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fi下在线听该课音频,请文章底部的“ ”。

下载该课至手机,请下载APP“喜马拉雅听书”后,搜索“显密如意宝”。详细操作方式,可回复“音频”查看。




入中论自释讲记


月称论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为明布施波罗蜜多之差别。颂曰:

施者受者施物空 施名出世波罗蜜

为了显示布施波罗蜜多的差别,颂中说:在布施时,施者、受者、施物三轮体空,这种布施叫做出世波罗蜜多。

彼岸,谓生死大海之彼岸,即尽断烦恼所知二障之果。到达彼岸,名到彼岸。声明云:“若有后句不应减去。”由此,未减业声故成密字,或是枳颗答罗等摄故留摩字尾音。此是别说慧摄持者,由布施等与波罗蜜多相同亦名波罗蜜多。由回向差别,亦定能到彼岸,故布施亦得波罗蜜多之名。下说之持戒等,应知亦尔。此名波罗蜜多之布施,若于施者受者施物皆无可得,《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名出世波罗蜜多。以不可得即出世间故,有所得者世俗谛摄即世间性故,未得菩萨地者不能了此义。

“彼岸”,指生死大海的彼岸,也就是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佛果。到达了佛果彼岸叫做“到彼岸”。这里特别说到,以智慧摄持的波罗蜜多,称为出世波罗蜜多,这是与一般世间波罗蜜多对比而言的。由于布施持戒等跟波罗蜜多相同,也称为波罗蜜多。由菩提心将布施等回向于无上菩提这种差别,也一定能到达彼岸,因此这一类布施也得到了波罗蜜多的名称。下文说的持戒等,要知也是如此。这种称为波罗蜜多的布施,如果对于施者、受者、施物三轮都了知为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称之为出世波罗蜜多。因为不可得就超出世间的缘故,凡是有所得都属于世俗谛,是世间法体性的缘故,没有得到圣者菩萨地的人不能了达这种空义。

复次颂曰:

由于三轮生执著 名世间波罗蜜多

即前布施若于三轮有所得者说名世间波罗蜜多。

前面说的布施,如果对于施者、受者、施物三轮有所得,就叫做世间波罗蜜多。

在波罗蜜多中区分了世间和出世两种,于三轮有所得叫做“世间波罗蜜多”,于三轮无所得叫做“出世波罗蜜多”。

今以智慧差别,宣说极喜地之胜妙功德

颂曰:

极喜犹如水晶月 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 破诸重暗得尊胜

这里以无漏慧的差别,宣说极喜地的胜妙功德。

颂中说:极喜地犹如水晶月轮,这有三个意义:

一、住高胜处:“安住佛子意空中。”如上所说的诸种初地功德,都安住在已得彼功德的初地菩萨意的虚空当中。也就是住胜道里,就像月轮住在虚空中那样。因为初地是菩萨意中的一分,所以说住在彼意中,就像眼睛住在头部那样。“地”,指无漏智慧,最初极喜地的智慧安住在佛子的意当中,就像水晶月住在空中一样。这就是初地的无漏慧,它是菩萨意中的一分。

二、令所依端严:“所依光明获端严。”初地的胜意心,能使所依的意具足智慧光明而获得端严,如同月轮能使所依的虚空皎洁庄严那样。

三、能胜违品:“破诸重暗得尊胜。”初地能够胜出自己所对治品的见所断障碍,如同月轮能破除一切重暗那样。

极喜言是说此地名。尊胜谓胜一切违品而住。此以智慧为性,安往于佛子之意中,故其居处高显。极欢喜地,前说破除一切重暗,尊胜而住。以喻明此义,犹如水晶月。

“极喜”二字是说此地的名称。“尊胜”,指初地的智慧能胜伏它所对治的一切违品而安住。此初地是以无漏智慧为体性,它安住在佛子的意当中,因此它住在一种高胜的地位。极欢喜地,前面所说的破除一切萨迦耶见、疑、戒禁取见三种结等,所以尊胜而住。以比喻来显明这个意义,说到如水晶月。

第二菩提心离垢地

已说第一菩提心,今说第二。

颂曰:

