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世亲菩萨本论原文及图表附后)

 

 

《学记》具体讲解分为两大部分:

一、认识人类的身心和世界:何等一切法

1、解读精世界: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

2、解读物质世界:色法十一

3、解读现象界的规律: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

4、解读规律后的本质:六种无为

二、从身心世界束缚中解脱:云何为无我

1、人无我

2、法无我

 

 

无为任运成,非观待他缘。

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也。

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

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唯识,离二取相故。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世亲菩萨

 

诸位善知识祥,我们今天进入到《大乘百法明门论圆满的一讲,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殊胜菩提心。

    

昨天我们学修了随烦恼心所20种、不定心所4种,还有色法11种。

随烦恼心所是在我们生活之中经常会出现的,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已,她每一天可能冒起来无数次,可是我们没有觉察到就这么让她过去了,其实烦恼起处正是修行处,正好修行呐。

    

比如说覆、诳、谄、憍是贪心所和痴心所的表现,在生活之中经常发生。你看家长去哄小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的时候,往往其实都是诳心所。

    

话说有个三岁小女孩,不听话,各种各种的拗,妈妈就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再捡一个回来。”这小女孩就小声说:“你捡回来的小孩也是不听话的,也是她妈妈不要的。”

    

你看家长哄小孩子,自己都没智慧啊。

    

现在流行一个网络词汇,叫做蓝瘦菇,什么意思?难受想哭。每一天都好疲惫,各种压力,各种打拼,各种情绪烦恼,各种忿、恨、恼,好心好意还得不到好报,帮了人家忙还要受尽委屈,所以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候,涌上心头的,我们心里面的这个感受就只有四个字——蓝瘦香菇,难受想哭。

 

这个时候,你陷在情绪里面有什么用啊?你难受想哭有什么用!不要陷在情绪里面,你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什么原因导致到你难受想哭的?第二个是怎么办。不要老是问为什么,不要试图去解释它,你解释了又有什么用呢?关键是要改变它。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当然是人生遇到了很多问题,而且千头万绪。其实人的问题不外乎就是两类:一类就是现实层面的问题,还有一类就是生命意义的问题。

    

现实层面的问题是生存和生活的问题,这个其实通过人类有限的能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在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宿问题上,人类有限的能力就显得很苍白了,不管你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多么热闹,多么风光,多么威风,终归要离开呀。

    

生命的归属在哪里呢?我不知我这么努力为了什么,这个就是难受想哭的原因。

    

再问自己第二个问题:怎么办?我们已经很厌倦过这种每一天都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很疲惫的生活,生起各种负面情绪的生活,每一天各种压力。我们愿意向那些已经超越了这种轮回的圣者去学习,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那么我跟谁学?我们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啊。不要按照满意原则去找老师,一定要按照最优原则去找老师,对不对?那么最优原则其实就是三个标准:实、德、能。

 

首先我们信仰的对象要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像释迦牟尼佛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不是想象出来的真主、上帝

    

其次要具备圆满的、足以解决人生一切困惑的大智慧。

    

第三就是要道德圆满,他自己彻底摆脱了贪瞋痴,同时还要具备大爱之心,这样至高的标准,除了佛法其余信仰都难以达到。

    

这样思维就会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坚定的信仰,生起坚定的信仰以后,马上就把这个大随烦恼的根拔掉了。

    

你看8个大随烦恼,开始是什么?第一个是不信。不信、懈怠,然后就是贪,种种的根本烦恼跟着就起来了,所以我们要先把8个大随烦恼的根拔掉。

    

实修行上面,在修行用功之中,我们一开始,这个六根本烦恼是不容看得见的,除非很严重爆发出来了,不然你是看不见的。那要从哪里下手?从随烦恼20个下手,要把粗大的先砍掉,那就是大随烦恼,8个大随烦恼的根是什么?就是不信。

    

所以你要先建立信仰,有信仰、有信念、有信任,这样善法才容易生起来,然后再来以圣贤为标准,就能够对治中随烦恼无惭、无愧。我们昨天讲了,如果你选择满意原则,不是按照最优原则,其实你就是一个无惭之人,所以要以圣贤为标准。

 

接着我们怎样来对治10个小随烦恼呢?这个小随烦恼其实很好记,就是343——忿、恨、恼,覆、诳、谄、憍,然后害、嫉、悭。前面的3都是瞋;中间的4是贪和痴;害、嫉都是瞋,悭是贪。具体要转的方法当然就是遍行心所5个的提升,还有别境心所5个。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什么?要正向作意,还要有善法欲,作意、触、受、想、思,然后欲、胜解、念、定、慧,最重要的其实都是两个开头的部分。

    

首先你要有好的正向作意,好的作意就决定了方向。很多人学很多提高效率的方法。但是我告诉你,你没有解决前置条件,你一味地去提高你的效率,恐怕是一个灾难。为什么?方向跟效率来说,方向更重要。如果方向错了,效率越高,死得越快。所以方向更重要,你要有一个正向的方向、解脱的方向,不是轮回的方向。

