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楞严经》是一部大经、深经,尤其对汉传教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直有“开悟的楞严、成佛法华”之说。近日有非汉传佛教人士开讲楞严经,这本无可厚非,但其开讲起首便出现一些错乱之处,着实令人担忧,担忧听者会对这样一部重要的经典产生错解。

 

任何讲者都应尊重经典,深入经典,通晓经典,认真准备、准确讲说经文句义,努力开演真实义趣。反之,将可能造成对经典的不敬、对学人的错引,遗害无穷!希望讲者心怀敬畏,慎重其事!

 

末法时代,魔强法弱。佛教中人,自慢和偏执者多,谦敬和总览者少。有人、包括一些有名望者,在某些方面有可能保持清醒无误,但却在另一些问题上陷入偏执错谬、甚至无法自拔。因此,在当今时代,学人还是应该多读多看古代祖师和近代大德的经典注疏和讲解,相对比较准确圆融。而对今人的著述讲解尚须多一份考察、多一份比较,争取能做到慎思明辨,择善而从之,不善者则拒之。

 

 

 

 

众生本心,都具有自性清净恒常不变的如来藏,因为被不通达不了解如来藏的无明盖障,于是依真现妄,次第生起三细六粗,显现宇宙一切万有的虚妄染净现象,众生也随之沉沦到迷妄苦痛的深渊中。

 

佛陀怜悯众生受苦,以本愿力示现在九法界中,自无生而示有生,自非灭而示有灭。在示现的过程中,宣说了能使众生离开轮回教法,或大乘,或小乘,或顿或圆,八万四千法门,全是为令众生明悟自心本具的如来藏。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心中具有如来藏)之知见,出现于世。”达摩祖师亦云:“千经万论,只是明心。”

 

一、略述《楞严经》

 

释迦佛佛法传到未法时代,那时众生斗争坚固,心性难调,不皈依佛门。纵有入门,算计教相,不事修行(如一大德说,当今的佛教界,人们缺的不是教典,缺的是修行,所以我不愿著论典)。

 

而唯独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过去世的密号是集法金刚佛,未来世当得做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具有能在众生已经悦可佛法,生起正法欲之际,以被所迷的因缘更为众生启开实修而证果的智慧。将此留作将来眼目,激励众生修行。所以,世尊才与阿难相互配合,权巧示现,一问一答地为当时及未来众生开示了经中之宝的《大佛顶首楞严经》。

 

佛出世主要是为了让众生发明心地,而发明心地是什么内涵呢?佛曾说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经发明的就是众生皆有的如来智慧德相,简单说,就是如来藏。它一共有三种,后文当广说。

 

《楞严经》全文十卷,共62127字。在翻译方面,几乎所有的佛教经典,都是在京城的译场由皇帝诏译,而此经却不同,它是在广州制止寺(今光孝寺),由般刺密谛(极量)大师、弥伽释迦(云峰)大师、怀迪大师、正仪大夫房融合作翻译的。

 

译出后,中土的大德纷纷为之作疏,历来知名的有六十多种,现在能见到的出家僧人所作注疏有四十七种,三百三十二卷,知名居士的注疏共九种,五十四卷,合计五十六种,三百八十六卷。现代有虚云老和尚、守培法师、圆瑛法师、太虚法师等纷纷为之作注,居士则有王治平、圆等人。

 

这部佛经的内涵包容极广,,净,律,密,教无不兼备,总摄各经之长。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属密教所摄。

 

因为其中有基于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则,与显教的理论有明显的不同,超越于显教理论之上,其所立名相自难以中观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瑜伽的学说来衡量,而在基础教义上又广摄一切显教教授,故虽然收入《大正藏》秘密部,人们还是将其誉为“显密摄修”之经典。

 

另外,在翻译的风格方面,周叔迦曾说:“《楞严经》译笔的华美,也文学之士所爱好的原因”。苏东坡说:“《楞严经》是大乘经典翻译上最‘委曲精尽,胜妙独出’的杰作”,而且,在苏东坡漫长的放谪生涯中,行李虽然一直都极简单,但却总是“楞严在床头”。当时,王安石也手书《楞严经》,并为之注解,喻之为莲花王。在给他已出嫁女儿的信中说:“能了诸缘如梦幻,世间唯有妙莲花”。

