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教与当代佛教教育遇到的是同一困境,佛教教育的振兴与大乘佛法的复兴也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法师从当代佛教教育的定位问题出发,深度分析了当前汉传佛教教育存在的八大困境以及解决的方法,也提出了汉传佛教复兴的整体思路。







汉传佛教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以佛教教育的定位问题为核心

作者:道法法师


今天,佛教教育的振兴与大乘佛法的复兴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所以,佛教教育的定位问题要放在整个大乘佛法复兴的运动中来考察。


在大乘佛法复兴运动展开的过程中,佛教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应该能得到解决。我们不是站在相对固定的历史坐标上来讨论,而是放在一个历史进程中来讨论。可以说,只有大乘佛法能够复兴,佛教教育才有出路;只有佛教教育振兴了,大乘佛法复兴才有可能,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大乘佛法复兴运动可能展开的序列里,佛教教育的振兴问题涉及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澄清教学理念


在目前佛学院的体制里,存在理念不清的困境。教学理念要澄清,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佛学院如果不对教学理念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会导致佛教教育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错误的,那么无论如何努力前进都是没有用的,而且适得其反。从佛教历史研究中可以发现,人们一旦开始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进,随着历史的展开会发生很多事情,造成很多危害,最后还是要依靠众生共业把它拉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但那是要付出巨大的历史代价的。


所以,教学理念不清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向的问题。我们丢弃中国佛教的根本传统,即大乘佛法的传统已经太久太久。大乘佛法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传统,无论是学术还是信仰上都没有问题,因为大乘八宗都是大乘佛法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的展开。但是经历了明清民国,大乘佛法的根本传统久被抛弃,很多内容模糊了。所以太虚大师在那样的乱世,孜孜以求三十多年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恢复大乘佛法的传统。无论是佛教改革,还是后来的佛教教育,包括他后来提出的“人生佛教”的口号,他都是在做这一件事。


著名的四句教——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的核心主旨,就是以“本佛宗经”这样的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质来确定的。实际上,他找到了从“发达人生”这样一个切入点入手,有种种发达人生的事业可以展开。但是,这个切入点,后来被大家看得过于重要,以至于忘记了从这个角度切入以后要干什么,于是,成佛的玄远目标被很多人悬置起来,甚至完全不知道了。这和后来“人生佛教”转变为“人间佛教”的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包括现在涵义非常模糊的所谓“人间佛教”的理论,只不过是大家各自赋予它比较符合自己利益的解释,以至于使它变成了高度世俗化、甚至已经完全背离了佛法宗旨的种种行为的保护伞。


二、提振纲领次第


理念不清,纲领必然是不明的,即便是教学有纲领,培养有目标,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这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关于纲领不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佛学院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各个方面。纲领不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按照什么样的次第来培养,就不可能搞清楚。就培养的次第而言,很多佛学院的确是章法很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次第,包括现在很多人说汉传佛教的修行没有次第,以至于要借助于《广论》和南传佛教来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我们汉传佛教本身的优秀传统里面是有次第的。根据我对中国佛教史的认识,大乘八宗本身就有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默契关系。比如说因为佛经的传入、解释文本形成的学派,后来以至于法兴隆,事实上对于经典的解释,学派的理论诠释和禅法的兴起,形成了一个配合关系。这个配合里面有紧张关系,有文字法师对禅师的围剿,也有禅师对文字法师的批判,但总的来讲,八宗格局形成以后,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历史次序就形成了,教和宗之间形成一个既紧张又互相兼容的关系,这是一个合理的关系。后来经过会昌法难的打击,教下各宗一蹶不振,有张力又平衡的关系被打破了,禅宗一枝独秀,以至于后来禅宗的繁荣难以为继,高水平的参禅人才没有了,因为禅宗当年的人才是教下各宗源源不断输送的,这是当年形成的合理的历史次序。我想,我们现在搞佛教教育,依然要去从这样一个历史的演化进路里面,找现在应该如何操作的次序。这个次序就是,现在我们直接从阅读和讲解大藏经入手,展开第一个环节,就是读经运动,我讲这个读经运动是广义的,读各种佛教经典,分门别类地阅读,或者整体性的阅读,都可以。比如最近刚出现的大众阅藏是整体性的阅读。我们有意识地推动读经运动,然后再展开一场可能会自然生发的禅法运动。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去设计禅法运动如何生起,我们刚刚做第一步。