 

创业者其实都知道,最困难的不是吃苦,而是什么?而是不知道方向,对吗?这个才是纠结的,才是要命的。很多人创业不怕吃苦,他最难受的就是不知道我这么忙下去,我茫茫然,不知道我的方向对了么。

   

更细地来说,要真正能够觉察内在的情绪,我们要经过三个阶段,也就是觉察、接纳、改变。

    

觉察其实靠的是好的、正向的作意。在没有觉知的无明之中,我们会一再地重复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困境,同样的烦恼。为什么?因为你是在一个没有觉知的无明之中,你要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如果你在无明之中一直没有觉察,那你这些问题、这些困境会一再地出现,一旦你能够觉察,你就开启了心灵疗愈之路,然后就是全然地接纳,不要批判。

    

我们老是一冒起忿、恨、恼、覆、诳、谄、憍,自己觉察到了,马上就会批判说:“哎呀,我不应该这样,我是佛弟子啊!”你批判自己有用吗?没有用啊!应该和不应该是个二元对立的思考,你要全然接纳,全然接纳就能够超越二元对立。全然接纳是对自己慈悲,对自己有大爱。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好,要他对别人好那是不可能的,对自己都很刻薄,要他对别人很慈悲,那恐怕是装出来的。所以要先对自己慈悲,对自己有大爱,不管什么状态你都全然地接纳。

    

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到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看到她的生起,这个就是觉察。然后全然地接纳现状,不要自责、不要批判。

    

其实那个负面情绪有点像内心受伤的小孩子,你批评他,他很委屈,但是不敢说,他显得很乖巧,问题好像暂时解决了、掩盖了,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他内心受的伤害更深。

    

所以当负面情绪受到批判的时候,会暂时压抑下来,但是不会消失,只会累积下去。日后,又在同样的情境之下被勾起来,然后就会变成更大的负面情绪,你不要以为它解决了,只是为将来埋下了祸根。所以当负面情绪被觉察,被全然接纳,就不会累积在那个地方,不会压得更深。

 

然后你才可以来到第三阶段,那就是改变。那也就是重新选择新的认知模式、行为模式、情绪管理模式。其实也就是电脑软件的升级,我们由无明轮回的软件升级到了智慧解脱的软件。

    

我们学了5天世亲菩萨造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就是最好的智慧解脱的软件,就是佛菩萨怎样来看身心、世界的软件。经过了5天的学习,已经在我们心里面安装好了,关键是你每天都要让它正常运行,每一天都要维护它。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冒出来的时候就是病毒入侵,那你怎样来维护它?每一天都要让它自动地调频道,调到善心所、别境心所就对了。

    

可见,负面情绪不是我们要去消灭它的,而是要转化的,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它的生命能量。我们如果方向正确,认知升级以后,就可以被转化为智慧的能量,这就是我们昨天所说的二十随烦恼具体转化的方法。

    

随烦恼转了,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其实随烦恼就是根本烦恼的体现、表现,根本烦恼也就会跟着净化起来。进一步把根本烦恼转了以后,我们还有俱生无明,那个就是走向开悟的时候了。

    

然后又讲了色法11种,色法11种归纳为四个字——看破红尘,不是看破红尘就是要出家,而是从此以后,世间环境无论怎么变,你都不会被诱惑了,你的心都能够如如不动了。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学修心不相应行法24种,这也是我们此次要重点学修的。然后无为法6种以及二无我,这是今天圆满一讲的三个主题。

 

 我们来看认识人类身心和世界——何等一切法,前面讲了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现在我们就更进一步来解读现象界的规律。

 

    

三、解读现象界的规律——24种心不相应行法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现象界,现象界的规律是什么呢?非色非心非相应行法,是分位假立的,也就是独立的,是一个规律,或者用凡夫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客观规律。

    

认知活动的判断和结论——24种心不相应行法有九个要点。也就是说我们前面讲精神世界,用51个心所法对身心、世界都开展了种种的认识活动,认知活动必然要作出一些结论,必然要总结出一些规律,那是什么规律呢?就是24种心不相应行法。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这一段有九个要点。

 

    

1. 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

 

行,不是指行为,是指迁流变化的意思。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24种心不相应行法就是这些运动变化背后的24个规律(定律),这些规律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呢?是由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者在互动之中作出的判断和结论。也就是说心法、心所有法对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开展认知以后作出来的结论。这24种法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同样都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中,但是又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有法,不是色法,所以完整的名称应该称之为非色非心非相应行法,我们简称就是“心不相应行法”。

 

 

2. 心不相应行法的24种规律,可分为七类

 

你死死地记住这24个名词没用啊,你要知道把它再归类,可以分为7类。

    

第一类就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得、命根、众同分。这个其实也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就是“业”。 

