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经文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一旦有能、有所, 

那就是起的妄想心,而不是

我们真正的本觉妙明之心 

 

 

 

好,我们来整个前后看一看,回想一下这段经文。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这就是让我们来看到:我们真正的清净心觉即明,明即觉。

 

但是众生呢,往往在这个觉明心性之上,来妄分能所,妄起一个能分别,以后再起一个所分别,能明跟所明。

 

好,因为这种能所妄想的相互激荡,才产生能见跟所见;以后能见跟所见呢,又互相掺杂,那就形成宇宙生命包括业果。

 

 

我们看下面。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个“所”字非常重要。佛就接在后面讲,【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所以大家看到这里面的词,重点就在“所”,这个“所”字强调得很多,还有“明”字强调得很多,“觉”“明”两个字。一旦有能、有所,那好,那就是起的妄想心,而不是我们真正的本觉妙明之心。

 

 

下面,【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这里才点出了一个“妄”字。

 

 

 

能见跟所见又有同跟异,

似乎看起来是不一样,

但又不能完全截然分开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个同啊、异啊,这些我们上一节课都讲得非常详细了。

 

 

大家如果看《楞严经正脉疏》,会涉及到《大乘起信论》,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以《正脉疏》上面讲《大乘起信论》怎么样,因为你们没有学过《大乘起信论》。

 

本来这个《正脉疏》上面的经文,它的语脉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只要依《楞严经》的这个语脉,相对参考一些内容,依经解经。

 

 

这个时候,同跟异,就可以以《楞严经》当中本身的所谓“六根性”还有六根性之不同,整体的六根性叫同,六根分开叫异;而在宇宙万法当中,所谓虚空是同,而各种器界不同,这个叫异。

 

所以每一个里面都有同有异——而能见跟所见又有同跟异,它似乎看起来是不一样,但是它又不能完全截然分开,这就是同、异。

 

 

 

能所之间相互扰乱,

发出一些劳相,

形成世间相,

形成具体的六根性

各个不同,

形成五浊的现象,

那就是形成众生 

 

 

 

好,我们看下面。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个“扰乱”,就是能所之间相互扰乱,那么能的扰乱跟所的扰乱是什么呢?发出一些劳相。劳相就是形成一些具体的什么?包括世间相,包括形成具体的六根性各个不同。

 

 

“自相浑浊”是什么?就是形成了什么?

能所相互形成五浊的现象,那就是形成众生了。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我们人呢,人就是包含了整个宇宙,什么意思?

 

 

宇宙当中有情方面,当然我们六根性都是有情的,眼睛在转,耳朵能听,这是能动性,叫主观能动性。

 

 

但是实际上我们人,这些身体跟这个宇宙、客观世界一直在交换能量,大家感觉到了吧?

 

每天要吃东西,这些东西从哪儿来的呢?当然是从所谓的客观宇宙世界这个当中来的。吃的菜从哪儿来的?从土地上面长出来的;我们用的东西从哪儿来的?不也是从这个土地上长出来的、挖出来的等等。

所以实际上这是叫“自相浑浊”。

 

 

我们会讲到“五浊”,这个五浊实际上就是能所相互浑浊,这就形成五浊。

 

五浊就是讲的“五蕴”,所以五蕴包含了客观跟主观的这一切。但是从佛的角度,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在一个虚妄的浑浊当中,本来还是清净的。

所以叫“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些词,每一个词

用的时候都不一样 

 

 

 

大家注意,这里面有几个字:

“劳”呢,是偏向于一种妄想方面;

“发尘”,一定是要形成具体的相,这个才叫“发尘”;

“浑浊”,就是妄想跟具体的相,相互相织妄成。

要谈烦恼,那就是尘劳而引起的什么?一定是主观上面的这个烦恼。

 

 

所以这些词,每一个词它用的时候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解释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要看,什么时候是生劳,什么时候是发尘,以后是如何的浑浊。

 

 

实际上我们上一次就讲到这里。

 

 

 

 

 

经文: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这三段文字,

其着重点在不同的地方,

一定要看到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实际这后边还有一段话我没有讲,就留着这一堂课跟下一节,正好把它连贯起来。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实际上这个是补充上面这一段。(有些因为在讲的时候文字上面是钩锁相连的,中间不能断开。)它怎么样的生劳,劳了以后……实际上就是补充上面有同跟异的。

 

 

在前面有一段,主要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个是从能所、同异方面来强调这种能与所的相互激荡。

 

 

而“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呢,他不是强调能与所,而是强调什么?一种所谓从微细的所谓劳,以后再发作粗显一点的尘,以后再形成烦恼,这么一个顺序。

 

 

那么再下面,讲“起为世界,静成虚空”,那就是直接讲的所谓的这个世界的同跟异,世界是异,虚空是同。

 

 

所以这三段文字,它着重点在不同的地方,一定要看到。

 

 

所以我们在读经文文字的时候,你不要一味的说“文字上下距离,下面的一定要接着上面这段文字”,不是这样。

 

 

这段文字讲完了是从同、异,那段文字讲完了是从细到粗,这段文字讲完了是什么?一个所谓的世界这个当中的同跟异。

当然,有情世界,我们下边还会再讲。

 

 

 

什么叫“真有为法”?

真正的有为法,

那当然只有我们的妙明真心 

 

 

这里为什么要讲真正的“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真正的“无同异”,我们讲的有为法一般都是叫生灭法、虚妄法、杂染法,好,什么叫“真有为法”?

 

 

那么真正的一切有为法,是依我们的真心而现起的,所以要说真正的有为法,那当然只有我们的妙明真心。所以,一般的所谈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有真可以谈吗?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151)一旦有能、有所,那就是起的妄想心,而不是我们真正的本觉妙明之心发布于2022-01-21 18: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