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文集

不在他处——祖古*乌金仁波切(上)

 

“心”是觉空双运
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实相和表相之中。至于实相,我们要记得,心原本是空虚的。本初觉醒的本质是空虚的,本性是觉察的,其能力是遍在的。这本初的觉醒不是空白的空无,它是觉察的,具有了知的能力。当谈到实相(本初)时,我们说的就是这个。本初觉醒的空性是一切诸佛法身:其觉性是一切诸佛的报身;它也具有遍在的能力,而这种空觉无别的本具能力,被称为一切诸佛的化身。这三身形成一个无别的自性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存在于每个人之中而相对于表相的本初实相,正是我们所谓的“佛性”。
心也是“觉受与空性的结合”(觉空双运)。你可以说,表相和实相也是一体的,而在表相与实相的一体之内,心是觉受与空性的结合。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加以描述形容这一点:“内在的心性是法身,内在的觉受是法身之明灿光芒。”它如同太阳与阳光,如同身体与四肢,如同天空与云朵;同样地,表相是实相的表现。现在,我们体验到在外在的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元素,它们透过五种感官而显现在我们面前,不是吗?而体验到五大元素表相的是心,如果没有心,会有任何显现的事物吗?这些显相的展现对象会是什么?因为心有所体验,你就无法否认显相的存在,若说没有显相,那是一个谎言。你无法否认显相看似真实的表面实相,因为有所觉受的是心。但是请记住,这心是空虚的。
所有的显相都是空虚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全都可以被摧毁、消灭。水会干涸、蒸发、消失,看似坚实的物品可以被火焚毁,而火焰本身最后会燃烧殆尽。在某个时候,整个宇宙会被七次大火和一场大洪水摧毁。如此一来,一切显相终究是空虚的。
究竟而言,心也是空虚的,但是它空虚的方式和显相空虚的方式不同。心可以体验一切,但是无法被摧毁,它的本性是一切诸佛的法身。事实上,你无法对心做任何事情,无法改变心,无法把心冲走,无法埋葬心或者焚毁心。真正空虚的是显现在心面前的一切显相,因为所有这些显相在究竟上是空虚的,将会完全消失,所以,我们真的不必过度担心或过度分析它们。它们真的只是一场魔术表演,如同魔罗施魔法来愚弄你。所有的显相都是一场魔术表演,只有心有所体验。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对显相的体验是心的魔术表演。
体验心性
三身本来就存在,它们不是某个人能够暂时制造或生产出来的事物。自生的觉醒是一切诸佛从一开始的了悟状态,它是本初的,存在于一切众生之内,它只需要被了知。当具格的上师把此一自生觉醒介绍给我们时,即是我们了知这自生觉醒的机会。本具的自生觉醒不是我们将会在未来寻获的事物,也不是过去所拥有的事物,它现在就存在。我们不必去接受它或排斥它,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不接纳、不避免,不对它怀有任何希望或恐惧,不要试着改变它、更动它或改善它。这完全没有必要。