第二类就是各种生命状态有四个: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

第三类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表达的工具有三个:名身、句身、文身。

第四类就是存在的四个时期,这个我们最好理解,生、住、灭、无常。

第五类就是存在背后的因果规律,就有五个,存在的四个时期——生、住、老、无常,

 

其实都是依着因果关系而流转不断的,这个就是流转。其中因果关系千差万别,这个就是定异。同时因与果的关系又是对应的,丝毫都不会错乱,这个就是相应,所以定异和相应是一对。世间一切事物和生命现象都处于运动之中,这个就是势速。虽然是处于运动之中,但不是乱动,不是混乱的,而是遵循因果规律,整体上有条不紊地在运动,前后有次第可依,这个叫次第,所以势速和次第又是一对。

    

所以你看这五个因果规律是很清晰的,要看清楚哦,它是存在背后的因果规律,因果规律更细地用五个规律来描绘,就是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流转是总规律,一直在流转,在运动,一直在轮回。定异和相应是一对,势速和次第是一对。

 

第六类就是抽象的认识符号。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人类就发展出很多的一些抽象符号,帮助我们归纳、总结、提炼理性思维。抽象的认识符号有三个,就是时、方、数。

第七类就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和合性、不和合性。

 

3.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三个:得、命根、众同分

 

“得”就是指存在状态、成就。当然唯识说得很细,有事业成就、种子成就、自在成就(自在成就是圣者),这些都叫做“得”。

    

比方说,现实的世间说事业成就,那也就是指什么?就是指事业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了稳定的状态,相对稳定的这一段状态我们叫“得”,生起来还没有失去的那个相叫做“得”,这个是现行成就。

    

存在要靠潜在的能量支撑。比方说电灯关了要靠电能支持,这种潜在的能量储备状态叫做种子成就,它还没有显现,但是它储藏着能量,叫种子成就。

    

修行功德的积累也会有自身的存在形式,比方说断除了烦恼就会有相应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于菩萨果位,乃至于最究竟的佛果,这些就是叫什么?就是叫自在成就。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佛果,这些都是自在成就。

    

“命根”就是指生命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命根”跟我们世间的词汇是不同的,我们世间的词汇说命根子,就是你最重视的,比方说,你儿子是你的命根子,你的事业是你的命根子。一般的人会把家庭、事业、子女、金钱、爱人等等都看作命根子,很执著,一旦失去内心很痛苦

 

但是唯识佛法所说的命根不是指这些,而是指决定性因素。家庭、事业、子女、爱人、金钱不是生命延续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影响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业力,你有这个业力,你的生命就会延续。譬如说灯光的存在要靠电能持续支撑,生命的存在要靠保存在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发挥不间断的支持作用。

    

《生命沉思录》(12册),作者是曲黎敏,这两本书是作者对生命现象的一个深入思考。譬如说第一册就讲到灵、诗、乐,重点提到人的差异性是源于生命能量的差异性。第二册是人体文化解读,讲到了中脉、七轮、五脏六腑、疾病、因果等等,作者的文笔还是挺好的。

    

“众同分”就是共性。比方说我们人,人有人的众同分,不管你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不管你是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男人还是女人,反正共性有很多,这个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众同分。

    

而众同分其实又包括了有情众同分(人同分),包括了天人同分、人同分等。天人同分就是天人相似的共性,比如说身有光明,能飞行,有天眼通,这个是天人众同分。还包括了法众同分,那就是法同分,就是指心同分、色同分。心同分就是思想相似;色同分就是身形相似。

    

窥基法师说:

 

三乘五性,依人法类,假立此名。

    

你有相同的思想、根性,这些假立就讲了三乘五性。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种性就是声闻种性(将来决定能够证得阿罗汉果)、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那就是遇大则大,遇小则小。遇到大乘就修大乘,遇到小乘就修小乘),第五就是一阐提性,就是断善根,缺乏善根种子,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不能达到无漏解脱。

    

法相宗讲有五种性,中观宗其实只有一种种性,就是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一阐提也是暂时缺乏善根,但是长远劫之后也能够开启善根积集无漏法的种子,也能够成佛。

众同分实际上也就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之中,通过观察把那些相似类别的现象作出的一个归纳。

 

这本书是《凸法则——从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因为我们都有人的众同分,怎样才能够不断地修炼自己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呢?这本《凸法则》讲的就是运用心理学达到知己知彼状态的法则,比较精彩的一些想法,告诉你很多立竿见影的一些招数,或者说突破你想法的一些盲点。

    

我们小结一下第一类,存在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得、命根、众同分。

    

“得”其实就是业道,就是业的轨迹,暂时这一段是相对稳定的存在状态,我们叫“得”。“命根”——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续,能够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业力,其他的你重视的那些只是影响性因素而已,业力是根本存在的推动力,存在背后的支撑力。“众同分”就是业相,存在的共性,人类有人类的共性,天人有天人的共性。

 