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

以上宣说了第一胜义菩提心,现在当说第二胜义菩提心。

入第二地时的波罗蜜多增胜之相如何呢颂中说:二地菩萨的戒德已达圆满清净的缘故,即使在梦中也远离了一切犯戒的垢染。

诸地皆以胜慧为性,今以戒波罗蜜多等能依功德,显示第二菩提心之差别。

诸地都以殊胜的无漏智慧为体性,(它是一切功德的所依,但它本身如空中鸟迹,无相可得,所以无法分判差别,只能由后得出现的功德特征来显示。)现在是以戒波罗蜜多等的能依功德,来显示第二胜义菩提心的差别。

由不忍受烦恼故,不生苦故,灭忧悔火得清凉故,或由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曰尸罗。

这是解释“尸罗”的涵义。

梵语“尸罗”有多种意义,由于自心不生能导致犯戒的烦恼的缘故;以止息犯戒不生苦恼的缘故;以远离犯戒,灭除忧悔之火,内心得清凉的缘故;或者由守持净戒是安乐之因,为诸善士所行的缘故,而称为“尸罗”。

尸罗的体相如何呢

此以七能断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法是七能断之发起。故约能断及发起而言戒,即十善业道也。

这里说的尸罗或戒,是以身语的七种能断为相,也就是能断身业的杀、盗、淫,断口业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作为它的行相。又以无贪、无嗔、正见三法作为七种能断的发起,也就是由于内心没有贪、嗔、不正见,使得身口断除了种种恶业。因此,大体上是从能断和发起而说为戒,它的内涵是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是五乘共道,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要行持。它扩展开来有无数支分。然而真正圆满行持十善业道只有到二地菩萨才完成,达到戒德最极圆满庄严的境地。也就是,身口意守得清清净净,连微细的身口恶业都没有,意中也没有任何不善的动机,这就是戒德庄严的正道之相。

戒圆满,谓戒至极。德净,即清净功德。净字亦通戒,谓戒圆满清净也。由自身功德清净故,戒即最为超胜。彼菩萨由成就如斯戒德故,竟至梦中亦不为犯戒垢所污也。

“戒圆满”,指持戒达到极点,没有任何破损穿缺,犹如圆满皎洁的月轮般散发出光辉,十分庄严。“德净”,指功德极为清净,没有丝毫玷染。“净”字也通戒,指戒圆满清净。由于自身功德清净的缘故,戒就最为超胜,也就是他的戒行超过下面的一切凡夫、声缘、菩萨。二地菩萨已经成就了如是戒德的缘故,竟然达到了连梦中也不被微细的犯戒垢所染污。

又彼菩萨云何而得尸罗圆满,功德清净耶谓此菩萨安住菩萨第二地时,颂曰: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

那么,二地菩萨是怎样证得尸罗圆满,功德清净的呢那就是此菩萨安住在菩萨二地时,从断德方面,身语意的业行都得以清净,丝毫破戒的垢染也没有;证德方面,指十善业道都能圆满地修集。

换言之,消极方面,彻底远离了一切身语意的恶行,绝不再起;积极方面,一切身口意的善都能做到。

具体要按照《十地经·菩萨离垢地第二品》的经文来了解。

如菩萨第二地云:“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意而行杀害。”

经中说:“佛子!菩萨安住离垢地时,他的性情自然远离了一切杀生,不畜积刀杖等伤害众生的器杖,内心不会对众生怀有任何怨恨之心,他住在有惭有愧的心态里,对众生仁爱宽容,从来不跟众生计较,永远都有无限的慈愍和宽恕。对于一切有性命的众生,常常都生利益、慈爱之心,想着:‘我什么时候能给他作饶益,怎么把安乐施给他’等等。尚且不会起一念恶心扰乱众生,何况对他起‘这是某某恶劣众生’等想法,而故意行杀害。”总之,菩萨有仁恕之心,下至于一点恼害,让众生受一点苦都不忍心,哪里会杀害他们呢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菩萨具有不偷盗的品性,恒时守持不与取戒,无有丝毫毁犯。这位圣者菩萨对于自己的资财常常知止知足,认为所拥有的已经足够,不起一丝贪求的心。对于别人总是怀着仁慈宽恕之心,不想侵损别人,不会欺诈人,占人便宜。(我们要对别人好,要能体贴别人的心,别人不喜欢的事就不去做。既然自己所拥有的财物不想让人侵损,那他人也一样,所以不能非分占有他人的资财。)如果这个东西属于别人,而且起了这是他人财物的想法,那他始终不会对此生一念盗心,下至于一片草叶也是不与就不取,何况其他资生资具。”可见,二地菩萨的戒行十分清净,在任何处都不违背因果律。

