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经文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有很多方法修定:

 

数息观

 

 

 

 

 

有些人说境界问题,那我跟你谈境界。

 

你不是要学修禅定的吗?这儿多嘞。

 

 

 

四禅定也叫“四静虑”,这个里边,当然有很多方法修禅定,要定不容嘛?有几种方法:

 

 

 

第一个数息观。

 

数息是什么?

 

身体虚的人要数入息,身体很躁的人适当数出息可以的;

 

那么年纪大的人要数入息。为什么?养气补气的,单数,还要观想从(头顶)这儿下来,从头顶这儿灌下来以后到肩膀向下一下子虚掉了。就是每一个指单数,不要双数,双数到时候你会上火,甚至会流鼻血等等。

 

 

 

坐的时候,(我大体教一下啊,我是理论家不是实践家,)首先后边臀部要垫高一点点。座位不软不硬,太硬了你会累,太软了,你会疲劳,就会昏沉。

 

 

 

坐的时候,刚开始上坐,你可把身体调整一下,调整一下,全部让它有一个极限,极限以后再慢慢地放松,放松,最后落重的重点,在腰部这么高的地方,所有的重心就在这个地方。

 

 

 

你不要向前倾,怕倒下去,不会的,你这样坐下来以后不会向后倒,懂吗?自然地,不会向后倒,不要担心。有些人担心,他总是故意向前一点,不对。头不要抬得这样高,这样高你这儿也会不舒服,适当一点点(颔首)这样子就好了。

 

 

 

还有有些说舌抵上腭,就是你很自然的舌头自然就顶在上面,不一定要特别强调这个,舌头自然是抵在上面的,很自然的,不要刻意啊,其他的我觉得有很多的不要刻意。

 

 

 

那么这样子坐下来以后,数息观。

 

 

 

 

 

淫欲心特别重怎么办?不净观白骨观 

 

 

 

 

 

有些人说:“法师,我淫欲心特别重这怎么办?”

 

 

 

那“不净观”、“白骨观“,观得到最后你恶心为止,恶心为止,但是不能生恐惧之心。

 

如果生起恐惧之心,你定中就会出问题,所以白骨观修到一定程度不能再修的。

 

不净观修到一定程度,只要你不起贪心啊——贪爱之心,好了,你这个不净观也就不要修了,修这些观的目的是为了对治。

 

 

 

那么数息观的目的是什么呢?

 

因为你散乱心太重,一般的人念头静不下来,他散乱心太重,所以要用数息观。

 

 

 

这些都是之前的有很多通于大小乘都可以用的,作为一个对治法门

 

 

 

 

 

大乘圆顿之法怎么修? 就这么傻傻的,就这样 

 

 

 

 

 

但是如果说像我们用大乘圆顿之法,那就是什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不真实,还有什么相可以取著的呢?就这么傻傻的,就这样。

 

 

 

很多说修行的,你懂了法义以后,你不是要修禅定吗?

 

 

 

只要坐好了在这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五尘虚妄,法尘虚妄,你这个所谓念头都是虚妄的,你还取著什么?谁取著啊?

 

但是不要担心,不会死。

 

好了,就这样。

 

怎么修啊?

 

就这样。

 

没有什么修的。你修什么呢?

 

 

 

大家注意:

 

没有什么修的,不是不修哦。

 

没有什么修,不是叫你不修行。

 

但是修行就是“没有什么修”,听懂没有?

 

这才是佛法啊,这是最究竟的佛法。

 

 

 

但是你能做到“没什么修”吗?

 

你做不到,那慢慢修吧。

 

 

 

其实就这样,懂吗?

 

 

 

你说这个佛法有那么玄吗?

 

不是。

 

懂了,一点不玄;

 

这不懂的时候,特玄。

 

吗?

 

 

 

 

经文: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入定的人是有感觉的,感觉更进一层、更微细 

 

 

 

 

好了,大家看啊我们弄点玄的,这个玄的是什么?