4.各种生命状态有四种: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

 

各种生命状态有四种: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

    

异生性就是指六道轮回,简单地说,异生性就是指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畜生。有情众生在没有获得生命觉醒自由之前是在六种生命形态之中不停地转换,并且在每一种生命形态之中不同。生到人道,有人道的形态;生到天道,有天道的形态;生到畜生道,有畜生道的形态。不停地在转、在换,这个叫异生性,“异”就是差异、不同,“生”就是生命形态,所以叫异生性。

    

导致六道轮回生命形态差异,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心的频道不同,我们如果每一天都在起贪心,都在起覆、诳、谄、憍,将来会去哪儿?饿鬼道,为什么呀?因为你每一天的频道都是饿鬼的频道、贪心的频道。

    

瞋心的频道呢?你每一天都在发脾气,忿、恨、恼、害、嫉,瞋恨心等等,这个频道你把它张扬起来了,形成一个惯性了,将来能去哪儿呢?去地狱呀。痴心的频道当然就是去畜生道了。

    

所以可见这个异生性是由烦恼心所法造成的。

    

有一个丈夫在医院里面感叹:“哎呀!我终于明白了,我老丈人当年反复问我说‘你要娶我女儿,你真的想明白了吗?’当时以为老丈人是考验我,我拍着胸脯说‘想明白了,我非你女儿不娶,一定要娶她。’现在我手骨都被打断了,在医院里面治疗,终于明白了我老丈人的意思是‘她脾气很躁,你忍受得了吗?’”这个是熏习的惯性。

    

所以人跟人相处每个人都有习气,如果我们不能向内去照亮,其实有相当的难度。

    

26种烦恼和随烦恼的习气种子,你又没有正见,逢缘对境的时候,被激发起来的就是业力习性导致不良行为,这些行为虽然消失了,但是它的影响力,又会以能量的形式储存在阿赖耶识之中,影响你未来的投生方向,这个就是异生性。

    

当然生命的形态有十种,叫十法界,其中的四种生命形态是自由的,我们都知道,声闻、缘觉、菩萨、佛,另外的六种生命形态是没有自由的,而且还是有阶段性的,一段一段的,这一阶段结束以后,有可能会转换另一种生命形态。做人,下一段可能会做天人,业尽了可能会堕畜生道等等,不断地转换生命形态。在这个六种生命形态之中不停转换叫异生性。

   

第五种就是无想定,是指伏住了第六意识以及想心所。有些人很聪明,他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流转,都是因为我念头太杂惹的祸,所以我要让念头不起来,就会把想心所压住、伏住,把第六意识伏住,内心处于一个无想的沉寂,生理上面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唯识佛法就把这种生命状态叫做无想定,这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外道行者的生命状态。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也是非常活跃的,妄想杂念很多,修定的时候就会造成干扰,外道就采用压制法,伏住第六意识和想心所,但是不究竟。

佛法是不提倡用无想定的办法来消除妄念的,主张用正面的认知,用佛菩萨的心灵软件,自然就能够净化这些妄念烦恼,让内心既有活力,又没有妄想杂念,让人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关键当然就是树立正见,如如不动,不放纵念头,也不压制念头,让念头自由地来和去。

    

第六个就是灭尽定,这个是佛教提倡的,也是比较究竟的。灭尽定就是指在修行上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圣者才有的一种内在生命状态。唯识佛法认为,凡夫之所以六道轮回是由于他内心妄念纷飞。但是要知道,他之所以妄念纷飞,根本原因既不是外境干扰,也不是想心所的念头干扰,罪魁祸首是什么?是第七识末那识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造成了心识的染污,当然生命也就被染污了。

    

修行者将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净化,把这个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染污思维消除,这种染污思维消除以后身心清净的生命状态叫做灭尽定,也叫想受灭尽定。超越了妄想,超越了人的理性思维,也超越了苦和乐的感受,这样一种光明状态叫灭尽定,智慧光明,这是佛法所提倡的。

 

窥基法师说:

 

灭尽定者,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染第七恒行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

    

不恒行的当然就是我们说的“水波”——前六识,恒行心聚就是第七末那识。凡夫和外道是修不到灭尽定的,圣者三果以上才能够修灭尽定,当然这个背后也有很细的辨析。

    

第七就是无想报。在欲界里面你修无想定、外道定,命终以后你会感生到色界四禅天里面的无想天中做天人,叫无想报。《俱舍论》上面说得很详细,无想天是在广果天中一个比较高的台上,天人寿命五百大劫,外道错误地认为这个就是证得涅槃果了。那种无想天的凡夫有情没有任何的思维活动,唯识佛法把这种生命形态命名为无想报。

    

无想天属于色界的第四禅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地藏本愿经》里面讲得很细,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三天的天人不须段食,所以没有鼻舌二识。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没有前五识,仅有意识了。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和色究竟天。外道修无想定将来就生到无想天中,就是无想报。

