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出自宋本《伤寒论》第34条,条文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已经学习过康治本《伤寒论》的人,一看到这个方的名字,就知道它不会是最早的康治本《伤寒论》的方子,康治本《伤寒论》方子的命名,是不会这样的。为什么呢?方里一共4味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但是它的方名一一葛根黄芩黄连汤只有前面3味药,这个不符合康治本《伤寒论》方子的命名规则。要么全部的药都放进去,即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要么就是取首尾两味药,即葛根甘草汤。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对于这种方的命名概念比较淡薄了,对它的规则已经遗忘了。所以我们学习康治本的时候,就可以恢复到最早的原始《伤寒论》年代人们的那种思维,方子是怎么命名的,药物在方里边是怎么排列的,这些最初由口诀演变过来的方药规律,就可以指导我们了解这个方的形成。虽然看上去一个方的形成好像跟临床疗效没什么关系,但却是我们了解这个方证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个条文是什么意思。这个条文比较复杂,大家可以反复地读,反复地背,把它记住。当然,记住了,背出来了,也不一定就理解了。因此,我就把我自己当时是怎么学习、怎么理解这个条文的,跟大家讲讲。

太阳病,当然应该解表,应该发汗,假如不发汗解表,反而用一种“下”的办法,“下”的办法是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是用承气汤这一类的办法,那当然是不对的,就会产生变证。那为什么会用“下”的办法呢?因为最初的人们发现,有个别表的病证“下”了以后,体温也退掉了,似乎有用,可是其副作用要比正面的作用大很多,但经常在误用;也可能是这个病证开始时有大便结,有热,辨证不清楚,认为有阳明病在里面而造成误治。这个误治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其变证到底怎么变,那就不一定了。有的可能变成了桂枝人参汤证,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寒化了,正气受伤所导致有的变成了葛根芩连汤证;还有的可能变成了白虎汤证,甚至就变成了葛根汤证也有可能,所以这个变证是捉摸不定的。

但是造成“下利”的话,一般最多是两个证,一个就是桂枝人参汤证:“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另一个由于“下”以后出现热化,变成了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但是这个条文还有问题,什么问题呢?

很多日本的汉方家和中国的经方家在研究这个条文的时候发现,这个条文里边有省文,就是在“脉促者,表未解也”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大家想想,葛根芩连汤是解表的吗?当然不是。那“表未解”的话应该用什么呢?应该用葛根汤啊,所以“表未解也”后面,应该少了一句“葛根汤主之”。喘而汗出者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样才对。“葛根汤主之”如果不插进去就很难理解,甚至意思都会断了。现在加进去连起来再看一下,是不是就好一点了?太阳病,桂枝证不能“下"的,但是医生“下”了,以后就腹泻了,腹泻同时脉促,脉促就等于浮脉的样子,表未解也,葛根汤主之。假如已经化热了,到里面去了,喘而汗出者,这个病已经进入了肺,造成肺热,造成肠热,这样的话,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样意思就比较明了。我开始学《伤寒论》,读条文的时候,读到这条,待了好久,觉得比较难以理解,后来看了一些日本汉方的书,知道这个条文里面应该加一点东西,这里可能有遗文,加了以后,这样再读再看就顺了。

这里要特别注意,表证化热的途径不只是一个,桂枝汤证,有时候就变成白虎汤证;麻黄汤证到里面,里热就变成麻杏甘石汤证;还有葛根汤证,它化热到里面去就成了葛根芩连汤证,这样一步ー步就会连着。所以,开始时在条文的阅读和理解方面要做一些工作,先不要急,要看看他们是怎么解释的,这样可能就会得到一些信息然后学习起来会比较顺。

因为我是自学中医,自己读条文,偶尔会跟张丰老师讨论一下,尽管我当时把这条文也看了,但是在没有真正接触这个证之前,我心里边总是不敢用这个方子。这个方证都是一种腹泻患者,如果治不好的话,这个腹泻会加重,而且腹泻有的是寒泄,它的症状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我一时也搞不清楚。后来有一个机会,我碰到了温州中医院一个儿科的老医师,叫朱湘洲,他专门用经方治疗儿科的疾病,临床疗效非常好,大家都说他是中医院“儿科的泰斗”。他的孙女嫁给了我的一个好朋友,我就跟着这个好朋友到了他家,跟他说自己也在学中医,因为有了这一层的关系,我得以经常去他家登门求教。他看我喜欢学,也愿意跟我讲。

