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为经典就是经典,不多不少,删减都不需要。比如,儒家的经典?大学?在论述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时候,就是刚刚好的。


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往往会掺杂大量个人的见解,目的就是在自己与经典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使得自己可以快速的弄懂经典,实现觉悟。


刚开始是这样的,甚至是躲不开的,那是因为我们自我摸索的时候,确实没有好办法。


最好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直接印心,也就是用本心观照文字,在读文字的时候当下直入本心。


本心显现出万相,相的生灭变化是不停的,这个不停对人来讲就叫“必有事焉”。


在做事的当下回归本心,就是用本心观照当下的一切事情,就是印心,本心就是良知,印心就是致良知。


所有的事情都是物的事情(物的变化),所以时刻在做事的时候致良知就是“格物”,专注在格物上就是“意诚”,专注而不刻意就是“正心”,为什么?


眼耳鼻舌身意构成的就叫我,有刻意就是有我,就有我执我相,反之,无刻意就无我,就回归本心,本心就是正心。


本心又有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特点,所以致良知又叫“集义”,“求仁”,“复礼”……等等。


那王阳明自己的论述是不是刻意呢?因为他也进行了发散解读啊,不是。因为他在论述的当下回归本心,本心无我,没有刻意。


本心即当下,当下即事实。


从本心出发,就是从当下的事实出发,是没有妄动造作的,只是在叙述当下的事实,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叫“述而不作”。


经就是别人记录的佛祖的叙述,?论语?就是别人记录的孔子的叙述,王阳明的?传习录?是这样,慧能的?坛经?也是这样。


虽然老子的?道德经?是老子自己写的,但也是在叙述当下的事实,也是述而不作。


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算不算呢?也算,因为也是基于当下的本心而发出来的真情实感。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