 

有一本比较好看的书,叫《与奇人相遇——第四道葛吉夫的觉醒之路》。葛吉夫是一个很有传奇经历的人,他接触了各种宗教,他游历土耳其,接触到伊斯兰教,游历东方,也接触到佛教等等。主要是讲他游历东方与九位奇人相遇的传奇经历,可以很直观、生动地看到各种宗教修行者特殊的生命状态。

 

5.表达工具有三个:名身、句身、文身

 

① 名身、句身、文身

 

“名身”其实就是指名词、名称。比方我们说“台灯”,这是个名词,“佛像”是个名词,“水杯”是个名词,这个叫名身。

    

“句身”就是指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有主谓结构,或者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文身”就是指单个的文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单字。

   

人类认识活动开展以后,一定会对所面对的事物或者现象有各自的认识和各自的判断,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有差异,因此面对同一事物,他的认识和判断也会有所不同,在彼此之间就一定需要沟通和交流。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理解各自的想法,了解各自不同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价值观、信念。沟通和交流表达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从它的基本元素来看就是名身、句身、文身。

    

名身、句身、文身就是唯识佛法把人类沟通交流的表达工具提炼出要素来。“身”其实就是聚积的意思。名身就是能够显示不同事物或者现象各自特点的名词——桌子、摇铃、鲜花等等。

    

《结字录——汉字里的格局与人生》,这本书的作者叫符马活,是广东雷州人,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这本书比较有趣,就是每个字的字源,这个字怎么来的,历史发展之中有什么意思就弄得很清晰了,比较有趣,也轻松幽默。选了39个汉字词汇,分为七章,从本质、求学、居家、市井、国运宇宙法门七个角度来讲词汇中的丰富内涵。

    其实里面包括了训诂学、文字学、语言学、考据学、历史学等等很多内容,通过这个来显露蕴藏在汉字中的文化密码。其实就是把储存在这些文字里面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挖掘出来。并且来说,解码汉字还可以让我们思维方式有惊人的飞跃。

 

郑也夫也有一本书,书名是《文明是副产品》,里面专门也有一章是探讨文字的起源

 

② 怎样写一篇好文章

 

德国思想家本杰明说过,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个时候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候它被织成了。

在构思阶段一定要绚丽多彩,就像创作一首歌曲一样,各种乐器的混搭和特殊音效的叠加往往就会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再把它搭建起来,骨架立起来,然后遣词造句很精准,像织布一样。

    

写文章可以用图层工作法,你可以一类一类把它做好,然后再合起来,这样就会很有效率。

    

文字是文明传承的基本工具和载体,掌握好名身、句身、文身才能够更好地传承文化,对佛教来说是传承佛教文化。

    

我们知道这位是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有很了不起的文化传承举动,他发愿编修《佛光大藏经》,总共16部。我们很赞叹、很随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1977年佛光山开山十周年的时候就成立了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分为《阿含藏》《般若藏》《禅藏》《净土藏》《法华藏》《华严藏》《唯识藏》《秘密藏》《声闻藏》《律藏》等等十六大类,到现在还在进行之中。今年上半年《唯识藏》编好了,送到宜兴大觉寺。

 

星云大师年事已高,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仍然很欣喜地用手去把每一本(《唯识藏》有40本)都摸一遍,以民间的力量来重新编辑《大藏经》,这是星云大师了不起的大愿力,菩萨以愿力来传承文明,教化众生,这个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佛法要传承、要弘扬,一定会从《大藏经》的翻译传承开始,这是根本啊。当然我们不会做重复的事情,可以把英文的、法语的、西班牙语的等等这些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能够把现有的各种经典完整地翻译,这当然是一个更浩瀚的文化工程了。

 

③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我们讲到了名身、句身、文身,名身其实也就是相、名、分别,凡夫就在这个三法之中,圣者就是正智如如。我们讲到了五法三自性。从总相上来清算一切法就是五法,也无非就是凡夫法、圣人法。凡夫法就是相、名、分别,圣人法就是正智如如。从自性上来清算一切法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性,那是凡夫的错觉,遍计所执性叫虚妄唯识;依他起性是因缘唯识;圆成实性,是真正地证得唯识。

    

从主宰上来清算一切法,其实一切都是无主宰的,一切法无主宰,是二无我,是诸法无我的正见,所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我们看图表5-1:五法。

 

 

在凡夫位来说,首先是相。相是能诠,名是所诠,用名来解释命名种种的相,是所变境。分别心就是能变心,整体就是有漏法,而且是有为有漏法。底下在圣人位就是正智,正智属于无漏法,不过是有为无漏法。如如,其实就是真如,由正智契入如如之理,这个就是无漏无为法。

    

我们来简要地说一下五法。

    

第一“相”,就是森罗万象的有为法,各从因缘而生,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相状;第二“名”,对于不同的相状为了便于交流、表达、沟通,替她们各安了一个名字;第三“分别”,所见的一切法都是由我们的心识加以分别,就有了能诠的相和所诠的名字。

