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四十六年前的那个秋天,尚不识几个大字的我已经跟着广播学会了一段毛主席语录:“《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投降派。”后面背不利索的原因是不明白那个“摒”是啥意思——“《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且这个“摒……于……之外”也非常拗口,对我这个不到九岁的农家子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从小养成的习惯,或天生如此,我一旦有机会就会亲自动手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弄懂——正如现在毫无来由地研究甲骨文一样——我找来大队订的报纸把那段“《水浒》批示”看了一遍。可这一看,又发现还不认识晁盖的晁字。
今天的文章就从晁/鼂字开始。

图1  晁的字形演变

晁,简化之前写作鼂,字形为上旦下黽(简化后为黾)。在各字书上查鼂字来源,其说皆模棱两可,尤其都说里面的黽为“大腹虫”则更添歧义。不得已,我还得继续研究黽/黾的字源。
在《一团乱麻的线绳索》中我考证出,一部分黾的传抄古文字其实是由一个“双手+糸”的甲骨文演化来的,绳的传抄古文字亦是在原始绳即黾的基础上再加了个形符手或糸,因此这一条线的黽可梳理为下图:

图2  黽的字源一

由于黽的字源之一是甲骨文绳,所以有些黽应该是发绳的音,由是可以确定蠅/蝇是个从绳而来的形声字,当然这个形声字是从《说文》小或秦国开始的,下图中的楚国文字就尚未这样构造。

图3  蝇的字源

弄清蝇字来源于绳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去主流观点认为,蝇是黾虫类,而绳字音从蝇,这不就倒因为果了吗?
对于鼅鼄/蜘蛛二字,由于也都只能追溯到《说文》小篆,所以对其字形字源的分析也都不得要领。若我们知道了黽为绳,则可认为鼅、鼄都是形声字,上面的知和朱为声符,下面的黽为形符绳子,会意蜘蛛能吐出结网的丝。

图4  蜘的字形演变

说黽为形符,还可从蜘的《说文》或体里得到验证——那是个上知下虫的构字,显然知为声符、虫为形符。对应于《说文》小篆字形,则可推知黽为形符。

图5  蛛的字源说法之一

比较难弄的是蛛,《字源》及其他一些字书都认为它还有西周晚期和战国文字如图5,他们认为前两个字形下面的部分也是黽的前身。我尽管由于那个时期的造字经常很无道理可讲所以无法准确推测其像什么,但也不认可它是当时的黽,而是认为,它很可能是蜘蛛网的象形,而《说文》小篆的字是后来另造的形声字。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项,那就是图5中前两个字里的“”是什么。由于朱是红色的意思,且似乎有甲骨文,尤其有很多西周金文字形来佐证,大家就都基本上认为其为以木为基础的指事造字。朱这个字我打算将来单独考证,但在这里我想说,鼄里的朱应该不是木上加一点的朱,而是蜘蛛的象形,见下图。

图6  蜘蛛

我以前只见过圆圆的土黄色的蜘蛛,1990年夏到黄岛后爬烟古墩山才发现,居然漫山遍野五彩斑斓的长条形蜘蛛,而这种蜘蛛的样子,就像图5中古文字里的朱。

图7  鼄的字源说法二

《汉典》收录了一些它认为是鼄的象形甲骨文,我感觉仍要等到以后研究朱字时再详细考究,所以今天就不继续花费精力了。简单说鼄字在春秋时期,指的是后来改称邹国的邾国。

图8  邾的春秋金文

除了绳、蝇、蜘、蛛的字源与绳子有关外,我还发现澠/渑字——至少其起源之一与绳子有关。

图9  《康熙字典》释澠

康熙字典》上,澠有三个读音,且分别代表不同的地方。第一个读若绳的澠为齐国临淄县北的澠水,《国语辞典》里更进一步说它“源出大陆地区山东省临淄县西北古齐城外,西北流经博兴县东南,注入时水。”

因此山东临淄的这个渑水的渑字,其字源应该追溯到甲骨文的绳,而不是黽的其他含义。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下列这些含黽的汉字其字源与绳有关:

图10  含黽且与绳有关的古汉字


可还有一些字,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鼂,以及鼋、鼍、鼇、鼈,它们虽然字形里有黽,但却都与龟属有关。于是就有古文字学家提出疑惑,感觉这些字是不是造错了——因为他与主流意见一样,认为黾的原型是青蛙。
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黾的另一起源(原型)就是龟

图11  黾的篆体

黾是不是龟,最直接的参考资料是《说文解字》。《说文》上不但有黾的小篆和籀文字形,而且其解释亦像说龟:“从它,象形。黽頭與它頭同”。而小篆字体上尚有一条尾巴——青蛙有尾巴吗?
蛇头、有尾、中间一个大盖子,这不正是龟或鳖的样子吗?