如果说整个汉传佛教目前没有统一明确的行动纲领,大众阅藏的推动者也好,佛教义学的研究者也好,志在复兴大乘佛法的人们应该有一个次第。这个次第从哪里找?这不是我们自己凭空想象的,而是要看历史是如何走过来的,从历史经验里找到那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三、培养专业人才


第三个方面是目标模糊。汉传佛教也有志在培养华严宗、天台宗等大乘行人的培养目标,但是从整个佛学院,包括高级佛学院的情况来看,整个办学纲领次第不清楚,所以影响到了目标的设定——一直没有明确地把培养大乘佛法的行人作为培养目标。我们要培养菩萨行人,这是我们佛教教育的目标,是跟大乘佛法复兴运动密切配合起来的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


培养菩萨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要具体培养展开各种菩萨事业的专家,包括做寺院经济的,赚钱就是这些菩萨的修行,赚的钱拿来复兴大乘佛法。我发现已经有人开始做了,他们有一个非常高尚的精目标:为复兴佛法而创业。创业成功是佛菩萨加持,不能动邪念和私心。这是一个新的寺院经济形态:首先有一批人提供资金来源,通过设基金会把他们赚的钱放到基金会里,寺院花钱是拿项目到基金会里提交申请。佛陀制戒,出家人是不可以有钱的,因为有钱很危险,自己很可能会被腐蚀掉、被绑架、被盯上。所以,基金会的钱通过合法的渠道募来,寺院通过合法的途径拿来用。修行人不必为钱发愁,乃至于养老、医疗等问题,要作为一个系统的菩萨事业予以解决。也要培养专门做佛教文化产业的菩萨,包括做网站的、做文化产品开发的、做动漫的、拍电影的……在这样一个新的佛教生态系统里,做生意的人要专业,弘法的人要专业,修行的人也要专业……教育目标清楚了,就要设置适宜的专业,对口培养做各类菩萨事业的菩萨行人。


四、设置实用课程


第四个方面是课程失序。如果从理念到纲领、目标都清楚,上什么课就可以请专家来设计,由各种领域的专家设置各种培养专业人才的课程。解决课程失序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大众阅藏。


大众阅藏是大乘佛法复兴运动展开的一个重要节点,虽然不是起点,起点可以推到太虚大师,甚至杨仁山居士。大众阅藏不仅是大乘佛法复兴的节点,同时,大众阅藏有利于生活禅运动的深入开展。


首先,大众阅藏的基本原则是对佛经的圣言量不做任何改动。


其次,为了便于在大众中推广,经典的编选原则是从浅到深、从短篇到长篇,提供了一个学法的次第,初步解决了大家如何去由浅入深学习佛法的问题。


再次,大家经过对大小乘经典的普闻普熏,不会流于小乘的解脱路线。


大众阅藏有两大优点:第一是安全,佛经不会主动地骗我们,更不会骗财骗色。第二是高效,有人觉得花两三年时间读大藏经不值得,不如花两三年打坐,以为这样才是修行。花几千个小时打坐的人非常多,但成功者极少,他们失败在一个共同的原因上:没有正知见。所以他们的路子是他们自己凭空想象的,或者是跟着邪师学的,没有正见基础。佛陀讲过,持诵抄写佛经本身就是修行,也是修禅的方法,所以,诵经本身就是修定的方法,大众阅藏本身就是修行,而绝不仅仅是与修行无关地学理论。


五、培养正信师资


第五个方面,是师资匮乏的问题。佛学院的法师若有不信佛的,绝不可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其结果是不信佛的法师把已经信佛的学僧讲得退失道心,乃至还俗;也有道心坚固的学僧干脆不读佛学院了,到小庙里面弘法去了。这种情况导致道心真正坚固的人很愤懑,但是无可奈何,没有另外的选择。


