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

#阳明#儒释道#觉悟#哲学#中国文化

有人请教王阳明:我们随时随地格物致知,可是物是无穷的呀,再怎么格也只能格眼前的事物,再怎么知也只能知眼前的事物,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中庸?所说的“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呢?


这里的天和渊指的就是本心,天就是道,道就是本心,心之理无穷无尽,像深渊一样不可测,也就是本心无处不在,遍周法界,全知全能。


意思就是说,物是无穷的,再怎么格再怎么知,也不可能造成全知全能啊?


问题出在哪里?那就是我们的着眼点仍然在相上,而不是心上。


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本质上是一样的,重点不在事,不在物,不在相,而在于本心。


专注于眼前的事物上,专注就是意诚,意诚则正心,正心就是本心,本心观照一切相一切事,也包括眼前的事与物。


万物都是本心的显化,所以心能转境,心能转物,心能知一切事一切物,也包括眼前的事与物,回归本心就是全知全能的。


专注于眼前的事物,目的不在于眼前的事物本身,而在于回归本心。


王阳明举了一个例子,当周围有墙壁阻挡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天,与没有墙壁阻挡的时候,看到的天是同一个天,而不是两个天,什么意思呢?


还是以王阳明的“看花”为例,我眼睛看那朵花的时候,与我用本心看那朵花的时候,用的是同一个本心,因为眼睛也是本心的显化,是本心的妙用。


只要我不固执的认为我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的事实,全部的真相,那么就不会有执着,就不会障蔽本心。


放下这个执着,当下就回到了全部的事实上,全部的真相上,就回到了本心的全知全能上。


可见障蔽实际上是一种错认误认,是错把以相看相看到的东西,当成了全部真实的东西。


但现实中我们恰恰就是执着于事,执着于物,执着于相,被外界环境所牵动,所支配,一有风吹草动,一有变化,我们整个人就定不住,稳不住,涣散掉了。


一旦回到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事上,我们又能够定得住,稳得住,不涣散了,为什么?虽然我们执着于它们,但是它们都是我们接触过的,做过的,所以不慌乱,一旦改变,就把握不住了,不能随机应变了。


如果我们的重点始终在自己的内心,始终在自己如如不动,本来就定在本心上,那么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换,始终都定得住,稳得住,不涣散。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是一条规矩,不是在相上去找这种状态,而是回归本心,本心本来就定,本来就稳。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