    

相、名是所变境,分别是能变的心。相、名、分别,凡夫一直在这个妄想里面。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如果用妄心,我们是活在一个概念的世界里面。

第四“正智”,若能离于虚妄的分别就成就了无漏的正智,因为正智是离戏论的,所以能诠的相、所诠的名字都不说了,只有一个正智就是了。由分别而转成正智,就是由虚妄移入真实。

    

第五“如如”,也就是真如,就是正智所证得的本体。遍于诸法,诸法体同,彼此皆如,称为如如。也就是说一切法本质上都是空性,所以你在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证得真如,能够证得空性,证得明心见性

    

由正智而证得如如,就是由妙用而归到本体。一切法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由识的流转而显现出在境界之中迷失的相,就有了相、名、分别,由于末那识的我执,逢缘对境时唤醒的是业力习气,就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心在创造轮回;另一条路,就是由识的还灭而显示出悟境,这个就是正智如如。

 

6.存在的四个时期:生、住、老、无常

 

这个我们最容易理解,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就是生、住、老、无常),物有成住坏,这个是属于24个规律里面的第十一到十四。生,就是生命的最初形成,生物学上面认为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这个就是新生命的起点。

    

唯识佛法认为这个不究竟,为什么?因为那个都是物质法,还需要有精神因素,就是受精卵形成的时候,阿赖耶识就已经参与在其中了,这个才是“生”。

    

“住”,就是生命形成以后会存在一段时间。

    

“老”就是不断有新陈代谢,前为少壮,后为衰老。

    

“无常”就是生命在存在中变化,在变化中结束,这样的状态叫无常。

    

7.存在背后的因果规律

 

前面是讲存在的一个相,相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呢?是因果规律在自运行,然后显现这些相。

    

存在的四个时期依着因果关系而流转不断,这个是流转;其中因与果千差万别,这个是定异;同时因与果的关系又是一一对应的,丝毫不会错乱的,这个叫相应。定异、相应是一对。

    

世间一切事物和生命现象都处于运动当中,这叫势速;虽然是处于运动当中,但并不是混乱的,而是遵循因果规律,有条不紊地在运动,前后有次第可依的,这叫次第。所以势速和次第是一对。

    

我们就看图表5-2:认知活动开展后总结的现象界规律。这个图表很完整,把心不相应行法24种都归纳起来了,这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左上象限,存在的基本条件:1.得是业道,2.命根是业力,3.众同分是业相,这些基本条件形成的相必然会在这个时空中间显现出来,所以接下来就是讲空间。4.异生性、5.无想定、6.灭尽定、7.无想报、21.方,这一类都是讲空间,在一定的空间之中。

    

再看横轴。横轴这边有11.生、12.住、13.老、14.无常。

    

在时空之中会有一条斜的线,我们就可以看到什么?这就是这些存在背后的一个因果规律。15.流转、16.定异、17.相应,定异和相应是一对。18.就是势速,运动状态,虽然运动,不混乱地运动,是有次第的,这就是19。横轴这边就是有20.时,时间、空间,这些种种有一个抽象的工具来认识它,就是22.数。

    

再来看底下,现象与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

    

所以唯识佛法,把宇宙、人生种种的现象认知以后,把它的规律总结出来就有24种,这个也不展开来说了,喜欢理性思维的人可以一直思辨,但是估计会显得很枯燥,如果喜欢搞研究的从各自领域来探究它,当然也是奥妙无穷的。

    

现象界规律这个表,我们要重点讲两点。

 

① 现象界最根本的是因果规律

 

现象界背后最根本的就是因果律。现象界的因果律,本体界的无我律,因此我们要重点地把存在背后的因果规律5——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搞清楚。

 

流转也叫因果相续,因就是生命的动力,果就是生灭的存在形式。比方说你守持五戒、奉行十善就种了人道的因,将来就会投生到人道来,如果你在人道中继续修行,能够成就初禅,将来你又会生到初禅色界天去,生命在一个深静状态。生命在这个因果之中不断地循环,因转化成果,果又转化成因,形成一个生命的链条不间断,这叫流转。

    

定异和相应,不同的因一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不同的果,以善因为生命动力,一定得生善处,以恶因为生命动力,一定就会感生恶道,这个就是定异。不同的因与果一定会有不同的运行轨迹和表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这个叫定异。而同时因与果之间都是一一对应的,不会错乱的,这个叫相应。而且这个不会错乱背后没有主宰者,是一个自运行状态,自动相应的,因为是一种能量,没有主宰者。

    

18.势速和19.次第又是一对。一切事物和生命现象都处于运动之中叫势速。运动也不会乱动,不是混乱的,有次第可依叫次第,这是要特别强调的。

 

② 诸法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相续,而是在因果相续中假名安立时间和空间

 

