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儒释道的时候,总是说人人都是君子,都是圣人,都是菩萨,现实又充满了邪恶,杀戮,这是怎么回事?


这里省略了本来,我们本来是君子,是圣人,是佛菩萨,因为妄想执着而障蔽了自己的本心,从而拿起了屠刀,放下屠刀就回归了本心,本心即佛,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就是当下,或者说这个地就是心地。


众生本自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证得什么?证得本心,回归就是证得。


儒释道三家的侧重点不一样,佛家道家侧重于“破相”,儒家侧重于“入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破相就是离开相,就是放下,不执着于相,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出离世间就叫“出世”。


这正好对应的就是阳明“看花”的前半句,“我不看花时,我心与花同归于寂”,共同回归寂灭的本性,“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本性就是真如,如来就是道。


同时对应王阳明四句诗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就是本性,本性没有善,也没有恶,站在本性的角度,人人都是君子,圣人,佛菩萨。


入相就是回到相上来,回到日常生活中来,用本心观照日常生活,觉察一切事情,这就是“入世”。


这正好就是王阳明“看花”的后半句,“当我看花时,我心与花一同明亮”,回到花这个相上来,回到我看花这件事情上来,这一切都是心的明亮,明亮就是觉察,就是观照。


时也对应了王阳明四句诗的后三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善有恶意之动”,本来没有善恶,但是因为意识的波动而产生了善恶,这个波动如果符合本性,就叫正念,就叫善;如果不符合本性,就叫妄念邪念,就叫恶。


我们要分辨善恶,认知善恶,了解善恶,这叫致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


知行合一,知道了善恶,就要去行,怎么行?为善去恶,“为善去恶是格物”。


出世与入世看似是两件事情,两个过程,实际上是一回事,万物都是本心的显化,我们是在本心上出世入世,而不是找个地方躲起来出世。


前半段也可以说成是:看见一切相的当下即见(顿悟)本心,后半段可以说成是:用本心观照当下的一切,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用大白话来讲,前半段叫做从“看山是山”进入“看山不是山”,透过现象看本质,后半段叫从“看山不是山”回到“看山还是山”,回到表象,回到日常生活。


如果对照儒家的话,前半段就是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半段就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半段叫内圣,后半段叫外王,合称内圣外王,一回事。


既然天下都平了,自然人人都是君子,圣人,佛菩萨,这就是儒家的“天下大同”,马克思口中的“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用本心去认知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提高生产力,造成物质与精的极大丰富。


极大是多大?大到无边无际,无量无数,像摩诃一般大,像本心一般大,就是本心。


修齐治平就是弘扬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们要用内心的正义去战胜邪恶,扫荡一切不公正,具有斗争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不是被动等待道的施舍,“自助者天助”。


乍看好像是宏大叙事,其实没有大小,所谓大,大到国家民族,宇宙洪荒这个层面,所谓小,小到一个小小的个体层面,在这个层面,我将如如不动的定力,安静,圆满,清静,无漏转化成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做事中,丝毫不慌乱。


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善其身就是修身,济天下就是平天下,一直往前走,直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