图12  黾的传抄古文字

如果我们认为《说文》小篆经常写错字因而不可太较真,那就再往前看战国时代的传抄古文字(图12来自于《古文字诂林》)。左边的字形是古“绳”,右边的字形则是蛇头、有尾、中间圆盖。
背上有个大圆盖的动物除了龟外,最常见的还有鳖(甲鱼)。慎重起见,我们得好好观察一下这两种动物。

图13  鳖

图14  龟

从头部看,这个字像龟(蛇头);从盖上看,从中分为左右两部分且有“肋骨”一般的笔划,像鳖;从尾巴看,龟的尾巴清晰可见,而鳖的尾巴很难从正面俯视看到,所以像龟。

我选择从龜/龟入手。

图15  龟《说文》

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龟的字形,一为小篆,一为古文。小篆字形是一个龟的侧视图,古文字形是简化了的龟的正面俯视图。

图16  龟的西周早期金文

许多古文字专家也认为西周早期的两个正面俯视图的字是龟。这两个字为龟是板上钉钉的,因为它的头、盖、尾、四肢都惟妙惟肖。因此可以说,在西周早期,除了侧视图的龟字之外,还有一个正视图的龟字在用着
追根溯源,我们必须去看甲骨文。

图17  龟的甲骨文一

图18  龟的甲骨文二

《汉典》网站上选录了32个龟的甲骨文,其中正视图的只有4个,可见侧视图是主流。
然而亦有甲骨文学者说,只有侧视图的字才是龟字且一直传承到现在,正视图的应为其他字。即他认为,殷商人不可能针对同一种常用动物造出两个很不一样的字形。
好在我手头有《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而图18里的4个字都在《甲骨文合集》里,网站上容查到。
第1个字,合1554的卜辞为“癸丑卜贞争翌乙卯?于祖乙”,拓片上没找到这个字。

图19  合33329拓片

第2个字,合33329,由于拓片不清或那个特定的字被刮去了一部分,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释读。

图20  合33329《摹释全编》

《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认为那个字在拓片上是完整的,于是摹写成了图20里的那个样子,且认为暂时无解。

图21  合33329《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网站将它释读为鼋。但《甲骨文字典》有专门的鼋与它不像,因此我还是赞同《汉典》的推测,将它左边的两条腿补齐,实际是个龟字。伊龟,应该是个人名或官名。

图22  合5947拓片

第3个字,合5947,这个字《汉典》上摹写得八九不离十,但在我眼里却越看越像个癞蛤蟆。《国学大师》没有进行释读,《摹释全编》里摹写得有些走样且因之释读为黽。

图23  合5947《摹释全编》

当然在这片卜辞中,这个字无疑是一个人名。
第4个字,合10076,《国学大师》没有释读,且都没释读那个明确的甗,这就值得怀疑它的准确性了。从拓片上看,应该是能确定那两个字为“甗龟”的,即在蒸锅里蒸龟,是一种祭祀仪式。

图24  合10076拓片

但是这个甲骨文有没有可能是蟾蜍或青蛙呢?我认为不可能。因为给自然或祖先供奉的不可能是小小的青蛙更不可能是有毒的癞蛤蟆,若说是鳖倒有可能,因为鳖很美味啊,咱也是只吃过团鱼(甲鱼)没吃过乌龟的,而且拓片上的这个字里没有尾巴!

图25  合10076《摹释全编》

然而,《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和《汉典》网站的摹写却都有尾巴。这就让我无法判断了,总不能说他们都错了吧?尽管眼睁睁地看着拓片上没尾巴。但往龟上靠还是有理由的:①侧面写的龟也很多没尾巴,那可是真龟;②这个字的背上是×符号,是乌龟壳上的花纹形状而不是鳖背上的肋骨形状。
于是我认为,释读为龟还是相对更合理的。
好了,小结一下。
甲骨文里有这个正面俯视图的龟,西周早期金文里亦有,且西周早期金文与甲骨文往往能够互作证据,所以可以明确,殷商和西周早期,这个字形是存在的。

图26龟的传抄古文字

到了战国,龟字依然延续着两种写法:正面和侧面的,但是单独成字的正面的龟又做了某些变化(见图26红圈的字):基本上都是先画一个带四个会意龟壳背纹的×的乌龟壳,再用一条通长的曲线会意从头到尾。这就是《说文解字》里所收录的“古文”。

但是在小篆之前,还有根据龟字造出的其他字,小篆不明就里,就把它们通通变成了下面为黽的形声字了——其实下面应该是龟,因为它们都是龟的“近亲”。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几个。

图27  鼇/鳌的字形演变

先说鼇/鳌。《说文解字》曰:“海大鼈也”。传说这家伙整天背着蓬莱山在海里逛悠,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女娲又断鳌足以立四极,砍的就是它的脚。谁家的孩子考上状元,大家都会夸他“独占鳌头”,那又是另一个典故了。

可我又对许慎的“海大鼈也”表示怀疑:光听说过有海龟,还没听说过有海鳖呢,鼇应该是“海大龟也”才对吧?但毛主席又说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你说海里有没有鳖因此一些字典上就把鳌解释为“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图28  鼈/鳖的字形演变

咱再看鼈/鳖。前面有图为证,鳖与龟长得比较像,所以要造个鼈的形声字,形旁最好用龟。恰好,战国时人就用了这个正面俯视图的龟。

从鼇、鼈里我们也能推测到,小篆里的黽字,其实就应该是龟。

但鼂/晁呢?

