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释道里面,经常有一些平平无奇的话,平平无奇的故事,乍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说,似乎一点都不深刻,实际上有大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什么要发愤忘食?目的何在?为什么会乐以忘忧呢?又为什么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发愤就是立志,就是发愿,发愤做事并不是说在做事的时候,满脑子都在想:我要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这样做恰恰不是认真做事,而是妄想,真正的做事是心无旁骛,全贯注,专注在事情上。


发愤忘食就是专注,专注就是意诚,意诚则正心,就回归本心,本心极乐,所以“乐以忘忧”,忧就是烦恼,本心本来就没有烦恼,只有自己的明亮,观照与觉察。


同样的,在本心上,也没有相层面的生灭变化,没有相层面的生老病死,所以“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是?心经?所说的“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既然没有生死,那不就不需要了生死,回归如如不动的本心,也就是回归不生不灭的寂灭本性,不生不灭就是永恒。


家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经?中,佛祖讲法的时候欣然大笑,大家都不明白佛祖为什么要笑。


因为我们普通人一般开心的时候,多半是在相上有所获得,但是佛祖是离相的,是离识的,是离三界的,他为什么还在相上跟我们一样有一个微笑呢?“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


佛祖在本心上,本心极乐,表现在相上,就是跟我们一样的微笑大笑,不需要理由,不需要目的,不需要意义,本来如此,天生如此。


还有另一个故事,“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为什么捻花?迦叶为什么要微笑?


因为迦叶被佛祖拈花的动作触发了本心,本心极乐,所以微笑,也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目的,不需要意义。


佛祖之所以捻花,是因为有人刚好给他献了一朵花,这叫顺势而为,从心所欲,率性而为,追随自己的内心,怎么做都是合理的,都是可以的,都是表法,都是传法,都是印心。


迦叶当下就看到了,当下就感受到了佛祖的意思,当下就入本心。


本心显化万物众生,觉悟万物众生,度化万物众生,带领万物众生回归本心,当下,心明亮,花儿也明亮,心与花儿合而为一,心相一如。


看起来平平淡淡,这就是告诉我们,道就在万物之中,就在平平淡淡的的日常生活中,就在平平无奇的言语叙述当中。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