 

 

 

修初禅。

 

初禅之前有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等等,但是要从欲界到色界,这个过程你的心念到什么程度,你的身体会随着变化。什么变化呢?

 

 

 

通过禅定,你的心念微细到了要进入这个色界这种微细心的时候,就会带动身体上,就会带动一部分变化,所以我们的身体随着心念也会发生变化。

 

 

 

尽管我们已经感得欲界的果报的身体,但是通过你在欲界修色界的定,那么你的心念快到的那个时候,会带动你欲界的身体发生变化,他会跟色界的色法会发生转变。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就会有什么呢?有“动痒轻重冷暖涩滑”这“八触”出现。这一关是必须的。

 

所以有些人说的:你有没有这个“八触”?

 

 

 

还有“十功德”,十功德是什么?

 

“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这十种功德。

 

 

 

有人(嘴上)说修行,但瞋恨心还很大。

 

这不要急啊,你瞋恨心还很大呀,柔软心没有;

 

 

 

善心。有些人修行,还用各种心计、狡诈,那就是说你善心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没有,“明”没有,“明”是“轻明”,对吧?“明得”啊,但是这种“明得”跟那个里面的“明得”不一样——唯识当中讲的“明得定”。

 

 

 

好了,这种八触、十功德开始有了,才所谓进入初禅。

 

 

 

你看,到了“未道地定”的时候,“身心豁然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岁”就是一年,“定心不坏,则于此定中,即觉自心中微微动摇或感微痒”。

 

那就是开始发“八触”。

 

 

 

你们打坐的时候,有没有做到“身心豁然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果到了这个时候你是一天乃至一个月、一年都能够在这个当中,那我告诉你,你这是叫“未到地定”,还没有到初禅,懂了吧?

 

 

 

所以你一打坐,说:“哎呀,我这个打坐在这儿啊,我什么相都不取著啊,身心空寂。”

 

身心空寂,但是你有没有八触出现?十功德有没有出现?

 

好,如果没有,这是“未到地定”,还没有到初禅,但是即使到了初禅也还早着呢。

 

 

 

初禅是什么?

 

初禅有“五支”,有觉、观、喜、乐、一心;

 

但是觉、观、喜、乐,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是五支四支,五支四支,五支就是这五个心理现象都会有,感受都会有。

 

 

 

所以初禅一定有感觉,而且有观想的心在里面——观察心,还有喜心、乐心,都有,知道吗?

 

所以不要认为初禅一进去以后没有感觉了,不是这样,入定的人啊他有感觉的,懂吗?只是感觉比我们更进一层,更微细而已。

 

 

 

到了二禅呢,二禅是舍弃了初禅的这种“觉观”,对吧?

 

所以从初禅开始啊,就是舍一个取一个,舍一个取一个,舍一个取一个,是越取越高,像猴子拿东西一样的,知道吗?

 

 

 

二禅就是“内净支”、“喜支”、“乐支”,还有什么?“一心支”,他“觉观”没有了,内净,相对比之前进步了吧?但是还有喜、乐,对不对?

 

 

 

到了三禅,三禅要舍去二禅的东西,“舍支”比“内净”又要进一步,所以“舍支”、“念支”、“慧支”,增加一分慧。因为随着取著心淡泊以后,清净智慧慢慢地就开显出来了,所以有舍支、念支,还有什么啊?慧支、乐支、一心支。

 

 

 

 

 

要先学法再修禅定一定要把见地放在第一步 

 

 

 

 

 

三禅是很快乐的,证到三禅的人那就不得了,有些呆在里面出不来的,为什么?太快乐了,浑身快乐,知道吗?

 

 

 

“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三禅之乐叫“遍身乐”,浑身每一个毛孔啊快乐得你无法说,所以你根本不想过这个人世间的日子,知道吗?这就叫三禅叫遍身乐,很多人掉在里面出不来的。

 

 

 

所以先要学法再修禅定。

 

 

 

没有学法你修禅定,真的可能功夫会很好,你可能有厌离心,但是到了三禅你出不来了,而且还认为“我这个修行功夫很好,我禅悦为食”,但是你没有开智慧,你们知道吗?

