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经方医学 理论与修学体系 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接连载一


其次,完善与确立经方医学理论体系。


胡希恕先生国医大师老师等两代学人坚持以六经八纲—方证学说一线贯穿经方医学诸方面内容,进一步系统梳理和完善了经方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   阐明经方医学理论要义。

明确“经方”非方剂学概念,乃指经方医学体系而言,更强调方剂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如前所述。经方医学渊源有自,有别于医经医学体系,六经来自八纲,辨证施治的精实质,即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

第二,   始终理会通解大论原文

胡希恕先生高度重视始终理会通解大论原文,视其为治学的两大基本方法之一,曾反复多次逐条通解。先生既注意从原文中提炼和归纳经方医学要旨,如从32条(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等总结太阳阳明合并病,当先解表,再予攻里的一般治则,又如从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总结提出三阳合病有从少阳而解的机会,等等。可以说,先生所论述的每一个专题都离不开对原典的严谨考证和注解,最大限度忠实于大论核心精神实质,绝无天马行空式的漫天发挥。


同时,又高度注意用基于从原典总结的核心精神实质,批判性重解条文,这表现在:首先保持注解一以贯之,而不会随文衍义,附会注家,真正把经典当作一个整体来读,而非仅仅是各禀异说的条块组合;其次,读出许多在原文中未明确写出的证治方药,可谓发掘潜证潜方,于无字处悟真意。如316条“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一节,胡老据少阴病为表阴证,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及外邪里饮须解表化饮兼顾的原则,指出本条乃少阴太阴合病夹饮,治须强壮解表的同时,温里兼以化饮,而初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单纯强壮解表,不但表未得解,且激动里饮,变证丛生,如条文后半段所言,如此解读,316条豁然明朗;再次,鲜明辨析指出今传版本中若干条文叙证或主治之误,如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脉洪大”当是“脉浮”,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之“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为注文混入正文,又如注148条时指出,“可与小柴胡汤”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更较贴切,又如注315条时指出,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可能传抄有误,宜改之,等等。


胡老既没有高推圣境,惟《论》是从,也没有“六经注我”,师心自用,这种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   系列解析方证药证

经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源于用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胡希恕先生高度重视方证相应的应用和研究,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一著名论断。依据大论原文和临床实践体会,运用以方测证、归纳总结和引申拓展等方法,具体深入归纳方证辨析要点。同时,又对仲景书所载全部方剂探讨六经归属。胡希恕先生先行做了类方及病位类方的工作国医大师老师进一步完成六经类方证的工作,从而为我们临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指南。如,半夏厚朴汤证辨析要点为“太阳太阴合病,见胸闷、咽堵、咳逆者”,如此则广其用而不拘“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单一论述;又如,真武汤方证辨析要点为“少阴太阴合病,见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如此,则专其辨,而不惑于“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之纷然诸症。


为了让学者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经方,胡希恕先生指出于方证“须细玩熟记”,还进一步做了方法学上的探索。首先,曾作《临床常遭遇的方证》专题报告(详见陈雁黎老师主编《伤寒论方证辨证》一书),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善巧入门捷径,其笔记广为流传;其次,在初识方证的基础上,更准确的就每一个方证的辨析要点和六经归属做出简要提示,即须究竟知机,而非机械套症;再进一步,则须就类方证做出精确鉴别,胡希恕先生曾示范性就《柴胡类方应用》做专题讲解,于诸方证同中求异,使学者胸中了了,繁而不杂,多而不乱,以臻至专精。


药证,即单方方证。考证经方发展史可知,经方医学理论体系是在总结方证治病经验基础上而产生的,而方证治病正式由单方方证逐步发展至复方方证。同时,药味加减与药量损益亦是“随证治之”的方证相应原则的内在要求。因此,掌握好药证不但是明理的要求,亦是致行的必需。掌握药证,首尊《本经》,而非后世本草家言;次需“方中论药”,而非就药论药;在此基础上,坚持经方理论的指导,引申拓展,进一步积极借鉴和吸纳后世用药经验。如,胡希恕先生用理中汤加扁豆、陈皮加强温中行气化饮,扁豆性温平,首载于《名医别录》,李时珍谓其“专治中宫之病”,健脾胃,化湿浊阴邪。又如,治肝病用小柴胡合五苓散加茵陈、丹参,用丹参在养血活血以化瘀。

第四,   忠实于大论,提炼概括仲景脉学

脉学是经方理论体系中诊法体系主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胡希恕先生深入研究仲景脉学,曾著《脉学概说》,并紧扣大论原典条文,示范性发掘整理“浮脉”和“沉脉”,段治钧老师继承整理了仲景书中余下24种脉象,并总结指出,胡希恕先生整理的仲景脉学有五大特点:1、寸关尺三部不配属脏腑,但对应人体相应部位;2、仲景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3、每种脉象的主病,一般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4、对脉象的定义或描述,有的与后世不同;5、特别强调脉证互参,对全部的脉证进行详细的分析,使之无矛盾的统一起来,以达成对一个病证的正确判断。 

待续


欢迎大家 的“写留言”,跟帖讨论。


欢迎各位同仁将在学习和应用胡老学说的实践中发现的心得体会、问题疑惑以及观点探讨等,笔之成文,经审核后,可刊登于本订阅号,与众师兄弟姐妹分享。

体裁不限,字数争取控制在3000字以内

通过审核后,在国医经方医学 刊出!


想说的话:

我们专注于经方的分享,让更多的人真正的认识她,参与学习,分享快乐,传递大爱!

关注“国医经方医学”订阅号,每天学一点经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仲景门人人可入。

欢迎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伤寒杂病论国医大师经方医案中医古籍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启示:从国医经方医学再出发(连载二)发布于2021-06-14 1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