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夜睹明星之后,开始“初转法轮”,“初转法轮”之主要内容即是“四谛”、“十二因缘”,这也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称为“四圣谛”、“四真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四谛”也就是佛教中四种最基本的人生真理。

    “苦谛”指人生是一个苦海,“集谛”说明人生是苦海的原因,“灭谛”是指人生解脱了各种烦恼痛苦之后达到的一种圆满境界,“道谛”指修行达到圆满境地的道路和方法。

一、苦谛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称为“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意谓投生来到这个世界,时时处处充满痛苦,这个世间的人们必须安忍十恶(杀、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嫉妒、嗔恚、憍慢邪见),忍受三毒(贪、嗔、痴)以及种种烦恼痛苦,才能生存下去。

      佛教所说的苦,种类很多,主要是分二苦、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

     所谓二苦指“内苦”和“外苦”。《大智度论》卷十九说:“二种苦,内苦、外苦。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心苦者,忧愁、瞋、怖、嫉妬、疑,如是等,是为心苦。二苦和合,是为内苦。外苦有二种:一者,王者胜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是二种苦,为外受。”也就是说,所谓“内苦”是指身体的病痛和心理、情感方面的痛苦;所谓“外苦”是指包括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

      所谓“三苦”,一是“苦苦”,即遇到苦恼、苦难的事情,譬如饥渴、寒热等逼迫而产生的痛苦;二是“坏苦”,即乐事等变迁,如富贵转化为贫贱等而产生的痛苦;三是“行苦”,是指事物迁流不住而引起的痛苦感受。

      所谓八苦是指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二、集谛

   “集”是招聚、集合之义,“集谛”主要探讨苦的原因。人生之所以时时处处充满痛苦,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于人生真理的无知(即“无明”),不懂得人生以及万事万物本身就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假象,而错误地把这种假象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本体,这种错误的认识就会就会产生种种欲望和无止境的追求,譬如为名为利,种种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强烈驱使,就导致贪、瞋、痴等等无数的烦恼,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三、灭谛

   “灭”也称为“灭度”、“圆寂”、“涅槃”等,意思是灭除烦恼,获得解脱。这是我们修行达到至高圆满的境界。因为人生是苦是集,所以要灭除这些苦痛和烦恼,通过不断修证了悟了人生的真谛,进入一种烦恼灭尽、超出轮回、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称“入灭”或称“涅槃”。

四、道谛

    “道”即道路,是佛陀告诉我们灭除烦恼、痛苦,获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

佛陀所有的修行、讲经说法都是为了众生灭除烦恼求得解脱的方法,在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上,世尊佛陀以种种方便演说: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智慧),等基本行持方法。

      所谓“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种圣者的道法,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从“八正道”又衍化出“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分七科,为“四念处”、“四正勤”、“四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

四念处:

1.身念处,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主要对治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的“四颠倒见”

四正勤

1.未生恶法令不生;

2.已生恶法恒令灭;

3.未生善法令出生;

4.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如意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心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五根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力

1.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支

1.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

2.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

3.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

5 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

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

7.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八正道

1.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 ;

2.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

3.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

4.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

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

6.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

7.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

8.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除“四谛法”之外,原始佛教的另一个根本教义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具体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入”,“六 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以上十二缘起法,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这构成了佛教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是一个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具体表现为“三世两重因果”,也就是由过去世之惑业感现在世之苦果,由现在世之惑业感未来世之苦果。

       过去世的惑业包括“无明”和“行”。“无明”是“惑”,“行”是“业”。“惑”也就是愚痴,无智慧;“业”即善恶诸业。也就是说,众生之所以会在过去世造出种种善恶之业,是由于对佛教真理的无知。正是这种无知,才产生种种世俗的身心活动和行为,也即“业”。由于前世造下的“业”,所以感生现在世之苦果。

       现在世的苦果,包括“识”、“名色”、“六入”、“触”、“受”。也就是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牵引,妄生颠倒分别而入胎之“神识”;“名色”也即组成众生之生的“五蕴”的总名,也就是在母胎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混合物;“六入”也即在母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受”也即由接触外界而产生的苦乐的感受。

       有了苦乐的感受,就会避苦求乐,自然就会有所厌恶;有所贪爱(“爱”),就有追求、执着之心(“取”)。这就是现在世的惑(包括“爱”与“取”)与“业”(“有”),由此惑业更感生未来世之苦果。

     未来世之果,也即“生”与“老死”。因现在世之业因,再去受生,再去受报,再造业,再老死,如此轮回流转、延续无尽。

上述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之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之为“缘”;合称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链条的,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还没有获得解脱之前,都逃不脱这一因果律的支配。“十二因缘”是生命过程的总结,也是众生痛苦的因由。

 

 

 

以下是过去发的 号文选

适可而止

保守你我他的秘密

弘法禅修班《佛教基础知识》讲座资料

出家人应淡泊名利!

心静自然凉!

观音菩萨如何成道的

放生的真正意义!

寒山寺弘法部禅修班简章

禅门禅语|真假妄语

何为知足并常乐!

人生岂能尽如人意

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看开,放下随缘,自在

《佛说出家功德经》浅释

烦恼不过夜

端午抒怀

端午节话端午

快乐来自简单

做个真实明白的自己

妙慧童女十问世尊,震动三千世界

人生在世 理解相随

皈依简述

恭迎释迦牟尼佛圣诞

佛诞节寄语

出家你准备好了吗!

文殊菩萨圣诞

学佛让生活更美好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人生感悟|学会随缘

知恩图报

浙江天台山参学纪

糊涂一下又何妨

达摩祖师梁武帝的对话

岁月如歌 人生无常

清明寄语

我学佛 我自在

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

“灵岩搬砖“——略谈信仰力量

好的风水在于人品

我的农民父母

弟子是否应该抵制韩货

佛教与女人

一代高僧佛门泰斗,苏州寒山寺法主和尚性空长老的佛门生涯

寒山寺上性下空法主和尚97华诞

顶礼明公灵骨舍利

 

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娑婆世界,正语,正业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教教理|四谛、十二因缘略释发布于2021-05-07 23: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