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

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宗。
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
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后来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 
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
广博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
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信”为正因,乃至于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
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
发心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
第一个要相信: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虚空一样,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而云雾日光也即是虚空的缘故。
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
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净的本性之缘故。
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及国土的缘故。
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
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二止观
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种观法,是开示一心实相的方便工具,是统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观的妙义。
《妙宗钞》云:“本性中的三德,理体上是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能观的心之外还有所谓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够称为圆宗绝待之观法呢?也可以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当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观,为般若德。观想成就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解脱德。随举一法即具三德。观佛既然如是,观照种种的依报正报,理体上应当也不会有异于此三观的其他方法。”
详细的说明就如同《疏钞》所说的,在此不能完整地叙述。
了解这个道理,则知道念佛一声,当下即具足了三观。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六尘缘影之心,此即是空观。了知所念之佛,无论是依报是正报,各各主伴圆融、竖穷三际横遍十虚,此即是假观。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绝于对待,双亡双照,此即是中观。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观;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是谛观不二。三谛,即是法身德。三观,即是般若德。三谛三观不二,能念的心念与所念的佛相应,即是解脱德。举一即三。如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种国土,例如随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圆融不可思议的观门。 
第三,六度行。
《起信论》说:“菩萨甚深的理解现前时,其所修的离相,知道法性的本体远离一切的悭贪之故,随顺修行布施波罗蜜。知道法性无染,远离一切的五欲过患,随顺修行持戒波罗蜜。了知法性无苦,远离嗔恚烦恼的缘故,随顺修行忍辱波罗蜜。了知法性之中无有身心等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无有散乱故,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法性的本体是智慧光明,远离于无明之缘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当下不必超越念佛这一个行门,即具足此六度之义。念佛时念念离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时念念清净,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时念念寂静,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时念念相续,即是行于精进。念佛时念念专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时念念佛号,即是行于智慧。当知离相、清净、寂静、相续、专一,必定有事相随缘而起;而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与理体不二,是故念佛这一行,能够总摄一切诸行。因为念佛法门即是一心法门,而心外又没有所谓的一切诸行故。如果废弃念佛诸行,即是废弃我们的心性。 
第四,悲愿行。
佛菩萨,本性之海无量无尽,供养无量无尽,持戒布施无量无尽,乃至饶益众生无量无尽。因此天亲菩萨的净土五念法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除世间之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习五念法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难曰:“《维摩诘经》说:菩萨观于众生,如同呼声的回响,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则众生本来空寂,所谓的发愿利益众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见空中之华吗?”
回答曰:“《大智度论》引佛陀所说的:所谓的无佛,是为破除执著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佛的断灭相。而所谓的无众生,是为了破除执著众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众生的断灭相。因此维摩诘说菩萨作如是观想之后,自己说我应当为众生说无众生之法,是名真实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萨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达无众生的义理,若是见有众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则低劣,怎么能够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饶益众生之行呢?” 
第五,称法行。
法界之海无量无边,修行之海也是无量无边。是故菩萨的一切行,皆是称合于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发心即得,也不是最后证果才得。现今应当简略地说明其相貌:一者,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皆令至于究竟无余的涅槃,而众生界并不曾减少。例如登上戏场的傀儡,悲伤欢笑宛然真实的一般,而终究只是一堆泥土,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虽行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嗔恚。乃至于下地狱,也无诸罪垢。至于畜生,也没有无明憍慢等过失。例如女子离魂脱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体仍然常在母亲之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而从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从无情身而起。例如猛虎起死尸,令死尸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尸一无所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的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例如天帝的乐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觉。五者,菩萨如果想要久住世间,即将一念顷的时间延伸为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想要减少住世的时间,即把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念之顷。例如小孩子看走马灯中的走马,想要计算其走马的多少或其开头和结尾,了不可得。 
若是证得如是不可思议之行,于一念之中,三世诸佛的净土,皆能摄入而无余。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庄严净土之行。这是以无思虑的智慧观照才可得见,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测定量,何以故,因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数量名言的缘故。’  
《西方合论》这一书作成之后,宗道和中道,皆同时发心回向净土。
不久之后袁宏道又出任从前的官职,又迁官至稽勋司(考核功绩的部门)担任郎中,后来又再度因病归乡,回家不到数日,入于荆州城,住宿在僧寺,无疾而命终。
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着白云。
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 
袁中道随着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气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问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 
童子说:‘我乃灵和先生的侍者也!’ 
中道问:‘灵和先生是谁呢?’ 
童子说:‘正是您的兄长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现在正在等您,有话要跟您说,您可以赶紧前去。’ 
接着就依著步道走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树木十余棵,池水流动作声,水池上有一个白玉的门扉,其中一位童子先进入,另一位导引袁中道。
经过楼阁二十几重,到了一座楼阁之下。
此时有一个人下来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云霞,身长有一丈余,见到袁中道后,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 
袁中道仔细地一看,原来是袁宏道。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
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
上方有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
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的净土莲友相聚。
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 
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著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
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
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 
接着袁宏道就牵着袁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
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祥的妙香,并且开着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
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着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着种种的法音。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
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
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
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 
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
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身体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
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
如果不能持戒,有树菩萨的六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
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
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 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
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顿时好像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
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 
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 
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 
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 
接着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了整个室内。’ 
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佛”字就可以了。’ 
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发布于2024-01-12 0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