我记得最牢的,就是他跟我讲:我们中医院有分科,分儿科、妇科、内科等,但是作为医生,内心是没有分科的,也分不了科,都是大内科,很多小儿的病证都是用内科的方法去治,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最重要的。

这些还只是在理论上的交流。我女儿1岁时,有一次外感发烧、腹泻,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恶寒,没有毛骨悚然那个样子,虽然小孩不会讲,但我看她耳朵周围的皮肤都没有毛孔耸立,颈部也没有,这样就只是发热,有体温升高,没有汗,咳嗽、口渴、腹泻。当时我觉得有点像葛根芩连汤证,可一下子又决定不了,因为面对这样一个具体的患者还是第一次,之前还没有碰到过这样一个腹泻的小孩患者,只有1岁,于是我就把女儿抱到朱湘洲医师的家里去让他看看。

当时他已经退休,不看病了,门口贴着“不看病”,但因为比较熟,所以就厚着脸皮求他帮忙看看。

他听我说完情况,看了孩子,又摸了腹部并按压之后,问:“开始是什么情况?”我说:“一开始就没有恶寒的样子,平时发烧都有点毛孔耸立的样子,这次没有,就是发热,没有看到汗,有咳嗽、口渴,腹泻。”他说:“这个病,开始的时候就是葛根汤。”我说:“葛根汤?有腹泻。”他说:“是葛根汤!宋本第32条就讲了,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他当时这样讲了,我心里并不完全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葛根汤证应该有恶寒的症状,而孩子并没有,所以我总觉得有点不像葛根汤证。朱医生接着说:“现在已经两三天了,化热了,变成里面的热了,就变成宋本第34条的葛根芩连汤证了,现在身热,咳嗽,口渴,腹泻,有汗,已经与最初有些不一样了。”我觉得他这个讲的倒是有点道理,条文里面就讲了“喘而汗出者”,当时咳嗽确实已经到微微有点发喘的样子,原来没有汗出,这几天也真的有点汗出,而我却看不出来变化。他说已经变了,应该吃葛根芩连汤,大便的状况也有点不一样。他问:“现在大便怎么样?”我说:“臭的。”他问:“开始大便怎么样?”我说:“没注意。”他说:“开始大便可能不臭,现在大便也臭了,汗出了,咳嗽变剧烈了,可能有点气喘。”他这样一讲,我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他就开了这个方子:葛根10g,黄芩2g,黄连3g,甘草g。当时我问他,为什么黄连比黄芩多?他说是根据仲景书上的比例。药的分量可以变,但比例最好不要变。后来他又告诉我,刚开始发烧的第一天是没有这个证的,一般在发烧3~4天才出现葛根芩连汤证,有低热,口臭,肛门口发红,舌红,舌苔黄腻,腹部不会太软,3岁以下的小孩子脉不好按,食指三关也要参考。一般腹部比较好按压,腹部按压不会太软就可以。当时他开了3天的药,孩子吃了2天后症状就退了。当时我最担心的是体温和大便,这样吃完药,腹泻也没有了,体温也正常了,病就慢慢好了。

我再次去朱湘洲医师家的时候,就把这个病例治疗的整个过程和反应告诉了他,我说这个药的疗效真好。他就告诉我,葛根芩连汤对小儿热泻用得很多,并特别提醒我,还要注意一点,小儿口臭、口水很多,也是一个症状。还有,最好回去把临床病例和葛根芩连汤使用的书都结合起来看看。我问:“什么书比较好?”他说:“你去看看日本汉方里面对葛根芩连汤怎么说的,还有看看国内曹颖甫老师的《经方实验录》,你就重点看看葛根芩连汤里面的几个病例。”我回去就照他说的去看了有关的书。

正如朱湘洲医师所讲的,看完书就知道了这个方证现在的一种状态,也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病证是怎么形成的,前面是什么证后面是什么证,这样治疗的时候心里就有把握了。

