你们说的这些话都是假立的,是为了度你们,真正更高境界是这些东西全部要把它放掉。

 

 

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就到了该把这些取著放下的时候,放下才算是会归心性。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开经偈,能忍法师,楞严经,众生,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开经偈,能忍法师,楞严经,众生,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098)十二处是佛就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立发布于2022-01-21 20: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