认识自生的觉醒不同于检视思维的心,后者纯粹是去注意正发生在人心中的活动:“现在我快乐;现在我悲伤。”在注意之后,我们再度陷入迷惑的思维之中。有情众生正是以这种方式追逐自己的念头,而在轮回中流转。当感觉快乐时,他们浑然忘我,一笑再笑;当感觉悲伤时,便坐着哭泣。
我在此时所解释的是理论,是智识上的理解,但是说真的,大家有必要针对我所说的内容获得一些个人的体验。阐释心性的理论如同描述印度菜、中国菜等不同美味可口的佳肴,以及说明每一种佳肴的口味。你对这些菜肴尝起来可能是什么样子有智识上的想法,但是你可以去听一百场演说,有的仍然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一旦你尝了一口,食物碰触舌头和味蕾而尝到味,在那时,你对那种食物的真正味道才有了真正的信心,那称为“经验”(觉受),我们真正知道这食物美味可口或令人作呕。经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见地如果仅仅只是理论,就毫无用处。我们听闻以下的佛教陈述:“一切皆空,从色蕴上至遍知证悟的状态,一切都缺乏真实的存在。”这是举世皆知的佛教原则,听闻它、理解它,即是对它产生智识上的了解。事实上,佛陀不是从智识的立场来教导这个道理,而是出自他个人的体验,那就是“一切皆空”(一切事物都缺乏真实的存在),从色蕴上至正等正觉的状态,都是如此。但是听者或许会说:“好吧!佛陀说一切皆空,缺乏本体。”然后,他或许会继续想:“恩,那么善恶也是空的,所以我行善或行恶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严重的邪见。如果仅仅相信某件事物就已足够,那么何不去想“我是一个正等正觉佛”?只有相信就足够了吗?纯粹相信你自己是证悟的,你就会是证悟的了吗?仅仅对见地有理论上的看法是不够的。
领受“直指教导”即是体验心性,体验就如同把食物放进口中;若食物不入口,我们就无法品尝它。一旦你吃到食物,就会知道它是美味可口或难以下咽,那就是经验。经验(觉受)是本觉的严饰,当我们谈到本觉时,唯有觉受是有用的,如果只把它当作理论,不会有任何帮助。如果它有帮助,我们就可以纸上谈兵地说:“喇嘛针对空性说了这个和这个,所以空性可能就是那个样子。”但是我们永远不会肯定地知道空性是什么,那就是理论。当你认识自己的心性时,那就是见地的觉受。
在授予和领受“直指教导”时,应该首先念诵皈依文和菩提心文。这个教法不是肤浅的教法,它是真实的事物。即使它是究竟的教法,人们仍然应该念诵皈依文和菩提心文,这样做是为了感谢佛、法、僧,我们才得以认识真实的皈依对境。佛陀的话语(佛法)已经以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法本,圣僧伽是至今一直护持和宣扬这个教法的人。
接着,根据传统,你要想象自己的根本上师位于头顶上,并且对根本上师发出中心的祈愿普贤如来是一切诸佛的本初父,他代表法身;五部佛是报身;而文殊菩萨(佛部)、观世音菩萨莲花部)和金刚手菩萨(金刚部)等三部主则是化身。从这些佛到你的传承,就如同水从山顶上一路向下流到这里,如果在途中没有受到任何阻断,这水会直接从你的水头流出来。同样地,如果传承没有任何间断,那么你从目前的上师所领受的教导就被称为“单一无间口传教授”(the single uninterrupted transmission of instruction)。如此一来,诸佛三身的加持也是不间断的,这就是你应向根本上师祈愿的理由。