 

 

 

没有明心见性,你哪怕四禅八定全修到了,没有用。懂吗?

 

 

 

所以说,一定要见地放在第一步,其他的行履放在第二步。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有心念的,都有妄想 

 

 

 

 

四禅,就是舍弃三禅以后,四禅叫“不苦不乐支”,还有“舍支”,还有“念支”,看到了吧?有没有念啊?有啊,爱念。还有“一心支”,对不对?

 

 

 

到了四禅以后还有无色界的“四空定”:空无边处定、空处天定,还有识无边处、识处天定,对不对?

 

 

 

“空无边处”是什么?

 

空无边处“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声色系缚,不得自在”。他有没有厌离的心啊?有厌,讨厌色界这种身体,所以厌。

 

以后“转加功用,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透彻,一心念空”,他是不是在念空啊?

 

所以空无边处还是有观察心、有念心,有在起心动念的。

 

他最后什么啊?“唯见虚空,无诸色相”,就取著虚空相了,是不是这样?所以还是意识在分别这个。

 

 

 

到了“识无边处”,这个时候的识更加微细,就是末那识微细的意,所以“末那识”又叫“微细意”啊,懂吗?

 

“既得空处定,已见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乱,即舍虚空转心缘识”,缘什么识啊?不就是末那识缘阿赖耶识吗?微细的末那识缘阿赖耶识,懂这个意思吗?

 

 

 

都是有心念的。

 

 

 

所以“无所有处”也是什么?“系心于无所有处”,还有以心缘,是不是有缘啊,缘这些啊?所以说都是有妄想的。

 

 

 

“非想非非想处”同样的,“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

 

 

 

下边是我的一些资料,《长阿含经》里面怎么说三禅的……看到了吧?这些都是资料,是从《大正藏》里面出来的,各种资料把它全部最后归拢,才能形成一个体系。

 

 

 

 

 

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你就不会起妄想心 

 

 

 

 

 

好像差不多了。

 

 

 

我们今天内容很深,但是不讲透是不行的,也就是让大家明白一些东西,就是:

 

你们要讲修行,一定要什么?首先见地要正确。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有我们本身这些虚妄,全体即心,我们本身具足妙明真心,本不生灭,离一切相,明明了了。

 

 

 

我们所谓的思惟心是“前尘虚妄相想”,从欲界包括色界、无色界、四禅八定,到了所谓外道,包括寄居四禅的无想定、灭尽定,包括罗汉所证得的涅槃,这一切都是没有离开什么呢?

 

没有离开妄想心的取著。

 

包括权教菩萨——地前的权教菩萨,他们几乎都是什么?

 

都是还是用妄想心来修行。

 

 

 

我们现在听法也是用妄想心。但是你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你妄想心只是“前尘虚妄之相想”,那么你就不会起妄想心。

 

 

 

不光是对粗显的前五尘或者法尘不取著,而且对微细的法尘,包括取著阿赖耶识见分为我,包括取著阿赖耶识、取著法身,这最微细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属于“法尘分别影事”,那么你就知道最后是什么啊?

 

 

 

舍。“舍之无可舍处,方为究竟。”《圆觉经》当中,有没有这样子啊?要“舍之无可舍处,方为究竟”啊。

 

 

 

所以《圆觉经》当中也是一层一层的,让你舍去这种妄念,为什么一直叫你舍呢?

 

 

 

所以大家看经典的时候,如果你看不懂,千万千万不要起诽谤心,要发勇猛精进心;法学懂了,不狂不妄,一步一步地按照法去修行,这叫真修行啊。

 

 

 

千万注意!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修行啊, 你可能就会走偏掉了。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系列(046)用大乘圆顿之法怎么修?发布于2022-01-21 21: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