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有强:作者田德华先生,是一位来自山西大同水利系统的退休人员,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自退休后遂孜孜不倦钻研胡老学术,十余年来,思索不断,笔耕不辍,写下数十万字的学术笔记,名之《《伤寒释疑——为胡希恕伤寒之学鼓与呼》》,系统研究胡老学术,发掘仲景之学的深谛,直至近年心脏支架术后仍不断精思修订。我们择要刊发,冀能启发新知,促进对胡老学术研习讨论。感恩这位老前辈,感恩在学术之途一路互励同行的学友们!



《伤寒释疑——为胡希恕伤寒之学鼓与呼》

田德华


证就是疾病在病人身上反映出的证(症)状,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尽量全面地没有遗漏地搜集病人所有症状反应。脉包括脉诊和按诊。


脉诊就是通过把脉,搜集掌握病人的脉象。按诊就是通过触、摸、按等手法,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腹,以探求病人的寒热虚实、润燥、肿胀以及部位等情况。总之,通过各种可行之手段,包括现代医学的一些查病方法,全面地搜集疾病在病人身上的所有证(症)状反映,以便通过进一步分析辨证究出其六经八纲的一般规律。


在此我想到胡老在讲解《伤寒论》时的一个病例:“咱们学院一个老朋友陈慎吾的母亲得痢疾,得痢疾呀,她有这么一个两个月,这个痢疾不好。陈慎吾没办法,他找到我给看去。我一看那老太太呀,说胡话,那舌苔那个黄呀,干!我一看就是大承气汤证,我可不敢用啊,这老太太七十多岁了。我让陈慎吾,我说你按按肚子,我说老太太也是女的,我也不好给她按肚子去,我让他儿子按。陈慎吾一上手,这嗷嗷叫唤呀,我说没问题,就吃大承气汤。她吃这个药啊,她一宿竟拉下这个干粑粑来了,拉到这么一个盆里当当三响,完了就好了。她是痢疾,她一天下重的很,……当然是由于先头出汗多,里头绝不那么实得厉害,虽然谵语,这个大便也不过是初硬后溏的。这个时候可以按按腹,尤其心下这个部位。如果实得厉害,人吃的东西也停宿,胃它也不消化,它津液亏嘛。下面这个胃中有燥屎,其实胃中不能有燥屎,它那个食物在里头燥结了,那你要按这心下,他非常疼。那么这个‘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这个大便硬而谵语就是由于汗出多了,这个当然也就不能够大攻破。他没有潮热的那种情况嘛,实质里头也不是那么结实的厉害。这个辨证都够细的,所以这地方要留心。”由此证明,分析脉证不可不细,手不可不勤。


胡老对不究脉证就出方的现象予以过严肃批评和纠正。胡老在讲《温病条辨》时,就有多处指出其不究脉证的不良现象。如在讲到上焦篇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时按曰:“温病初起,本自有微恶寒者,但必渴,渴者必不得与桂枝汤,与之为误治,而必作但热无寒之证,非是风寒解,乃是热亢盛矣,此时当随证而治,不一定便作银翘散证,谓以银翘散主之,亦属武断。若服桂枝汤表解证减,原即是中风,而非温病,故有是效,虽余热有不了了,亦当因消息之,银翘散亦非可作善后之策。一派臆度说法,不讲证脉,便提方治,大失仲景法度。”在讲上焦篇第十条“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时按说:“气血两燔为何病型?本方所主为何证候?均无明细说明,不究脉证而处汤药,此真是不用伤寒法者。”等等,由此可见,胡老对脉证的重视和脉证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显而见,脉证是断病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全面地掌握脉证,才能有六经八纲准确地判断和诊治。否则,辨证无从谈起,或臆度处方,此何谈疗效?此何谈中医的发展和信誉?!


写到此,我不由得想到,当今中医看病不究脉证有两种倾向:一是凭西医病名处方开药,二是不管需不需要,就像西医看病一样,动不动就让病人去做化验、做B超、做CT等,这还叫中医吗?这还是中医的六经八纲辨证吗?发生于日本的“小柴胡副作用事件”,就是依西医诊断的肝炎病名,长期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出现间质性肺炎及死亡的病例,难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吗?这就是不究脉证,不讲六经八纲辨证的结果。


中医虽然未列入中国的“四大发明”,但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的基本特色,就是望闻问切,把脉问诊,辨证论治。我并不反对中西医结合,但应该是西为中用,而不是以西代中,把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丢掉。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运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只能作为中医看病诊断辨证的参考,或者是用现代医学来阐释中医的一些理论,使传统中医更科学化,更有实用性,疗效更高。胡老赞成中西医结合,而且他身体力行,他常常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阐释一些中医的病症和术语。如他在讲《伤寒论》时用西医的病毒、病菌理论来阐释太阳病的伤寒证和中风证。如在讲《温病条辨按》时,就引用西医的《病理学》来讲解斑疹伤寒,用西医的《内科学》讲大叶性肺炎,然后联系中医脉证实际,讲如何辨证施治用方用药。可见,胡老坚持的是西为中用,而不是以西代中,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正宗的仲景八纲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体本身就有抗御疾病的良能,而人之所以发病,除外邪为诱因或近因外,患病机体隐伏的宿食、停饮、瘀血三者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的自中毒,减弱了人体抗病的功能,是其主要的原因。疾病的发作,主要不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而是由于机体自中毒的内因。物必先腐而后生虫。病菌、病毒虽作用于疾病,但对于抗菌、抗病毒旺盛的健康人体,则病菌、病毒无从生存。若其人潜伏有食、水、瘀血等自中毒的存在,则不但减弱他抗病毒、抗菌的能力,而且由于自中毒的机体反适合于病菌、病毒的生息繁殖,以是则传染病等疾病乃得发生。总之,凡病的发作,概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的自中毒,其他所谓的为病因者,不外是诱因或近因而已。   


古人于经久的临证实践中,不但深知食、水、瘀血的毒害,而且积累了诸多有效的辨证之道和治疗之法。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宿食、痰饮、瘀血三毒的辨证和治疗都有明确精细的论述。对此,我将会在本书第二章伤寒六经辨证一章中有较系统的归纳和论述。  


连载一:《伤寒释疑——为胡希恕伤寒之学鼓与呼》连载一

连载二:仲景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真正的实质内容

连载三:国医经方医学疾病观

连载四:国医经方医学治病观

伤寒杂病论国医大师经方医案中医古籍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究脉证发布于2021-06-14 13:35: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