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儒释道三家同修?因为相比于家和道家,儒家做事的经验更为丰富,因为儒家就是倡导积极入世做事的。


所以王阳明不仅能够教书,而且还能够打仗,做官,不仅能够做好,还做得很优秀。按道理讲,他生活在皇权时代,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更为复杂,自由度更小,他为什么能够做得很好?


答案就在王阳明自己所阐释的那个“看花”上。


我看花的当下即见本心,即回归本性的寂灭。本心观照一切相,此是相在本心来看就不是花,而是本心自己的明亮。但是不妨碍眼睛继续起作用,在眼睛的眼中,仍然是一朵花。


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还没有到共产主义,还没有到人人都是佛,都很通透的状态。大部分人仍然活在权力关系当中,无论是政治权力,还是经济权力,情感权力等等,我们都是被这种权力所调动的。


大部分人都在这种权力关系当中去寻求更高更强的位置,以期待获得更大的权力,调动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现实东西,不采用这种方式调动,那根本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做事方式。


那这种做事方式与内心的觉悟怎么协调呢?


那就是在做一切事的当下即见本心,即回归本性,这个时候本心观照一切事,一切规则,一切方法。


在本心的眼中,没有什么权力调动,没有那些世俗的规则,只有因缘和合,只有随缘而应。但是,并不妨碍世俗把这种调动仍然看成是权力调动,看成是世俗规则,就像不妨碍眼睛把这个东西继续看成一个相。


在现实中,我们不觉悟的时候,就执着于相,当我们觉悟不彻底的时候,极有可能又执空,就固执的认为要用通透的方式做所有的调动,调动自己大概是没有问题,调动别人就有困难。


觉悟不仅仅是要看清楚自己,还要看清楚别人,还要看清楚现实,在按照现实的方式做事的当下回归本心,本心观照这个现实,那么现实在本心中就被解构了。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身受心不受”,本心本来就不受,那所谓的身受,只是站在身这个相的角度谈受而已,站在本心的角度,没有什么受不受。


回到了王阳明所说的看花,站在识的角度,也就是眼睛的角度,我们谈物,但是站在本心的角度,我们不谈物。


王阳明死的时候说“我心光明”,他为什么不谈格物致知呢?他为什么不谈战胜痛苦烦恼呢?他为什么不谈了生死呢?


因为站在本心上,本来就无物,“心外无物”,“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回归本心,一切都了了。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