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我过去反复看过,可之前看过的和这次临证之后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就大不一样,特别是对葛根芩连汤的来龙去脉,我看了以后觉得其中点明的一些道理的确对自己非常有帮助。其中一个病例是曹颖甫先生一个孙姓朋友的小儿子,没有腹泻、但是有葛根芩连汤证。小孩子长得胖胖的,每次生病都到曹先生这里看,效果非常好。有时孩子没有抱来,曹先生也会根据大人讲孩子的情况开药。有一天,孙家人说小孩最近身体发烧,咳嗽,口渴,不安,曹先生就从没有表证、已经变成里热证的角度,开了类似辛凉解表桑菊饮之类的方子,给孩子吃。吃了2天以后,病不仅没有好,反而加剧,舌上都生疮了。你说奇怪吧,一个热证,吃了几天辛凉的药物反而舌会生疮,生疮应该是化热啊,为什么吃了辛凉的药还会化热?后来孙家人就把孩子抱过来面诊,曹先生仔细一看,这个病已经是葛根芩连汤证了,当初人没有来的时候只是问诊,随着自己的想象开方子,现在人来了,说病已经化热,变重了就开葛根芩连汤给小孩吃。可孩子吃了还是没有效果。曹先生想想化热可能已经不仅仅在葛根芩连汤证的阶段,是不是已经快到承气汤证了,虽然现在大便还没有秘结,可是葛根芩连汤的方向是对的,为什么没有效果呢?再进一步可能就是承气汤证了。于是,他就在葛根芩连汤里面加上生大黄两钱(相当于现在的6g),还用了元明粉一钱半(相当于4.5g),挺多的,还加了枳实,具体处方是:葛根四钱,黄连八分,生大黄两钱,生甘草三钱,黄芩一钱半,枳实一钱半,元明粉一钱半(冲服)。几天后,孙家人又来了,说这个方子吃了效果好得不得了,嘴巴本来生疮什么东西都不能吃,喝水也不能喝,服下这药不到1个小时,就能够喝水了,嘴巴也不痛了,晚上也睡好了;第2天早起舌头上的疮也好了,可以吃奶了。这样,药的分量就可以减轻,再服,病就好了。

曹先生后来回顾这个病例的时候说,一开始这个患者生病所出现的情况就应该投葛根汤,却反投了辛凉解表药,错过了治疗时间,病化热就成了葛根芩连汤证。其实在服用葛根芩连汤的时候病还在向里化热,所以吃下去效果不好,已经向阳明腑实证、承气汤证转化了,但是承气汤证还没有真的出现,而我知道按照时间病会这样变化,所以就加了大黄、芒硝,治疗走在了病变化之前,这样治疗效果才会好。

这里就提到了葛根芩连汤的来龙去脉。葛根芩连汤的前面一般都是葛根汤,葛根汤是太阳病里已经伤了津液的方子,很多注家都认为葛根汤条文里提到太阳阳明合病,已经带有阳明病津液不足的症状,同时表证里恶寒的症状比较轻了,有的患者不注意就看不出恶寒,而发热和口渴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现,腹泻就导致津液更不足了,所以要注意这个方子。

葛根汤证出现,如果不用葛根汤,病就向前发展变成葛根芩连汤证,而葛根芩连汤证再没有治好就会发展成承气汤证,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变化,所以应该把葛根连汤放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来考虑。我对此也是反复阅读,差不多把这几个病例都背下来了,看了以后在脑子里面想,对照我女儿的病例思考,加深了对这个方子的理解,收益特别大。

由此,我们应该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到了葛根芩连汤证这个阶段到底还有没有恶寒。现在看来,葛根汤证阶段恶寒已经很少了,到了葛根芩连汤证这个阶段,可以说没有恶寒了。

以上就是通过这个病例所进行的思考。后来我还看到一些其他的资料,其中就有章次公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章次公当时跟曹颖甫、姜佐景他们都走得很近,他有篇文章专门提到说:“葛根的作用,除了主治项背强急以外,其清热解肌,止渴除烦治疗身热、发热不恶寒,或者自身微微汗出而咳嗽气喘,效果也是顶呱呱的。所以太阳表邪化热,将要转化为阳明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应该考虑到葛根,这个时候葛根有举足轻重之作用。”看了章次公这段话后,我才对葛根连汤证有没有恶寒、葛根汤证有没有恶寒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葛根汤证可能还有点恶寒,而葛根芩连汤证就没有恶了,这是临证时的一个关键。