佛不在他处——祖古*乌金仁波切(中)
 
空虚和觉察的面向
你只要让心认识其本身——斩断念头,那称为“立断”之见,即“彻底斩断”(thorough cut)之见,它彻底的程度如同把一条绳子一刀两断,完全分家。这种空性不是我们透过修而想象出来的事物,它本然如此,本初如此。我们甚至没有必要去想它是空虚的,只要安住其中,不去想象或思考任何事情,在你想“现在它是空虚的”刹那,一个念头就已经偷偷地溜了进来。这是没有必要的,这形成概念、执着于概念的持续过程本身,即是轮回的根源。你不必去想“这太好了”或“这不对”,你要完全离于概念上的念头,这称为“认识当下的觉醒”。
“立断”也称为“四分离三”,其离于念头的方式是离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部分的造作念头,而第四个刹那即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圣妙刹那。在这个刹那,意识(识)、感官(根)和感官对境(尘)之间的连结都被斩断,一旦这种连结中断了,轮回的锁链就断了。自生觉醒需要去认识它本身。
“立断”斩断轮回的连结,其间只有空气的缝隙。安住于其中,不要追随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佛陀描述这种认识心性的刹那:“无色、无声、无、无味、无触、无法”。在梵语中,“法”(mental objects)称为“dharma”,但是在此的“法”不是指殊胜的佛法教法,而是指“现象”。
在这种自生的觉醒之中,没有什么东西可看,而这正是所谓的“空性”(emptiness;梵shunyata)。“空”(empty)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空虚(empty)和空性(emptiness)。虚空是空虚的,完全空虚的虚空能够看见它自己吗?另一方面,心是空性。我们所需要看见的是如实的空性,而不是某件隐藏的事物。我们需要去看见空性,而看见空性者,即是我们觉察的品质。金刚经原文金刚经全文金刚经读诵金刚经译文见空性的刹那,真的连发尖那么一丁点的东西都没得看吗?这正是第三世葛玛巴让炯*多杰(Rangjung Dorje)说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注视不可见的心,我们就会清晰而如是地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这个事实”“清晰而如是地看见”是指如实地而非隐藏地看见。在你注视心性的那一刻,你就清晰而如实地看见了心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坐下来想:“喔,心可能如虚空般空虚”,那么那只是一种想象。我们不需要这么做,不必想心是空虚的;在实际上,它是空虚的。当你看见心的“如是”面貌时,你就已经看见它是空虚的了。
心在本质上是空虚的,然而,它具有时时刻刻清楚了知一切的觉性。空虚和觉察这两个面向原本就是双运的,你不必把“心性”理解为像自己这样的主体,把“了知”理解为一个客体。空虚与觉察本是一体,如同水本是湿润的,火本是暖热的。我们不需要有“观者”和“被观者”的念头,或制造“现在我看见它了”的念头,如果这么做,就等于是在心中持有一个概念。如果我们认识思考者,念头就会自行消失,因为念头不具有稳定性。每个念头都是空虚的,当你真正注视念头时,它只会自行消失。一旦你真正发现这一点,就不需要东看西看,只要保持“如是”即可。
在体验心性的刹那,我们是否可能找到任何字眼来形容心性的真实面貌?如果你确实找到一些文字来形容它——“现在它是空虚的;现在它是觉察的”,难道这些不是使心壅塞的文字吗?当我们的整个重点是在让念头消融时,形成更多的念头有什么用处?
你们可能已经听过这段引言:“般若智慧)超越念头、文字和描述。”在认识心性的刹那,你不可能找到任何能够形容它的语言和文字。你要让念头消融,让它自然而然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事物能够让念头消失,我们可以爆破所有的核弹,但是心仍然会搅拌出念头。认识自性即是让念头消融的唯一途径,在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念头自行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何以如此?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心一直以来都是空虚的,空性的觉受不是突然间从什么地方迸出来的,在你认识自己的心性的刹那,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老实说,你对心性的认识不会持续超过两秒钟。因为我们老是陷入念头之中,这是一个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习惯。我们对心性的认识没有真正的稳定性,对心性的了悟很快就丧失了。我们遗忘心性的那一刻,便开始想许多不同的事情。然后,再次注意到:“喔,我分心了,现在我在想各种其他的事情。”
认识心性的修学纯粹是让自己住于“本然”之中。在此,“本然”是指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妙计。以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河流中的水需要某个人把它推到下流或拉到下流,还是它自然地往下流动?你不需要去做任何事情。我这张桌子所使用的木材已经被打造成这个形状,当它是长在山坡上的一棵树时,它是自然而无修饰的。然后,某个木匠砍下它,把它制作成为一张桌子,现在它是人造的。我们需要避免把自己的明觉形塑成为某件人造的事物,在你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不要担忧、判断或猜测它,也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不要试着去改善或改变它,让无散乱的状态尽可能地维持为不散乱的本然。你清楚地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不要试着去改善它或修改它。
在这个修行之中,人们根据他们之前的修持而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内在稳定性。我们很难说那种内在的稳定性可以维持多久,它可能维持一下子,但是如果之前没有任何修学,它可能几乎立即消失。不要坐在那里强迫它发生,也不要去想:“我一定不可以分心,我一定不可以分心。”你只要让无散乱的刹那自然而然地发生与开展即可。认识心性不代表坐在那里观修心性,它仅仅是表示我们纯粹让自己的空觉本性保持它原本的状态,并且体验那种本然的状态。
那正是我们真实的面貌:在本质上是空虚,在本性上是觉察,具有觉知的能力,并且在空虚与觉察这两个面向之间没有任何藩篱。这空虚的品质称为“法身”。但是,我们不只是空虚的——不像虚空般只是空虚的,也拥有了知的品质,这就是所谓的“觉性”——报身,而充满明觉、空觉双运,即是能力。“能力”在此意指空虚与觉察是不分离的,它们原本就是一体的。“充满明觉”是指本觉,一切有情众生的心都是空虚与觉察双运,但是因为有情众生的心并未充满明觉,因此他们不知道这一点。虽然有情众生的心是空觉双运的,但是他们却因充满无知而了无觉察。在认识空觉是我们自性的刹那,它就成为充满了知、充满明觉的空觉。
佛不在他处——祖古*乌金仁波切(下)
 
