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悟到兵法谋略之精髓过程中的“知”与“行”


 行:首先是王守仁经历了许多事情,经历了许多磨难,经历了许多辛甜苦辣,阅读了无数书籍包括兵法书籍,请教了许多人,学习了儒、释、、兵法等个方面的知识等,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阅历,然后被贬到贵州场。去学习包括看书和请教他人,这个行为既是“行”也是“知”,“成圣贤”是“知”同时也蕴藏着“行”(立志想成为圣贤),“想成圣贤”的“知”引导者王守仁不断的去“求知”(行),同时,“求知”的意识和认知(知)引导着王守仁不断的去学习和领悟(行)。

 知与行是不断的阴阳循环的,知时有行,行时有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知:在贵州龙场的深山老林中,王守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领悟自己曾经的“行”与“知”,然后才领悟了,然后才“顿悟”了,顿悟到了陆九渊没有解决的心学问题,他悟到了“个体修炼”的本质规律,悟到了人与外界“人事物”关系的本质规律,悟到了处理人与外界“人事物”关系(包括矛盾关系中敌我纷争)的方法论(包括兵法谋略之精髓);心学“四要四诀”体系(阳明心学体系)就是阳明顿悟后的结晶。

 “行知合一”是方法论,而“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追求的人生使命与目标,例如当王守仁给某土匪头目一个这样的认知:“你虽是土匪,但是你性本善,只是以前暂时被名利等事物遮住了本善,只要扔掉名利禄等事物就可以还原到本善”,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王守仁给土匪一个台阶下,给土匪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站在知行合一的哲学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知”与“行”的问题。这个土匪为了“求生”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符合王守仁的“评价”(即认知:性本善)而顺势的凸显本善的一面并采取“本善”的行为(行):不再为非作歹,不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因为王守仁认为我是本善的,我得到了认可和认同。土匪为了对得起王守仁对自己的“知”(王守仁对土匪的认知,王守仁的言行举止在告诉土匪:你性本善,只是一时被浮云遮住了双眼和本善),自然会让自己的“行”符合“知”,符合王守仁给的一个积极的“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就是因为某人(老师,同学,家人等)的一句话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游手好闲,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一个贪玩的坏学生变为一个勤奋的三好学生。因为那句“话”就是一个“知”:也许是一个有所启发的知识(名言警句等),也许是一个肯定评价(个人认知:个人品牌形象)……但是,那句话至少给了他一个认知:他可以,他可以去做某事,他能,他能行。“知是行之始”,于是这个学生会按照这个“知”去采取积极的“行”。

 行:顿悟后的王守仁,悟到“兵法谋略之精髓”的王守仁,才会有后来的“百战百胜”。诸葛亮出山之前也没有军事战斗的实战,但是他懂兵法谋略;《孙子兵法》的作者在著写《孙子兵法》之前的实战经验也不多,少年时常听祖父孙书讲打仗的故事以及阅读兵书;孙武著书之前参加的唯一一次军事实战就是跟随其叔父田穰苴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表现突出被田穰苴重点栽培,随后孙武更多的是经常跟随田穰苴学习兵法谋略,接着才著写了《孙子兵法》,最后经伍子胥的推荐被吴国聘为军师,才有了破楚国的壮举;孙膑在出山之前也是跟随谷子研习兵法谋略,然后才有了数败魏国庞涓,最后把实战经验编著为《孙膑兵法》;范蠡被文种诚邀前往越国帮助勾践“卧薪尝胆”灭吴之前,也是拜师(计然又名辛文子)研习兵法谋略……

 从以上诸葛亮、孙武、孙膑、范蠡等案例可以看出,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兵家,在参与军事实战之前都是拜师研习兵法谋略,然后再参加军事实战创造了战争传奇和丰功伟业,即“先知后行”,为何?

 因为兵法谋略就是“心学”,因为“心即理”,因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兵法谋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人心、研究人心,以及洞察人心的规律。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人心之规律”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自然规律亘古不变,“人心的规律”从古至今也是不变的。既然“人心的规律”(本质之知)是不变的,那么这种不变的东西就可以从兵法典著或从他人那里学习到;掌握规律之后,然后在具体的军事战争中,具体情况(敌情:现象之知)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掌握的人心规律;规律不会变化,变化的都是现象和具体的军事战争,每个不同的军事战争的背后都是有“人心之规律”在起作用。当然也有一些是从军事实战中边战边领悟到兵法谋略的,即先行后知、边行边知。

 总之,没有上战场之前,或者说没有战争经验的人,是可以通过拜师学艺或研读兵法典著来了解兵法谋略的规律(本质之知);但是,熟悉兵法谋略的规律并不代表能够在实际的战场中针对千变万化的敌情(现象之知)而灵活运用,即知兵法者不一定能够灵活用兵法。兵家上战场或者参与战争,是为了让自己所熟悉的兵法谋略规律得到灵活运用,熟能生巧,让别人总结的兵法谋略规律通过不断的实战真正的演变为自己的“知”,因为“不行不足以谓之知”,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打胜仗的“知”才是真正被自己掌握以及属于自己的真“知”。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是阳明自己对兵法的精辟注解;站在哲学与方法论的层面,其实“知行合一”就是对“兵法谋略之精髓”的简易注解;之所以说“知行合一”就是兵法谋略之精髓,是因为“知行合一”就是一个方法论,“兵法谋略”就是“知行合一”在处理“矛盾关系”层面的实践运用。所有的兵法谋略的“规划”与“实施”都会有意或无意的运用到“知行合一”这个方法论。在王明阳提出“知行合一”之前,众多兵家、军事家在实施兵法谋略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运用到了“知行合一”这种方法论思维,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最后,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阳明高仿真机器人书写的“知行合一”。机器人通过交互认知的技术,临摹和示教书法真迹和碑帖,以此实现王阳明先生草书行书楷书等书法作品的重现。





王阳明心学精髓龙场悟道王阳明简介



“ ”

王阳明心学精髓龙场悟道王阳明简介

“…”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简介|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名言|百家讲坛王阳明“ ”,欣赏更多先生书法佳作!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精髓,龙场悟道,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悟道的龙场,王阳明名言,王阳明心学视频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