远田裕正对葛根芩连汤是怎么构成的,讲得非常有意思。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一种推理。他说在没有葛根芩连汤之前,葛根、甘草(任何药都是跟甘草配在一起)可能就是治疗发热、颈项强直的。当时也发现下利、大便臭这样的情况,可以用黄芩;心下痞、胸中烦热,可以用黄连。胸中烦热是一个症状,也是一种状态,它可能会发展为胸中满、气喘汗出,这也是必然会有的一种关联症状。后来条文里就提出“喘而汗出”,其实就是一种心中烦热的感觉,而当时人们就知道它是黄连证。黄连治心热,而心热就是指胸部的一种热,心下有一种“痞”样的感觉。这样一来,当患者除了葛根甘草证的发热、颈项强外,还有腹泻、大便黏滞,就会加黄芩,加了黄芩就变成了葛根甘草黄芩;后来碰到这样的病例,又出现喘而汗出、心下痞、心中烦热这一类黄连证,于是又把黄连加进去。黄连加进去以后,黄芩黄连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药基,对于心下痞、胸中热、下利都有用;后来发现还可以治疗出血,进一步可以治疗泻心汤证的症状。这就是两个药基的配合!至此,这个方就已经有4味药了,即葛根、甘草、黄芩、黄连,之后慢慢就固化下来,专门去治疗一种发热口渴、下利、大便黏臭、心下痞;同时,还发现对颈部的强硬也有用,这就形成了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

可后来的整理者在整理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最初方子命名的方式,即用全部药物命名,或者用首尾两个药物命名,而是只用了葛根、黄芩、黄连这3味药来命名,把甘草漏掉了,由此也说明整理者应该比康治本时代要晚,他们并不知道古代最初的命名规则。了解了葛根芩连汤的构成后,就知道其治疗目标除了外感发烧、腹泻以外,还有一种肩背疼痛。

对于葛根芩连汤可以治疗肩背疼痛,日本汉方讲得太多了。吉益南涯,即吉益东洞的儿子,他就讲葛根芩连汤治疗平素项背强直,心胸痞塞,就是所谓“烦热”样,忧思烦闷,或者项背强硬,心下痞塞,胸中冤热,还有牙齿痛、眼睛痛、口腔里面疼痛。刚才讲的那个孩子不就是舌上生疮、舌头痛吗?就是一种黄连黄芩药基证,内热所造成的。知道这个以后,我在临床上对于颈部的疼痛符合葛根芩连汤证的都经常使用该方。而临床上碰到更多的是,患者颈部疼痛,背腰腿部总觉得不好,既有一种葛根汤的证,又有葛根芩连汤的证,葛根芩连汤证主要是大便黏臭,而葛根汤证的下利是不黏臭的,我常常把葛根汤和葛根芩连汤合起来,治疗类似于符合这两个方证的颈部、肩部、腰背疼痛,临床效果很好。

我用这个方子广泛治疗各种各样的肩背疼痛、颈椎病以及其他兼有葛根芩连证的患者,效果也比较好。这里讲一个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的病例。

我还在状元村的时候,学校对面有个仓库,是温州地区中草药的一个总仓库。“文革”的时候,仓库管理员还是一个老革命,一位非常热心肠的老人,大家都叫他黄老伯。他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经常到我这里来看病,我也经常到他那里去看各种各样的药材,他都一一讲给我听,对我认识药材有很大的帮助。

黄老伯当时60岁,体重偏重,约70kg,身高167cm,面红,很壮实,经常头痛头晕,颈项强直,肢体麻木,口苦口臭,饮水不多,咽喉干燥、疼痛,大便经常次数多、黏臭,每天两三次,排便不痛快,小便又黄又短,脉象很实,舌暗红,舌苔黄腻。腹诊时,感觉腹直肌很结实。这个证从腹证、脉证、舌证,到特殊的一个大便黏臭,一个颈项强直,以及其他一些症状都偏于一种湿热的状态,是非常典型的葛根芩连汤证。于是开方:葛根6g,黄芩9g,甘草3g,黄连9g。服药四五天后,各个方面的症状都有好转。在这个基础上再变化加减,其症状慢慢地消退。就这样吃吃停停了好多年,我俩也在这过程中成了忘年交。这种病例,本身葛根芩连汤证就非常典型。通过这样的病例,大家就可以知道葛根芩连汤所治疗的对象。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葛根黄芩黄连汤发布于2024-03-21 17:56: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