无念的觉醒
诸佛与有情众生之间不同之处,即在于“了知”和“无知”的差别。“了知”代表明白自己的自性——本然的面貌,这未经修改、未经造作的当下觉醒(present wakefulness),即是真正的普贤王如来,而且从未与我们分离。当我们认识心性时,本然地安住于其中。当这个当下的觉醒认识它本身时,就没有任何东西可看,那即是空性——法身。然而,除了了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之外,我们也有某种了知,知道其中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或看见其中没有什么东西可看,那即是觉性——报身。这空性与觉性是永远不分离的,那即是空性与觉性的双运——化身。
在认识心性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已经看见了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没有什么事物可以阻挡这种了悟,或介于三身和你的明觉之间。了知这一点,即是“自我了知的本初明觉”(self-knowing original awareness;藏rang-rig yeshe)。“无知”即是轮回,“无明”即是有情众生,“了知”即是佛。这个教法非常殊胜,直指人的自性是一种极大的大慈,而完全因为佛陀的慈悲,我们今天才会拥有这个教法。
简而言之,你要认识自己,并且和觉醒者的三身面对面。如果你让注意力分散,陷入三毒之中,就等于偏离进入更深的轮回。那肯定会发生的,不是吗?当看见一个美丽的色相时,我们喜爱它;看见丑陋的事物时,我们痛恨它,不是吗?如果那件事既不美也不丑,我们就会不在乎。这些既是三毒,它们持续不断地出现。当看见喜欢的事物时,我们变得着迷而执着;对于不喜欢的事物,我们感到嫌恶,连看都不想看;对于既不喜爱也不嫌恶的事物,我们则漠不关心,感到乏味且不屑一顾。在忙于三毒的那一刻,我们就不会了知自性,觉醒状态的三身也消失了。
没有什么可以胜过面对面的遇见觉醒状态的三身,那不是千真万确的吗?看见没有念头,可以降伏和驱除任何先前的念头。当太阳照耀时,就没有黑暗。当看见没有念头时,任何念头就不可能继续逗留或形成,迷妄彻底消融。觉醒状态是离于念头的,但是仅仅去想“我想要离于念头”,并不是一种觉醒状态,它只是另一个念头。“现在有念头吗,还是离于念头?”这样的检查动作也是相同的,那不也只是另一个念头吗?我们必须完全的安住,不与念头交游,也不受到念头的污染,觉醒状态离于念头,却是清醒的。如果我们稳定而渐进地修学,它就会变成全然的觉醒状态——佛果。
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有一种本然的坚固性或稳定性。我们可以透过比较一根针和一根头发,来了解本然的稳定性是什么。不论一根头发有多粗,它都不是稳定的,最轻微的微风都会让它移动;但是一根针不论有多细,它都不会被风吹弯。我们需要获得本然稳定的空性,我们不需要透过禅修来想象空性,如果这么做,它就变成一种思维的行为——我们只是在思维空性。当忘记心性时,我们变得散乱,迷惑因而生起。禅修是概念,散乱是迷惑;相反地,我们要达到本然稳定、不散乱的“非禅修”(nonmeditation)状态。这种不散乱的“非禅修”状态不是你必须创造出来的事物,你不必紧紧抓着那样的想法不放,只要离于念头,让当下的觉醒保持本然的稳定即可。你要稳定地保持无念,而不是稳定地持有念头。
这么做,即是去体验我们所谓的“当下觉醒”或“无念觉醒”(thoughtfree wakefulness)。“无念”是指离于概念上的思维,但是却没有丧失了知或觉醒的品质。如果你想要知道丧失这种觉醒感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叫人用一根铁条把你打昏,这样就可以体验什么是无意识状态!现在,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我们不是无意识的,没有丧失觉醒的品质,但是却没有念头。如果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如此修行,最后你的思维会减弱,念头会减少,但是无念觉醒的连贯性却没有丧失。它延续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会变得越来越长,而概念思维的时刻会变弱,占用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最后,你会完全离于念头,概念上的思维消失,只有当下无念之觉醒,日日夜夜不间断,这即是所谓的“佛心”。