咱在本文一开头就写晁盖,不像宋江似的“摒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既然敢写就有几分把握:鼂也很可能是乌龟一样的动物。

图29  《字源》释晁

从战国时起,鼂字里面就是个黽(见图1),但却从没人能说清鼂是个什么动物。《字源》说它是个虫名,可又引文曰“匽鼂,一枚有三斛膏”,可见基本上也是一个江河湖海里才能有的大家伙(一斛十斗)。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个黿/鼋字。

图30  鼋的字形演变

前面图21中,《国学大师》要把那个缺了小半边的甲骨文释鼋我不同意,因为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甲骨文字典》又采纳张政烺先生的说法认为下图中双手持龟的字形为鼋,我暂时不置可否。因为我现在还不想深入研究与龟有关的甲骨文,这要另寻大块的专门时间。

图31  鼋的甲骨文-《甲骨文字典》

如果这个甲骨文是鼋,那就可进一步夯实黽的来源必定有龟或鳖;如果这个甲骨文不是鼋,但由于鼋就是大鳖,所以其形符黾亦必然是龟或鳖。
有了鼋就得说鼉/鼍,因为高中课本里学过“乌龟鼋鼍”。

图32  鼍的字源演变

由于有春秋晚期的金文作为衔接,所以许多人都认为鼍有甲骨文,或者说他们都认为图32中的第一个甲骨文字形就是殷商的鼍字。

图33  扬子鳄

又由于有许多语言学上的证据,大家也都认为,鼍就是扬子鳄,尽管甲骨文字形看起来跟扬子鳄实在不怎么像。

图34  含鼍的卜辞

基于鼍的甲骨文跟扬子鳄很不像,且卜辞中只发现了这样两个字,金文字形也已经是春秋晚期的了,时间跨度太大,所以我暂时不认可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至于“真相”为何,我还要继续研究。这里的“真相”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我们确实无法还原商代的真相了,只能尽量接近。
但这并不能否认鼍字在本文中的重要意义。鼉的《说文》小篆下面就是黽,且秦汉时期的鼉就是指的扬子鳄或还包括其他鳄鱼,则这个鼉依然可以作为黽为龟鳖的旁证。
看我写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越来越没底气说这个黽是龟不是鳖了?因为在两年多前,初写甲骨文时,我曾根据廖文豪先生的研究成果在《老子姓什么》里说秦汉以前的鳖都是写作的,且给出了冉的甲骨文。现在再想让我认为这个正面龟鳖俯视图的字是鳖,就比较难以接受。可前面所举的例子里,我们又很难彻底否定它的原型是鳖,所以到底是龟是鳖,仍需将来结合着冉字再做进一步探究。
无论如何,黽的源头之一就是龟或鳖,下列这几个字的造字法都是与龟鳖有关的。

图35  含黽且与龟鳖有关的字


前面我在解读图22中的“合5947”时曾说,那个被《汉典》释读为龟、被《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释读为黾的字,我越看越像个癞蛤蟆。
对,这个字尽管可能不是癞蛤蟆而可能是青蛙,却也是我认为的黾的第三个起源

图36  合5974《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字典》中,就把合5974释读为“黾作执”,且对字形的摹写最逼真。但这里的黾明明是个人名,它却说“义不明”。
除了我认为黾的源头还有绳和龟鳖外,大家都基本上只认为黾的原型是青蛙和蟾蜍,因为古文献中有“二字联用,而其中的就是现在的蛙。

图37  黾的甲骨文-《汉典》

《汉典》中收录了五个甲骨文黾,我把它们分成了两组。上面三个一看就是后面有大长腿善于跳跃的青蛙,下面两个则像癞蛤蟆。
近来发现《汉典》收录的字并不都十分可靠,所以我又得挨个地审查。

图38  合17953

第一个,合17953,字形描摹得很像,就是一个跳跃的青蛙形。您看我集中到图里的《摹释全编》的摹写就很不像话了,不但不像个矫健的青蛙,反而像个圆滚滚的虱子或土蜘蛛。

