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文与方剂论述

主要分两个部分来谈:一是原文内涵的六经解密;二是方药结构的圆机活法。同时谈谈煎服法与方后注。

(一)原文内涵的六经解密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伤寒五六日”的四层含义

第一层,太阳表证多病传少阳半表半里证。

《伤寒论》原文以“伤寒五六日”冠首者有六条,其中太阳篇五条,第78、96、147、148、149条。这些都是讨论病传少阳及其变证的,只有一条在厥阴篇(第347条),是“脉虚复厥”的阴证。所以,在“伤寒五六日”这个时段,根据张仲景的经验,多病传少阳。

第二层,“五六日”是值少阴主气之期,太阳与少阴寒热互化。

第三层,为什么值少阴主气之期而病传少阳?

这里涉及少阴与少阳的关系问题。什么关系?少阳主枢,少阴亦主枢,枢者,转也。此乃其共同点。具体到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组合中也体现出这点:少阴为水火之脏,少阴主枢,是在三阴这个区域内调节水火的升降(方中天花粉、牡蛎是其体现,火降则水升);而少阳主枢则是在三阳这个区域内协调表里的开阖,使邪从少阳转出太阳,随太阳之开而病解(方中柴胡、桂枝是其体现)所以“伤寒五六日”,转化的时间点是值“五六日”少阴主气,而落脚点则是“半在里半在外”之少阳病位。

第四层,少阴与少阳的鉴别。

正因为少阴与少阳均有枢转的共同点,所以仲景紧承此条,在第148条针对“伤寒五六日”这一特定时段谈了少阳与少阴的鉴别问题。指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并强调:“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说得十分明确。所以“伤寒五六日”,正邪交争于太阳之表,值五六日少阴主气,在表之“血弱气尽”,正气已无力拒邪外出,在这个时间点上转化,以“枢机”为转,或转为少阴,或转为少阳。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伤寒五六日”,退居半表半里形成少阳病的情况更为常见。

2、“已发汗而复下之”释义

这七个字同样讲究:由“已发汗”可以推想,起首这个“伤寒”是麻黄证的伤寒,法当“发汗”,是为正治;先汗后下,是为汗下有序,亦为正治。在伤寒五六日期间使用过下法,按理当有转属阳明之可下证,但通过本条下文“此为未解也”,说明“复下”之时存在着表证,则“下”属误治。

3、“胸胁满、微结”释义

(1)半表半里病位的形成

这里涉及两个病位,一个是“胸”,一个是“胁”。

先说“胸”,胸为阳气出入的门户,亦为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以,胸属表位,治从太阳;胸之见证反映出太阳病由表内传的势头,尽管仍属表证,但已见内传之势,故胸亦属太阳之里。所以,太阳主表,太阳之里就是半表,这是一层含义。再一层含义,阳明以胃肠为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邪“实”于胃肠之里,这个“里”的部位很具体就是胃肠。那么,胃肠以上、以外的胸腔、腹腔间,相对于胃肠之里来说就是半里。所以,阳明主里,里之外里之上者就是半里。由此便形成少阳半表半里的病位。

再说“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所谓:“邪气传里必先胸,由胸及胁少阳经,太阳脉浮唯胸满,过经不解有阳明。”少阳经布于两胁,足少阳胆经“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所以,“胁”乃少阳本经所过,相火游行之处也。手少阳三焦经“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2)“微结”的病位与性质

“微结”,即表邪内陷微有所结,属柴胡证“胸胁苦满”之轻微者,仍以少阳证为主。所以这个“结”是邪从外来,与第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之“结”是一样的,但属轻微。较大柴胡汤“心下急”“心下痞硬”者,则不急,不硬。所以,“胸胁满”属少阳半表半里证无疑;“微结”的病位在胸胁,性质是邪从外来。

以下,“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这组症状说明什么?教材讲是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确切说此方是小有潜在水湿而非水饮,“结”的落脚点并非水饮),有学者往往用所谓“以方测症”来推理:因方中有干姜(后面还要分析),当有太阴脾虚寒饮,而脾虚寒饮当有大便溏泄等。前文引证的病例五,恰恰是顽固性便秘且食欲蛮好——服柴桂姜汤竟使大便恢复正常。其实结合临床看张仲景此条论述,逻辑上很是严谨。接下来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4、“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指两种转归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这八个字,是讲少阳病逆传太阴与顺传阳明的两种转归。病邪微结在胸胁,可因病人体质的或虚或实而有化寒、化热两种变化趋势。

第一,经误下损伤胸阳,由胸及胁进入少阳病位,随病人体虚而从阴化寒,不但“胸胁满微结”,且少阳三焦水道壅滞,肺寒气逆,上源之水无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见“小便不利”。这是讲化寒的逆传。重要的佐证就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附《外台秘要》方,其曰:“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从六经辨证角度,此条强调的是少阳逆传太阴之变。

第二,若误下表邪内陷随病人体实而从阳化热,肺金耗伤而渴,热入阳明则不呕。故“渴而不呕”是讲少阳初传阳明的证候,这种情况可以见大便干。所谓“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不但没有便溏,反而可以是大便干燥。这是讲化热顺传。重要的证明就是下一条(第148条),明确提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病起于伤寒,且经发汗(复下)而表未解,邪气传里由胸及胁,那么到了胸位首当其冲的就是肺,到了这一步,可以有化热化寒两种变化趋势:化热则肺金耗伤而渴,热入阳明则不呕。故“渴而不呕”是讲太阳初传阳明的证候。若经误下损伤胸阳,肺受寒邪,失于肃降,于是胸满微结,肺主通调水道失司,三焦水道壅滞,则见小便不利。汗后表虚,下后里虚,这个“里”,顺传就是阳明胃肠之里,逆传最直接的就是太阴(因太阴主开)。邪气到了阳明(阳明主阖)便无所复传(如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而邪气逆传至太阴还会继续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则不难看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是讲病传的两种转归。

5、“但头汗出,往来寒热”病位

这句比较好理解,三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其汗在身;而三阳脉热盛于头。很显然此是热邪循经上于头。再看热型:这个但头汗出伴见的热型既非太阳病发热。更非阳明的蒸蒸发热,而是典型的“往来寒热”少阳病。

6、“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含义

仲景这里用“……者……也”的判断句式,可见这个“心烦”是表不解所致,乃正气拒邪外出不得,郁而化热之“心烦”。所以这个“未解”,其义有二:一是太阳表证尚未解(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本条方后注“初服微烦”,乃正邪相争,可证是表不解之烦;二是少阳病尚未和解(小柴胡证有“心烦”)。

以上是对本条含义的解读。

7.原文小结

本条文字蕴涵丰富,病机变化多端,触角很多,临床极具拓展空间。病虽起于太阳伤寒,其发生时间涉及少阴,发展变化趋势涉及少阳、阳明、太阴,故反映在证候上:①有太阳病的“表未解”;②有少阳病的“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③有初入阳明化热化燥的“渴而不呕、但头汗出”;④有误下表邪内陷,显露出太阴病逆转的“微结”以及三焦水道壅滞而不畅的“小便不利”。这些都是变动不居的。

总之,本条病机是徘徊于太少两经循行之地而偏重少阳枢机不利。从病的来路上看有表不解,从病的发展趋势看,存在阳明、太阴两种转归。但更多是化热的见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看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二)发布于2024-03-21 17:53: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