我们需要修学这无念的觉醒,但不是透过观修它或想象它来修学,这无念觉醒本来就已经存在了。然而,这当下的觉醒会陷入思维之中。你只要去认识当下的觉醒,就能离于念头。不要忘记,不要散乱,但这不表示你要坐在那里,强迫自己的心不要散乱、不要忘记,这么做只会把事情搞砸,你只要让自己的本初状态保持不散乱的“非禅修”即可。当二元分立之心的所有活动都消失,当获得完全稳定、自在的空觉时,我们就不再有停留于轮回三界基础 
死亡的时刻
即使我们对本觉的认识并非日日夜夜毫不间断,即使只能维持短暂却多次的时间,“认识心性”这项修学的价值,在死亡的时刻将会完全显现。我们肯定都会在某个时刻死亡,在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逃避死亡,出生的人都会死。如果能够在呼吸停止、与这个虚幻之身分离的刹那认识心性,我们就能够在三秒钟之内圆满那种认识的强度,并且使其稳定。它变成法身的状态,正如同虚空与虚空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只花瓶破了,原本被瓶身区隔的瓶内空间和瓶外空间,在花瓶破碎的那一刻融合为一。同样地,非造作法身的根本状态(ground state of unconstructed dharmakaya),即存在于每个人之内的佛性,以及道法身(path dharmakaya),即我们修学的空觉,两者结合成为无别之双运。
我们的灵魂肉体分离的过程,伴随着所有粗重与微细念头状态或心理模式的分解。此时,完全没有任何东西遮盖心的本初状态,这称为“正等正觉之基明光”(ground luminosity of full attainment),有时被形容为“基明光与道明光(path luminosity)面对面”。在那个时刻,我们今生修学的力量能够创造认识本初觉醒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完全没有修学,那么本初状态不会维持超过一瞥的时间;如果有所修学,那么我们非常有可能在那个时刻达到正等正觉。这在某部密续中有提及:“一刹那间,差异立见;一刹那间,达至正等正觉。”在那时,唯一必要的是,让我们对本初觉醒的认识维持三秒钟的时间。经典上描述,那时间的长度有如挥藏袍的长袖,或在空中挥舞一条白丝巾(哈达)三次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在死后的状态获得完全的稳定。
基明光如同母亲,而道明光如同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母子总是会彼此相认,不是吗?当基明光与道明光在刹那间彼此相认时,不论我们通晓熟悉的程度有多么低,那仍然足以使我们投生清净佛土,即所谓的“本然化身界”(natural nirmanakaya realms)。在那里,你将注视佛陀的面容,听闻他的音声,降伏残存的障蔽。如果我们对基明光与道明光相会相当熟悉,它如同虚空和虚空融合在一起,而你就会成为“一味之法身状态”(one taste with the state of dharmakaya)。
今生的修学为什么能够在死后产生如此巨大的利益,这是因为在中阴状态之中,我们的心和身体不是相连结的,因此心离于我们活着时所体验到的持续不断的障蔽。现在,我们可能在一瞬间认识心,然后它立即又被遮蔽起来;但是在死后,由身体所创造出来的障蔽并不会出现在那里。
你需要修学这些教导,籍以降伏所知障。藉由这项修学,你终将达到不退转的状态,这是真真实实的结果,是努力修行所挣得的利益。我们应该从自己的修行中体验到一些正面的结果,这个修行肯定会在死亡时有所帮助。此时此刻,我们可能在从事认识和维持本然状态的修行,但是不会立即证悟,因为心和身体仍然连结在一起。尽管如此,修行仍然会在今生带来许多其他的利益。其中一个利益是,我们不会落入三毒的控制。当我们认识心性,巩固对心性的认识,并且达到稳定的状态时,那么不论我们和谁在一起,或往前何处,都会充满喜悦,快乐的太阳永远照耀。否则,就会像其他平常人一样,不快乐时郁郁寡欢;快乐时,过度狂喜。换句话说,我们完全是不稳定的。藉由这个修行,好与坏都变得平等,没有必要去接受其中一个而排斥另外一个,即使在死亡之前,我们都能够完全感到自在。
凡夫之心的状态是从一件事转变到另一件事,这正是真正的问题症结。有情众生完全是不稳定的,但是已经真正认识心性且留在山间闭关的人,则完全离于痛苦。即使在今生,这些修行也能够使我们完全离于痛苦,在快乐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个修行具有大利益。凡夫之心的状态一直都在改变,保持那种心的状态永远不会令人感到愉悦,当我们不快乐时,完全被那种不快乐的感受所淹没。我们最好认识觉醒的空觉,并安住于其中。 
证悟者的教法 