“性不邪淫,菩萨常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者,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菩萨具有不邪淫的品行。二地菩萨若示现在家相,他常常对自己的妻子感到满足,从不企求别人的妻子。对于他人的妻妾,为父母等所守护的女子,亲族已经谋定婚姻的女子,以及落发修行、守持清净戒等为正法所守护的女子,尚且不生一念贪染的心,何况做邪淫的业行,何况于非道中行淫。”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菩萨有诚实的品性,从来不说妄语。二地菩萨所说的常常都是真实的话,契合实际的话,需要说的话,乃至梦中也不忍作覆藏之语。根本没有心想要做,何况故意违犯。”

“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若实若不实,不作不说离间语。”

“菩萨已经成就了不两舌的品性,到哪里都以和合为贵。他对于诸众生没有离间的心,没有恼害的心。不会把此人的话,为了破彼人的缘故,而向彼人说,也不会将彼人的话,为破此人的缘故,而转告此人。关系没有破的人不会发心让他们破,已经破裂的不会想让他们的矛盾增长。他从不欢喜离间,不乐于做离间的事。无论这件事是事实或者不是事实,都绝不说离间语。”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

“菩萨具有不恶口的温良品性。在消极方面,舍离了一切粗恶的语言。所谓毒害他人的语言,粗野强横的语言,能使人心生痛苦的语言,说了会招来他人嗔恨的语言,或者现前说粗恶的话,或者站在对方不闻之处说粗恶的话,或者说各种鄙视憎恶的话,或者庸俗下劣的话,或者让人不喜欢听的话,或者听后心里不舒服的话,或者嗔怒忿恚的话,或者听后感觉像火烧心一样的话,或者会产生彼此怨结的话,或者让对方心里热恼的话,或者不可爱的话,或者不可乐的话,或者能损坏自他身心的话,诸如此类的话语都完全舍离。”

积极的方面:

“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菩萨常说能润泽他人心田的话,话说起来像甘泉一样,让人感到润泽心肺,如沐春风;而且,所说的话能使自他都心地调柔;会让人听后感到内心舒适;而且他说的话大家都喜欢听;还会一听就感到身心喜悦;他的语言非常善巧,能适合人情地送入人心;他的语言还非常文雅,说话都有典章的依据,是根据圣人经典论典而说的,不是毫无依据地乱说;他的话能让大众都普遍地爱乐欢喜;他说的话能激起人的善根,产生踊跃欢喜。”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菩萨具有非常持重的从不绮语的口德。菩萨常常欢喜说‘思审语’,也就是经过审细思择后的语言;说‘时语’,恰当的,应时应机的语言,不是误时误机的语言;说‘实语’,即真实的语言;说‘义语’,完全有意义的语言;说‘法语’,开示正法语言;说‘随顺道理语’,随顺正理的语言;说‘巧调伏语’,能善巧调伏他人心的语言;说‘随时筹量决定语’,随当时的因缘、时节,筹划之后决定的语言。二地菩萨下至在嬉笑间都处在如理的抉择慧当中,不会故意说散乱的语言,他的一切话语都是以智慧摄持而出现的。”

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性离嗔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爱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菩萨具足无贪、无嗔、正见的戒德。“他的秉性从不起贪欲之心。菩萨对于他人所资用的物品不生贪求心,心里从不起非分的愿求,不会想我要得到他的财物等等。

