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溪传灯大师简介:


(1554-1628)明代中兴天台宗之僧人。明世宗嘉靖卅三年生(公元 1554 年),浙江衢州府西安县人,俗姓叶,字无尽,号有门。少年投礼进贤映庵师剃染,后随百松真觉法师听讲《法华》,学天台教观。明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问百松楞严大定之旨,见百松瞪目周视,忽而契入,百松大师授以金云紫袈裟。十五年,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兼研习禅及净土,世称幽溪大师。师常开讲席,尝于新昌石山寺大前任「竖义」一职时,讲学之际,阖众齐闻天乐之铿锵,讲毕乃寂。又屡修法华、大慈光明弥陀、楞严等诸忏,每岁修行四种三昧,身先率众,精进勇猛。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高唱经题二回,泊然而寂,世寿七十五。
  其所撰「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神宗万历廿五年,撰「楞严经玄义」四卷,续出「天台山方外志」卅卷、「楞严经圆通疏」十卷、「性善恶论」六卷、「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及「净土法语」、「观经图颂」等。注「楞严」、「维摩」等经,著述态度甚为严肃,每下笔必披戒衲。前后应讲席七十余期。
  大师宣扬天台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天台山方外志」、「性善恶论」等。其中《性善恶论》一种,着重阐发了宋以来天台宗所谓「性恶法门」的思想。其中心思想为︰「盖台宗之言性也,则善恶具,言修也,而后善恶分。乃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指菩萨声闻缘觉及六︰天、人、修罗地狱、畜生、饿)为性恶;修成佛果为修善,修成九界为修恶。」同时,他反复强调天台宗性具善恶论与儒家性善、性恶之论的不同。
  大师同时兼研净土、禅宗。「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则以天台圆教中道第一义谛来阐释净土教理,其自序中云:「意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证于极乐之妙有;微妙有而莫能显于此心之真空。所谓不思议假非偏假,真空不空非但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则圆中圆满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为钞焉。」又《净土法语》一篇,均受到明代净土学者的高度称赞。




《净土生无生论》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

所说赡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

妙德普贤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

马鸣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

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

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

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

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

一、一真法界门。

二、身土缘起门。

三、心土相即门。

四、生佛不二门。

五、法界为念门。

六、境观相吞门。

七、三观法尔门。

八、感应任运门。

九、彼此恒一门。

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云何性量?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令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盘。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盘,即性具等名菩提涅盘。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称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门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剎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门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论曰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纔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六、境观相吞门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赡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七、三观法尔门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横论也如此,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八、感应任运门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能合磁,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论曰:《往生传》曰: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呪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秖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故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顇。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净土生无生论 竟




后记:


幽溪传灯大师是明末中兴天台的大师,在明末禅宗日益走向偏空的时代,大师为了弘扬大乘菩萨道,四处弘法,阐述性具思想,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拯救时弊,在其着作中十分强调发起大乘的菩提心。大师一生专修耳根圆通,到了晚年则期心净土,六时礼拜行道。在传灯大师遗留下来的著作中,由于藕益大师(1599-1658)评《净土生无生论》足称完璧,并编入《净土十要》,也促使传灯大师的著作以本论影响后世最为长远。


明末的天台宗在传灯大师的师父百松真觉(1538-1589)的大力弘扬,已是绽露曙光,包括明末的莲池大师1535-1615)、紫柏大师(1543-1603)、憨山大师1546-1623)对于天台宗都有所赞扬,藕益大师甚至说台教存,佛法存,可见天台宗在明末清初之际曾经受到教界某种程度的重视。



天台宗自明末至清初的兴盛,实得力于传灯大师重修幽溪道场,大师虽然四处弘传台教,但复兴天台还得提供一个修学台教的环境,于是大师有计划地大兴土木,一步一步地营造引人入三摩地的道场。由于大众持戒精修,声名远播,团体的力量也是天台宗得以在当时成为足与禅宗共同把大乘汉传佛教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天台,天台山论道,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净土生无生论发布于2021-06-27 12: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