基本上,这项修学除了要对心性获得稳定的认识之外,完全不需要做任何事。纯粹让心保持“如是”的状态,不做任何事情,这种作法完全违背我们平常的习惯。我们平常的习性是去想:“我想要做这个;我想要做那个。”然后,我们身体力行。最后,当完成这些事情,一切都很美好时,我们感到快乐满足。但是在这种修行的背景脉络之中,这种态度完全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不必去建构没有形成的事物。我们尝试去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变成一种模仿,变成概念和念头所造作出来的事物。
事实上,如果让自己的本性保持本然的状态,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不满足且失望。我们可能宁愿做一些事情,或想象、创造一些事情,让自己经历许多艰难。这或许就是佛陀未公开教授大圆满和大手印的原因,因为在某些方面,这种“无所作为”违反人性
我们的心受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控制,但是佛性却离于三世,觉醒的了知离于三世。三世牵涉了执着和思维;觉醒的了知离于执着和念头。
如果真心地修学,到了某个时候,我们将会发现所谓的“奠定本然状态”(establish the natural state),当你体验到这个状态时,就不会再感觉那么困难。我们了解到,这个被称为“佛性”,也就是我们心性的不可思议事物,不是遥不可及的。由于它不是非常复杂,我们只要定期维持即可。当能够完全轻地认识自己的本然面貌时,你就已经“奠定本然状态”了。
现在,在认识心性的刹那,烦恼、无明和妄念会立即消失。此时,我们的修学即在于保持不散乱,因为正是这种无散乱一路带领我们达到正等正觉。无散乱不代表刻意保持不散乱,否则就像用“切勿使心散乱”这个念头来取代一般的念头,我们只要不忘记就可以了。在忘记的那一刻(我们确实会忘记),修行和所有其他的事情都会被忘记,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此处的重点在于,不要用一种概念的方式去保持不散乱,只要让自在的空觉状态继续下去即可,这种空觉状态本身是不散乱的。这就是我们的修学。
请试着去想象这充满明觉的空觉刹那,从开始不间断地持续一个小时是什么样子。认识空觉的第一个刹那,就已经具有遍知的潜力,就已经具有保护和帮助其他众生的慈悲潜力,以及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而开展事业的潜在能力。所有这些功德都已经存在,却尚未完全展现。认识空觉的时间维持得越长,这些功德就变得越明显可见,它不是只在后来我们完全了证时才显现。当太阳在早晨升起时,我们一定要等到太阳开始照耀,它才会温暖灿亮吗?虽然中午的太阳可能会比黎明的太阳更加炽热,但是它所有的品质在升起的第一刻就已经具备,只是它们尚未完全展现而已。这项修学也是如此,获得稳定性即是它的要点。
请了解,自生的觉醒本来就具有所有圆满的功德,证悟的功德不是某种虚构物或产物,它们不是某种新成就,或某种前所未有的新发现,或我们达成的某件事物。它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就如同在天空照耀的太阳的不变灿亮,太阳可能会被云朵遮蔽,但是这些云朵不是天空原本就有的,它们一直是短暂无常的。短暂出现的念头和执着,阻碍我们完全了证内在自生觉醒的自性,由于这些念头和执着是短暂的,因此它们可以被清除。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文章出自:祖古乌金仁波切 《如是 》

尼玛仁波切官方网址:
https://dharmasun.org/zh-hans/
明就仁波切官方网址:
https://www.tergarasia.org/?lang=zh-hant

https://www.tergar.org.tw/

相关公众号推荐:

 

——长按关注个人微信查看更多信息· ——

行者莲花宝鉴

——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申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祖古乌金仁波切,表相,实相,观世音菩萨,基明光,道明光,大圆满,大手印祖古乌金仁波切,表相,实相,观世音菩萨,基明光,道明光,大圆满,大手印祖古乌金仁波切,表相,实相,观世音菩萨,基明光,道明光,大圆满,大手印祖古乌金仁波切,表相,实相,观世音菩萨,基明光,道明光,大圆满,大手印祖古乌金仁波切,表相,实相,观世音菩萨,基明光,道明光,大圆满,大手印祖古乌金仁波切,表相,实相,观世音菩萨,基明光,道明光,大圆满,大手印祖古乌金仁波切,表相,实相,观世音菩萨,基明光,道明光,大圆满,大手印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祖古乌金仁波切:佛不在他处发布于2023-03-06 14: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