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一亩田##智慧#正念#释一行

心如一亩田

15、大圆镜智

无明灭明生,无明消除时,智慧就呈现了,
藏转成无漏,藏识不再受制于烦恼
白净大圆镜,它转成大圆镜智,映现十方世界
无垢照十方。它又名无垢识。
修行之赐,当无明黑暗终结时,清明就生起,而我们的藏识变成清净无垢。当无明转化时,智慧就呈现。无明是我们一切错误认知的根源,造成许多痛苦。而透过观照万物「相即相入」的本质,无明得以转化为般若智慧。
无明是十二缘起(pratitya-samutpada)①的一支。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法:我们的一切心理和生理现象,皆因种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十二缘起里的每一环(nidana)都是下一环生起的缘。无明(avidya)缘行(samskara),行缘识(vijnana),识缘名色(namarupa,亦即身心),名色缘六入(shadayatana,指六个感官根门)六入缘触(sparsha),触缘受(vedana),受缘爱(trishna),爱缘取(upadana),取缘有(bhava),有缘生(jati,生缘老死(jaramaranam)。缘起是驱动轮回的引擎。无明是第一环,是痛苦的主要原因。

①关于「缘起」的深入讨论,见一行师《佛陀之心》(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橡实文化)第二十七章。

「无明」的梵文是avidya,意思是无智慧,不明白不理解眞理。由于无明愚痴,我们在藏识里种下并灌溉许多不善种子。通过深观,我们能获得智慧,转化这些种子。随着持续不断地修行,无明减少而智能增长。最后终究能完全转化无明,达到真正的理解。有时候,般若智慧也称为「无垢识」(vimala vijnana)。当藏识完全净化时,就不会再受各种烦恼(诸如恐惧、愤怒、瞋恨、分别等)逼迫。在转化之后,我们的藏识就自由了。它转化成「大圆镜智」,能够毫无扭曲地映现出真如世界。
我们平常感知和体验事物的方式,带着厚重的虚妄无明,我们的藏识无法显露它究竟清净的一面。但事实上,藏识的本质一直是清净无烦恼的。只有当我们用「无我」和「相即」的智慧深观,才能转化无明,让智慧显露我们木具的真如本性
有些修行者以为,当无明被摧毁时,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还要做的只是等待往生到另一个世界。但是佛陀说:「无明灭时明生。」当无明不再时,智慧生起。当你去除了黑暗,光明就在那里,而光明带来觉醒;在那个时刻,藏识里的一切,个别的和集体的,都净化了。当藏识清净无染(阿摩罗识、无垢识amala vijnana),就变成了一面明镜,毫无扭曲地映现出事物的每一面。生、死、痛苦,转化成安详、喜悦、觉醒及解脱。「无垢识」让我们能在今生,就体证并进入眞如领域。
藏识就像大地一样,负有保存种子的任务。我们知道藏识的本质是中性的;藏识里善或不善种子的现行,是依其他识的活动而定。心当阳光普照时,土地变得温暖;而下雨时,土地变潮湿,地里的种子就能发芽生长,让大地一片翠绿。当干季或冬天时,日照比较少,土地就可能毫无绿意。但即使在那时,我们也不能说土地没有生命,它仍然默默地继续它殊胜工作。其他七识是耕耘土地的园丁。我们用六个感官来硏读修行,把认知的种子播种到藏识里,然后藏识就像土地一样开始默默工作。身为园丁,我们要翻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但是我们无法取代土地的工作。只有土地可以保持种子,并为我们的努力带来成果。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信心,相信土地会让播下的种子发芽生长。

?又译为:庵摩罗识、阿摩罗识、无垢识、第九识。

在修行上,如果老师要我们在禅修时,观照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我们不应该只是用理智来观。我们的理智,亦即我们的意识,只是个园丁,它不能做土地的工作。我们该做的是,把禅修的所缘像种子一样种到藏识里,并且每天浇水。然后,当我们进行日常活动,行走、站立、躺着或坐着时,我们都用正念帮这粒种子浇水。如果我们持续每天浇水,在没有预期的某一天,藏识将会献给我们智慧的花朵。
如果我们尝试用意识来促使种子生长,种子就会干枯。园丁无法做土地的工作。在我还小时,有一天早上我看见蓄水池里有一片美丽的叶子。我伸手想把它捞起来,但是我的手臂太短,构不到它。于是我捡了根棍子并且搅动池水,希望叶片会浮到水面上来。后来我等得累了,就丢了棍子到旁边去玩。大约十分钟后,我回到池边,看到叶片已经浮在水面上。因为在我离开后,池水仍继续转动,使得叶片浮到水面上来。
我们的藏识也像那样。当它接收到意识的命令要做什么事时,它就日以继夜地做。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在路上遇见某位认识的人,但却想不起他的名字。在回家的整个路上,我们不断尝试记起他的名字。我们知道他的名字,但这么努力想记起来,让我们头痛了。所以我们决定暂时忘了这件事,看本书然后去睡觉。而在晩上睡觉时,我们的藏识继续着它的工作。我们花了好几小时用意识尝试记起他的名字,但是现在我们嘱托藏识去做这个寻找的工作。在睡眠时,我们的意识停止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藏识持续它的工作。第二天早上,当我们刷牙时,他的名字跃上心头。禅修练习就像这样。我们必须信任藏识,不是理智在做所有的工作。当我们了解藏识如何工作时,我们的修行将会成功。
这个偈颂是关于藏识的最后一个,然后我们要进入五十颂的下一部分,关于第七末那识。但事实上,我们从来就离不开藏识。藏识是根本,除非在根本处转化,否则我们将无法完全转化心识。我们会在关于末那识的偈颂里提到藏识,也在后续关于意识、五个感官识、修行之道的偈颂里提到藏识。「相即相入」的教法告诉我们,把实相切割成碎片是不可能的。「一」包含了「一切」。我们只要深观,就能看见这一点。

《心如一亩田》相关内容: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第一部  藏识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2、各类种子(上)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2、各类种子(下)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3、毫无遗漏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4、传承(上)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4、传承(下)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5、个别与集体的种子(上)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5、个别与集体的种子(下)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6、种子的品质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7、习气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8、感知的领域(上)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8、感知的领域(下)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9、异熟与解脱(上)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9、异熟与解脱(中)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9、异熟与解脱(下)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10、五遍行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11、三法印(上)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11、三法印(下)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12、种子与现行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13、帝网天珠

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14、真与非真

往期相关内容:——



相关音频版
【德宝法师】观呼吸
正念的奇迹(音频版)
随处自在(音频版)
二十五圆通法门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建议收藏】
朝时课诵(带拼音注音)
如何打坐

相关话题:

一行禅师  圣严法师  虚云老和尚  叶曼  南怀瑾  铃木俊隆禅师   憨山大师   弘一法师   来果禅师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15、大圆镜智发布于2023-12-08 22:25: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