现象界的规律,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什么?诸法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相续,而是在因果相续中假名安立时间和空间,这些抽象的认识符号便于开展认知活动。

    

凡夫往往会把时间、空间执实,他以为诸法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相续,这个错掉了,凡夫的实执就体现出来了,其实是在因果相续之中我们来假名安立时间、空间,为了便于开展认知活动。

 

8.抽象的认识符号

 

认识符号有三个,20.时、21.方、22.数。

 

    

    

时,当然就是时间,为了交流或者沟通方便,我们在因果相似相续之中,人类就人为地划分出过去、现在、未来,春、夏、秋、冬四季,年、月、日、时等等,这些当然都只是抽象的,人设定的认识符号。

    

讲一点实用的,不然老是讲理论,我们看两本书,尤其第一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还是挺好用的。时间是不可管理的,我们要管理的是什么?管理的是我们的心,照亮我们的心。这本书的作者是李笑来,他是个英语老师,但是很牛,学什么东西都很快,主要是讲他的心得。

    

做家长的,如果小孩子在读书,把这本书给他看挺好的,学习效率能够提高。这本书的主题是讲心智成长,让自己的时间有更高的质量。这本书不是讲时间管理的,更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成功学,而是讲要管理的不是时间,是自己,要开发自己的心智,能够用更好的方式来思考,来行动,来分享,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一句话: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其实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效率不高,而是你干脆就做错了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

 

《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作者是余世存。

    

《易经》是从宏观上来讲宇宙运行的规律对人的影响,宇宙运行规律其实就是对时空的把握。《黄帝内经》是从微观上讲,讲人体的健康与宇宙运行的对应关系,比方说五运六气

    

在各个领域,如果你认知到一个很深的程度,最终都会归结到什么上来?归结到时空的局限性上来。

    

比如说刘力红博士写过一本书《思考中医》,他有个著名的论断,“开处方就是开时间”,你把时间调整了,时间的影响力当时冲击到身体不平衡,把它调到平衡身体就好了。

 

这本《大时间》,余世存就是侧重于从时间的角度来阐述《易经》。

    

    

方,就是讲空间,世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会有一定的方位,就形成几何意义上的立体或者平面维度,就命名为方。比方说立体事物就会有东、南、西、北、上下四维这个十方,其实就是为了方便交流和开展认知活动而安立上去的一个概念。我们如果没有相同的一个概念,什么为上,什么为下,那就无法交流了,所以这是人类的概念。

 

《环游世界八十天》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也是一本很老的书,科幻小说之父——法国的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是讲有个英国人福格先生,他和朋友打赌,他能够在80天之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两个人还赌了2万英镑,哪个赢了,输者就要给他2万英镑。

    

福格先生虽然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当然也很好玩,很刺激,比如他到印度救了一个女人,又到了美国),整个游世界一圈,但是他回到伦敦的时候还是迟到了5分钟,80天零5分钟,他很好彩,他是自西向东走,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时差,伦敦时间显示为79天加5分钟,所以福格当然就意外赢得了胜利,选择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走,如果是从东向西走就多出来一天了。

    

讲了很多地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挺有趣的,这本科幻小说还被拍成了一部喜剧电影,是由成主演的。

 

    

窥基法师说:

 

数者,度量诸法之名,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转也。

 

就是用数目来计算、统计事物的工具,我们叫“数”,更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这个书影是《数学之美》,作者是吴军。

 

前面我们推荐过他写的《智能时代》,这本书的主题就是讲数学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的科技进步之中,怎样起到一个重要的、根本的作用。比方说里面讲到了矩阵计算、数学模型、隐含马尔可夫模型等等,讲到了香农的信息论等等,总而言之,说明数学很重要,它是人类科技的一个根本工具。

    

伽利略也说过:

 

数学是上帝描写自然的语言。

    

爱因斯坦大概也说过类似的话,说:数学是归纳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数学在所有科学领域都能够起到基础和根本的作用。

    

吴军的作品很多,这是个牛人啊,还有《浪潮之巅》以及《文明之光》(123册),是以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解析人类文明史,讲述科技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到的一个独特作用,是技术史和文化史的巧妙融合。

    

如果小孩子文科好,不喜欢数学,也觉得这个学了没什么用,把《数学之美》给他看,应该是能够帮助到他的,激发他的兴趣。

 

9.现象之间的关系

 

现象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和合性、不和合性。和合性就是因和缘都具足,现象之间相互关系很顺。窥基法师说:不和合性者,谓于诸法,相乖反故。

   

 现象界之间的关系是相违的、相冲突的,因缘将要散灭了,这是不和合性。

    

《时间简史》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把宇宙学原理用最简单的语言讲出来的。

我们基本上就把心不相应行法——人类开展认知活动以后总结的现象界规律就讲圆满了,最后我们用一首诗歌来看这些规律。

    