要解决师资匮乏这个问题,就要以释迦佛为本师。对佛学院现有的法师进行改造难度非常大,希望通过大众阅藏能够催生出一批批真信佛的法师,解决师资匮乏问题。这当然是比较理想化的方案。


六、开拓僧俗生源


佛学院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对佛学院和佛教体制来说,无法在体制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新思路扩大生源。


要培养出社会大众需要的法师,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第一,师资数量远远不够,第二,培养历程极其漫长。如果能够在五年之内产生一批高水平的出家人,这里面又出现一批投身佛教教育的高水平的师资,生源的问题即可解决。


大众阅藏至少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在社会上向那些不信佛,但对佛教多少有点好感的人推广作为文化活动的大众阅藏,他们其中就可能有人出家。这样的案例很多了,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比如读经读着读着就出家了,做素食做着做着就出家了,做佛教网站做着做着就出家了……只要做菩萨事业、佛法事业,做着做着就会对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就会发愿出家。


为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推广大众阅藏不择僧俗的思路是对的。目前在教界的推广工作,困难比在社会上大,响应的热烈程度也远远不如社会上的居士和对佛教有好感的人。正是这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所在,正好可以充分做信众的增量工作。所以不仅要不择僧俗地推广大众阅藏,甚至将来佛教教育也尽可能地扩大招生的范围,包括对居士的培养。


这个方向是基于历史的进路、现实的依据和考量,一定会出现一个光明的大乘佛法展开的图景。


七、建立文献中心


第七个方面是资料不全的问题。历史上佛教义学的发达,是有文献支撑的。从事义学研究的人们不断地翻译,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搜罗各种文献和有价值的信息,每一个培养法师的寺院,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佛教大学的雏形,寺院本身也是一个文献中心,不仅有内典,还有大量的外典。这样的寺院不仅能够吸纳优秀的法师来学习,那些有可能成为官宦的书生,他们曾经有一段在寺院读书的经历,将来也会护持寺院。


当前要解决资料不全的问题,第一步还是推广大众阅藏,同时也是在做资料工作。资料工作包括给经文加标点,发动大家作校勘,做经典的语音版,以及已经在做的资料扩充。将来时机成熟时,大众阅藏的标准版本要公开出版,作为一个成果沉淀下来,供后人研究。当有充足的条件时,还可以启动大众修藏的工程,通过编修多语种大藏经,同时来搜集整理和完善各种资料。如果能够建立以多语大藏经为核心的文献中心,将会产生包括佛教义学在内的多方面人才。“大众”是宽泛意义上的,包括工农兵学商,也包括学者和法师,不问身份,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参与。


大乘佛法复兴是全民的事情,探索的风险和辛苦需要菩萨们来承担,将来的成果则要奉献给社会和国家,当然也包括奉献给佛教自身。


八、奠定办学基础


第八个方面,当前的僧才教育升格乏力。这牵涉到办学的理想。王雷泉教授二十年前就讲佛教大学的理想,这是一个美好的目标。


理想目标的实现,要看历史因缘的展开。如果将来能够建立高水准的文献中心,吸引大量专门人才,那么一个培养各种人才的高水平的佛教大学就应该能够建立起来,与中国作为佛教大国的地位、与大乘佛法的地位、与中国大国文化的地位相匹配。

 

对以上八个问题的分析,不仅是对当前汉传佛教教育的思考,也标示出大乘佛法复兴的路线图。大乘佛法复兴的美好前景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缘,《大般若经》〈东北方品〉把中国人与佛法的宿世因缘说得很清楚。


汉传佛教教育的振兴是关乎大乘佛法复兴的大事,也是关乎整个中华文化复兴的大事。大众阅藏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读经运动,响应了国家的文化政策,也能够有效解决佛教教育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为大乘佛法的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资源和人才基础。


本文根据道法法师2016年5月28日在北京“佛教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编辑。





来源:黄瓜空性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道法法师:汉传佛教教育八大困境与出路发布于2022-01-21 21:2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