图39  合20853

第二个,合20853,这个字《汉典》摹写得也没什么问题,仍是只青蛙,只是仍看不出是什么含义。

图40  合17868

第三个,合17868,尽管卜片只有一小碎块,但黾字非常完整,是一只有着两条大长后腿的青蛙。
第四个字,师友2.118,我手头没有资料因而无法审查。

图41  合7859、7860局部

第五个字为合7859,但我查到在合7860上也有这个字,于是集约到了一起。这两个卜片上都是同一句话,所以咱就只拿前一片来分析。

图42  合7859的两个摹写

图42里的左边是《摹释全编》的摹写,右边是《甲骨文字典》的摹写。在这一片上,估计《摹释全编》不认为它是黾了,所以就摹写得比较老实、逼真,而《甲骨文字典》的摹写也丝毫不差。
从图41、42中我们能看出,这里的“黾”字已不是跳跃着的后腿很长的青蛙了,而是四肢差别不大的趴着的蛤蟆,尤其传神的是,它背上还有会意蛤蟆疥的几个小点。另外从卜辞中还可看出,这里的黾大概是个人名。
当然,甲骨文惯例,人名也可能会是地名、方国名、族名。

图43  黾的金文-《汉典》

由于《汉典》把青蛙形和蛤蟆形的甲骨文都认定为黾,所以它搜集的早期金文也包含这两种形象,见图43第一行。
从上面的证据中我们可以承认,甲骨文和西周早期金文中有以青蛙和蛤蟆(蟾蜍)为原型所造的字,但是到最后,即到战国、秦汉时期,它们变成黽了吗?

图44  蛙的字形演变-《字源》

我认为这些青蛙蟾蜍最后也都合并到黾字里去了,重点体现在《说文》小篆的鼃字上。这个鼃一看就是形声字,圭表声(圭怎么会发“蛙”的音,可参考洼、挂、哇、娃等字),黽就表义。
我们前面说了,黽的两个起源一为绳子、二为龟鳖,龟鳖差距太大因而不太可能用它表义,所以只能说,黾原来还有一个青蛙与蛤蟆的来源。
青蛙/蛤蟆的甲骨文和西周早期的金文是怎么变成黾的呢?我注意到了图11中黽的“说文籀文”字形,咱在下图中再看一遍。

图45  黾的字形演变-《汉典》

《汉典》整理的黾的字形演变过程与《字源》不完全一样,它是完全按照黾即蛙类的思路来整理的,而《字源》则兼顾了更多。

图46  黾的字源演变-《字源》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认为,《说文》里的黽的籀文是在说文小篆字形之前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出什么问题了呢?我认为,战国时人先确定了龟鳖黾的字形,然后要再造个蛙类的字,蛙类与龟鳖的最大区别是蛙类善跳,有两条强健长大的后腿,于是造字人就在龟鳖黾的字形上加了两条“长腿”造出了蛙黾。
它们原来是两个不同的字!可在秦汉时期继续造形声字时,把鼃造成了圭+黽而不是那个多了两条长腿的蛙黾。误会一经产生,并经过汉代文字学家的固化,就再也改不过来了。
哦对了,图9中我们说渑时,山东临淄的渑水应来源于绳,而河南的渑池就有可能指蛤蟆坑了。


至此,我算把黾的三个源头都理清了,实际情况上,在战国时期,它们也是泾渭分明的,这从现在搜集的黾的“传抄古文字”中可看得很清楚。

图47  黾的传抄古文字

图47中,我用红圈圈出了“绳黾”,用黄圈圈出了“龟鳖黾”,用绿圈圈出了“蛙类黾”,您看见了吗?它们出现的概率都不低。但我认为,它们当时都不是后来意义的黾,而是表义它们的原始义,即绳子、龟鳖和青蛙/蛤蟆。

图48  鄂君启节

如此说来,我倒想在本文中给至今无确解的鄂君启节提供个解字思路。
在鄂君启车节上有一句“毋载金革黾箭”,金革好解,指金属和皮革,但对黾箭就说法不一了。我认为,这里的黾一定不是蛙类,由于战国时早已不太流行龟甲占卜所以也不会指乌龟或团鱼,最有可能的是指绳索。
金属可以制作兵器,皮革可以制作甲胄(金革本身就包括兵器和甲胄)箭本身就是兵器,而绳索也是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尤其是城市攻守中经常要用到的东西。当然有人说“黾箭”是一种竹子我也无由反对。但我总觉得,“毋载金、革、黾、箭”更符合汉语习惯且也很能解释得通。
楚国文字中是有绳、鼂、蝇、黾、龟的,我准备好了资料本来想继续研究一下,可本文到此已6400余字,且我的主要方向是甲骨文,遂作罢。
最后把我总结的黾的三个字源演变过程罗列如下。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黾的三个起源及其衍生字发布于2023-03-05 10: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