文天祥写过一首诗《除夜》,他被元朝俘虏了,关了三年,忽必烈派了很多人去劝他投降,也让宰相去劝他,最后忽必烈亲自到监狱里面去看文天祥,劝他要投降,而且给他封官许愿,只要他愿意投降,就让他做宰相。但是他一直很坚定,不肯投降。

 

这首诗作于元朝至元18年,也就是公元1281年,这是他在生命要走到尽头,要被杀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所写的诗。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诗中就讲了很多的现象界规律:“乾坤空落落”,“乾坤”是指天地、空间。“岁月去堂堂”,“岁月”是时间,“去堂堂”就是流转。“命随年欲尽”,“命”就是命根。“身与世俱忘”,“身”就是众同分。时间、空间、命根、众同分、流转、名身、句身、文身全部都有了。

    

所以人要走了,一辈子经历很丰富,思维精神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世界的认识最终都会用24个心不相应行法即24种规律高度概括。这里面至少就出现好多种规律,大概五六种规律都在其中了。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就是说山河虽然广大,但是时间已经流逝了,遗憾的是自己抵抗蒙古族的侵略、保卫国家的事业遭到了失败。

    

“末路惊风雨”是指自己被俘以后决不投降,回忆战斗的时候,几经风雨。“穷边饱雪霜”,我被抓到燕京(元朝首都是大都北京)来。

    

“命随年欲尽”,生命就要随着这一年的终结将要消失了。“身与世俱忘”,自己决心以身殉国,对世上的一切都已经遗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连以前在每一年除夕之夜合家饮屠苏庆祝新年这样的梦我都不做了,意思就是他很坚定。我们看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都是很坚定、正气浩然的。

 

 

 

推荐5本好书

 

第一本是《禅与精神分析》,也有一种译本叫《禅与心理分析》。也是一本老书,是日本铃木大拙和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合著的。因为是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候他们就有对话了,东西方心灵世界的深度对话,这本书是融合禅和心理学的名著。

    

第二本是《万物简史》,美国的比尔·布莱森所著的,是讲现代科学发展史,分为六部,讲述科学的成就,同时也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第三本就是《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作者是法国的费尔南·布罗代尔,这是一部世界通史,从文明的角度来俯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四本就是《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作者是美国的爱德华·威尔逊。我会比较重点推荐,如果喜欢看书的话。

    

我读这本书其实就是为了排查自己。因为我们之前一直强调什么?不单单要在某一个领域有水平,更要在人类的所有文化、所有常识要水位,既要有水平,也要有水位。其实就是排查自己的知识版块还有哪一些缺失,你有哪一些知识结构不全面,可以迅速排查出来。

    

作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知识,比如说像美学与工程、诗歌与处理器。比如说第七章“由基因到文化”,第十一章是“伦理和宗教”。可见作者是一位知识的巨人,跨越科学和人文,试图融会贯通人类的知识,叫“知识大融通”。

    

第五本就是《自我转变的惊人秘密》,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班德勒,他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的创始人,也翻译为“身心语言程序学”。

 

全书就分为三部分——超越之道、穿越之道和彰显之道。

   

超越之道,比方说怎样超越恐惧心、恐惧情绪,超越不良记忆,超越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悲痛。

    

穿越之道怎样来穿越习惯,还有强迫行为,其实背后都是要从认知这个角度来提升才能够穿越过去。

    

彰显之道,比方说如何获得快乐,介绍了很多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改变内在的世界,让我们内心越来越轻松,让我们头脑之外的事情相应的也就能够越来越容易。总而言之是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加容易,让生活变得更加自由自在,非常好的一些工具和具体的使用方法。

    

美国的前总统克林顿,还包括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等等,都曾经用他的这些工具来提升自我。我们基本上就把24种心不相应行法讲圆满了。

 

 

 

 

 

 

 

 

 

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文)

◎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

 

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触,3、受,4、想,5、思。

二、别境五者:1、欲,2、胜解,3、念,4、定,5、慧。

三、善十一者:1、信,2、精进,3、惭,4、愧,5、无贪,6、无嗔,7、无痴,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 11、不害。

四、烦恼六者:1、贪,2、嗔,3、痴,4、慢,5、疑,6、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

1、忿,2、恨,3、恼,4、覆,5、诳,6、谄,7、骄,8、害,9、嫉,10、悭,11、无惭,12、无愧,13、不信,14、懈怠,15、放逸,16、昏沉,17、掉举,18、散乱,19、失念,20、不正知。

六、不定四者:1、睡眠,2、恶作,3、寻,4、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略有二十四种:

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

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唯识,佛法,大乘,百法明门论,乾坤空落落,乾坤唯识,佛法,大乘,百法明门论,乾坤空落落,乾坤唯识,佛法,大乘,百法明门论,乾坤空落落,乾坤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唯识探讨:唯识佛法对人类身心世界的解读——《大乘百法明门论》学记(11)解读现象界规律之心不相应行法11种发布于2022-01-21 2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