菩萨的性情离开了嗔恚,他对于一切众生,都恒时起慈心,想与他安乐;起利益心,想怎样能对他人起到利益;起哀愍心,对于众生身心上的众苦,生起悲愍哀怜的心,从不会幸灾乐祸;起欢喜心,见众生获得了安乐或者具有功德,就像自己得到那样欢喜;起和润心,在任何处都使人心和合,想润泽众生,给予他温暖或清凉,化解他心中的症结;起摄爱心,就像母鸟摄护雏鸟一样,视众生为一家人,把他摄受在身边来爱护他。菩萨无论何时,都彻底舍离了嗔恨、怨害、恼怒的心,常常想:我该怎样作正面利益他的事。一向秉着仁慈之心来护佑饶益众生。

而且,菩萨远离了邪见,一切时的心行都住在正道中,不做占卜,不取恶劣的禁戒,心里的见非常正直,没有谄诳,对于佛法僧起决定的信仰。”

以身圆满初三善业道,以语满中间四,以意满后三,故能修集十善业道。

就像经中所说,由于身体能圆满前三个善业道,以语业能圆满中间四个善业道,以意业能圆满后三个善业道,因此说,二地菩萨能圆满修集十善业道。


此十善业道初发心菩萨不修集耶彼虽亦修,颂曰:

如是十种善业道 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初发心菩萨未能如是。

有人问:这个十善业道,初发心的菩萨不能修集吗

回答:他们虽然也修,然而十善业道直到二地时,才达到了最极增胜、清净的境地,初发心菩萨不能如此。

因此,以十善业道修集圆满作为成就二地的特征。

颂曰:

彼如秋月恒清洁 寂静光饰极端严

寂静谓防护诸根,光饰谓光明显现。

二地菩萨戒德圆满的相状,用比喻来表示,就如同秋季夜晚的月轮,恒时清凉、寂静,散发出皎洁的光明作严饰,极其端严。

“寂静”,指防护眼耳等诸根,没有任何犯戒的热恼;“光饰”,指由于持戒圆满,显现出戒德的光辉。

虽有如是清净尸罗,颂曰:

若彼净戒执有我 则彼尸罗不清净

虽然有此等清净尸罗,如果此人对于净戒执著有我,那他的尸罗还不得清净。

如《宝积经》云:“迦叶!若有苾刍具足净戒,以别解脱防护而住,轨则威仪皆悉清净,于诸小罪生大怖畏,善学所受一切学处,身语意业清净圆满,正命清净,而彼苾刍说有我论。迦叶!是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乃至,迦叶!若有苾刍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而彼苾刍见有所得,住我我所执。迦叶!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这就如同《宝积经》所说:“迦叶!如果有比丘具足净戒,以别解脱防护身心而住,一切轨则、威仪都达到清净,乃至对于微小的罪也生起大怖畏,善能修学所受的一切学处,身语意业都达到了清净圆满,正命清净,然而那位比丘心里却念念计执有我。迦叶!这叫做第一破戒似善持戒。乃至,如果有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功德,然而那位比丘见到有所得,住在我执和我所执中。迦叶!这叫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颂曰:

故彼恒于三轮中 二边心行皆远离

于谁有情,修何对治,由谁能离之三轮,皆能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执心也。

这里说到,二地菩萨戒德圆满增胜的相状,不仅有之前说的,乃至梦中也不起犯戒垢染,身语意业一切十善业道都守护清净,而且进一步说到,他的持戒,恒时于三轮中,二边心行完全远离。

“三轮”,指对于哪个有情,修哪种对治,由谁能远离。如果执取有能离的我、所针对的对象修持的戒行,起有所得见,那他的持戒就不清净。二地菩萨正持戒时,对于三轮都远离了这是有事无事等一切二边的执著。也不著三轮的相。三轮本身也没有实法可得,如果执以为有实法可得,那就落入了边执。而没有任何的执著可得,就叫做出世波罗蜜多。




小提示

回复 rzlzs 入中论自释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入中论自释 》讲记




@ @



“ ”收听堪布《入中论自释》录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入中论自释讲记(前五品)第七讲发布于2021-12-06 12: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