 

在其它文字的翻译方面,此经最早由布顿译师将部分梵文译成藏文,乾隆年间又由章嘉国师组织译场由汉文译成蒙、藏、满三种文字,并校刊了四种文字对照的《楞严经》版本。近代,又由塞缪尔?比尔、戈达德、铃木大拙、陆宽昱分别译出四种英文版本。

 

中国的禅法历史上,丛林的初创时期通用的禅法,即是马祖大师从《楞严经》“即事而真,即生成佛”的宗旨中,抽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如来藏要义而建立起来的。《楞严经》经文中,建立了从诸根上开显空性正见,为显诸根功德而依根起修为正行、根德尽显如来藏性为正果,而后来又以密法(结坛持咒)为行疾至之道,以五阴魔境感七趣流转为修行失败的独特修行体系。如此体系周详深妙的内容在其他经中实难见到。

 

故江易圆居士在《正学启蒙三字颂》中说:“首楞严,最微密”。所以,太虚大师称之为“一部完整的大乘佛法概论。”与其说是一部教理的典籍,不如说是一个实修(尤其是禅宗法门)的指南。

 

因为,在说明方式上,他是沿奢摩他(对三如来藏的正见,也称为基涅槃,即定解)、三摩地(于三如来藏的正修,即道涅槃)、禅那(对三如来藏的圆藏证悟,即果涅槃)三条主线,对楞严大定(获得空、不空、空不空如来藏的见、修、证的过程),而作比任何经典都要系统、精密、周详的阐述的。

 

又都是以如来藏这个核心,为三乘佛法的正见基础而展开,说了如来藏的两个方面:

 

其一,从本性上,经中说本质为如来藏妙真如性的众生的真心,本自清净,不生不灭,在圣位不增,在凡位不减,非经修而生,亦非不修而消灭,本来具足,清净圆明,并摄相归性,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其二,从作用上,经中说如来藏通一切,在人则为六根,六根各有千二百功德,八百功德等,如云:“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这与祖师的一段话相似:“吾人无价宝,世人看不到,有胎名,处世名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者为佛性,不识唤精魂”。经文内容,以开显诸根的如上二种如来藏功德为原则。

 

然而,众生既然有这么不平凡的如来藏的性、相两方面功德。可又为什么还是在轮回中呢?

 

《楞严经》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众生沉沦苦海的原因,曰:“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说,众生常常以为能爱能恨,有苦乐等种种感受就是吾人的常住真心,并执著心在身内、身外、潜根等七个处所,这就是沉沦苦海的因。

 

佛由阿难劝请,又说了免除沉沦苦海之果的方法,而建立了基、道、果的结构。先建立基的空性正见,所以紧接前文,《楞严经》对心在身内、身外、潜根等七处的执著,作了一一破斥。这种破斥意义很大,他将正见建立起来,也使道的修行产生效力。

 

二、《楞严经》的意义,影响与宏传

 

在中国禅宗历史上,真正将禅法中国化并普及天下,一定要归功于马祖大师。一般说是“马祖建丛林”,然而,如果没有禅法的内质,而光只有丛林的一个形式的话,那是不足以把佛法普遍天下的。相反,丛林只是保障禅法内质正常传承和住持佛教的一个外在构架,最有价值的是马祖大师的禅法。

 

大师倡始弘扬开来的洪州宗,所用的如来藏经典,依据的就是《楞严经》。洪州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作用即性说”的圣言量依据,即是直接取用《楞严经》卷一“七处徵心”的内容(卷五说,七处徵心之后,我执一净,即显出六根各各的八百功德,千二百功德。即或我执未尽时,六根的如上功德,也一直未减损过)。

 

其见地的深度,唯密教“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说法才可与之相提并论。深而且妙的七处徵心法,是马祖大师之后中国禅宗的思想命脉。如来藏的微妙果实,全由徵心的方法才能使之显露出来。可以说,不理会“七处徵心”的深义,修行人纵使发心,也还是很难进入后期(马祖之后)的中国禅宗之门。

