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个顽空的概念,儒家叫做沉空守寂,其实就是执空,又叫空执。


严格来讲,将空与执放在一块儿是不合适的,是有矛盾的,为什么?


如果我已经回归了自己的本心,在本心的感受,觉察,观照下,是任何执都没有的,既不执空也不执相。


如果我还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本心,还没有回归自己的本心,那么我就在相的层面,这个相对真心来讲是一种幻,所以叫幻相,我就一定是执于幻相的,又哪里来的执于空呢?


空就是本心,我连本心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会执于它呢?如果我知道了什么是本心,我就已经回归了本心,就已经没执了。


既然我有执,那么我就还没回到本心的层面,那我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空,既然如此,我又怎么去执这个空呢?


阳明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在道理的层面,已经认知到有个空,有个本心,但是,我们把这个空的本心当成了名相(概念)去刻意追求,而不是一个实体去感受去体证,这就是执空。


也就是说,执空仍然是在相的层面,这里的空根本不是实体的空,而是名相上的空,还是相。


这里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我已经回归本心了,那我自然能够观照,观照本身就是在修行


如果我还没有回归本心,那我就还在幻相里面,那无论我做什么都是幻,以幻制幻,以幻修幻,这种修行方式怎么可能修出一个真来呢?


这是因为有些觉者已经觉悟出了真相,然后以各种方式告诉了我们,我们知道自身所处的世界是幻相之后,就主动的去离开这个幻相,就不再执着这个幻相了,怎么离?就是用身体去感受,去觉知这个幻相。


将仅仅是耳朵“听空”,与脑袋“想空”,嘴巴“说空”,转换为内心感空,将形式上的“空”转换为实体的“空”。


将仅仅是耳朵听到声音与头脑的逻辑理解这种“知”,转化为身体的感受这种“知”,简单来说就是要谛听谛想,用心去听,用心去想。


这种“知”就是心知,就是真正的知,这就叫“知幻即离”,离开了幻相,就来到了觉悟层面,就来到了本心层面,这就叫“离幻即觉”。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