 

洪州宗的禅法弘扬开来以后,最鼎盛的阶段,也是在《楞严经》最大规模宏传的那个时间。当时,圭峰宗密大师与洪州宗的兴盛密切相关,宗密弘扬《楞严经》,极力开展禅教一致的运功。由于《楞严经》的弘传而使洪州宗很快发展起来。每当宗密言及禅的顿悟时,都是直接引用《楞严经》来说明。如他在《圆觉经疏》中说到相关的问题,引用的《楞严》教证甚至多于《圆觉经》原文。

 

马祖大师兴起的洪州宗,不光在中国传授《楞严经》,而且还由弟子把这部经传到了韩国。那时,有一部分新罗留学僧入唐求法,他们于马祖道场学得洪州禅法,同时把禅法所依的《楞严经》带回新罗国,建立了以静真国师圆悟为主的唐代九山禅门。

 

此一门派以洪州禅及《楞严经》为法流的渊源,弘扬宗乘。稍后,名僧义天到中国留学,受到长水子璇(以《楞严注释》闻名于当时)和仁岳(作“集解”注释《楞严经》)的教诲,归国之后也大力弘扬本经,不久,当了国师。此间他编修的大藏经,仅续藏中,权威大德对《楞严经》的知名著疏,就收集了二十八种。

 

在他以后,极有盛名的李资玄兴起“楞严禅”的风气,他及他的弟子慧照、大鉴二大师对《楞严经》和禅法的弘扬,填补了义天到后来智纳之间的空白。不久,朝鲜国家刊经都鉴,又把《楞严经》与《金刚经》、《圆觉经》、《起信论》,一同列入了江原正式教科教目的四教科中,又由刊经都鉴出版了《楞严经谚解本》。

 

紧接着,以莲潭有一为主的众多僧侣也相续为《楞严经》作注释。近代,在被誉为“给韩国佛教学奠定学术基础”的《百教会通》中,李能和又以《楞严经》为中心,而会通了诸宗教。时至现代,就是韩国都市的广场中间,也很容易看到人们单独或集体唱颂《楞严经偈》,赞颂“楞严禅法”,这在其他们国家是少见的,当然也该归功于《楞严经》的圆满广博。

 

古往今来,真不知有多少修行人因此经而大彻大悟。如中国的玄沙禅师、雪峰禅师……及后来的憨山大师、妙峰大师、雪浪禅师……他们都由如理依《楞严经》修行而开悟。

 

梵琦楚石大师夜谈《楞严经》的开悟偈说:“七处徵心心不肯,八还辨见见元无。劈开秘密千重锁,迸出圆明一颗珠。从此圣凡知解绝,有何生死性情拘,话头拈起知音少,留与人间作楷模”。

 

永明延寿大师在百卷《宗镜录》中直接引用《楞严经》,竟至66处。近代禅宗泰斗上虚下云老和尚,一生最重《楞严经》,令弟子硬背,说后文可解前文,熟了就能受益。在云居山众事纷纭之际,还以百余高龄的期颐之躯提笔著疏,是老人一生唯一的一部大疏,文稿有一麻袋之多,修证经验尽在其中。只可惜至今还没有找到。未尽之伟业,我辈应当继承之。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耀。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楞严经》所要阐明的,即是众生身中有如日轮般圆明广大,久覆而未曾变的金刚佛性。然而,我们这好比日轮一样的金刚佛性,虽无时不照耀于心目之间,无刻不奔逐声色之内,虽寝寤与俱,而不能发觉;虽成天运用,而不能自知,委实可惜。

 

然而,只要我们明白了《楞严经》所说从根破执显空性的正见,从根起修显正道涅槃,从根证德显正果涅槃的此方众生的修行诀窍,并以七处徵心的方法进入实修,便决定能证果而成佛。

 

 

 明贤法师,楞严经,禅宗,大佛顶首楞严经,禅师 明贤法师,楞严经,禅宗,大佛顶首楞严经,禅师 明贤法师,楞严经,禅宗,大佛顶首楞严经,禅师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明贤法师:略述《楞严经》及其对禅宗的影响发布于2022-01-21 2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