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思想一定会引发身体的反应,此时行者需要去观察和寻找身体上相关的反应及伴随的感受,如果能觉察到相关反应中的本质感受,这就说明行者正确的完成了这个工作。但这是需要一定智慧基础的,要能够分辨名色法,能够了解因果关系,要能够了解缘起关系,还要能够本质现象。尚不具备这些智慧基础的行者是不能理解这个教法的,甚至会认为方法是错误的,不具备智慧基础的人会觉得智慧行者们忽视了观察妄念与情绪这个环节。

 

身体反应可以引发妄念与情绪;意门出现的所缘可以引发妄念与情绪;妄念与情绪中的内容可以引发另外的妄念与情绪;妄念与情绪的感受可以引发另外的妄念与情绪;妄念与情绪可以引发身体的反应;妄念情绪引发的身体反应又会引发另外的妄念与情绪;

 

当智慧还处于羸弱阶段,行者只能发现妄念情绪与另外的妄念情绪在内容之间的关联,这个阶段还是逻辑能力的阶段,如果行者强调观察妄念情绪的内容,那么行者基本上就会停滞在这个逻辑能力的阶段;而当智慧提升时,行者将能够超越妄念与情绪之中的内容对自己的禁锢,行者将能够觉察到,妄念与情绪所附带的感受同样能够引发另外的妄念与情绪,这个阶段行者已经能够了解一些意识与意识的关联与互动,这已经超越了逻辑的范畴。

 

但是,如果行者此时过分强调和执着于观察那些因为感受所引发的妄念情绪,那么此时行者同样会停滞在这个阶段;当智慧继续提升,行者发现身体的物质运转以及相应的感受会引发妄念与情绪,并且妄念与情绪又会引发身体的物质运转及相应的感受,此时行者已经能够了解物质与意识意识与意识的关系了,这已经远远超越了逻辑的范畴,已经能够知道一些缘起,但是,如果执迷满意于这个阶段,同样会导致智慧停滞不前。

 

智慧再次提升,当行者能够辨识妄念与情绪所引发的身体反应之中的本质感受的时候,前面所提到的几个阶段的观察工作与智慧成果此时就都已经迅速的自动完成了,行者此时已经具备逻辑能力;已经具备了解意识与意识关系的能力;已经具备了解物质与意识、意识与物质互动关系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已经具备了解概念事物与基本物质之间区别的智慧、甚至可以了解念头、情绪等“概念意识”与究竟智慧之间的区别。在这个阶段,那些被有智慧的“心”所观察的妄念与情绪会迅速的破碎、消失,以至于仿没有什么妄念与情绪可以被拿来观察,这个阶段的行者已经初步跨越了概念的遮蔽与束缚,按照传统教法对于观行者的分类标准,此时的行者已经是入门的智慧行者

 

当然,也会有些行者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强调要去观察妄念与情绪。可能他们是因为自己的智慧已经无法增长;可能是他们的智慧尚在增长的过程中;也可能是无法适应没有妄念、情绪的宁静,乃至认为这是一种“寂寞感”,甚至这些行者会把观察妄念与情绪当作消遣。布达文萨曾经反复强调过,禅修是客观的,体验是客观的,见地是客观的,解脱的道路只有一条,只要是走过的人,每个人见到的风景都是一样的,绝大部分现象也都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如果没有相应的体验,无论他们套用怎样的理论,无论他们断章取义搬出多少“大师们的只言片语”,无论他们多么的义愤填膺或者言辞灼灼,但只要他们没有相应的见地,没有相应的体验,或是无法接受正确的教法与理论,那么毫无疑问这些人连入门行者都还不是,更不可能是什么解脱者。

 

“心”可以觉知认知心流中的前一颗心,但是“心”不能撞击到认知心流中的前一颗心,因为认知心流中的前一颗心已经灭去。“心”之所以能够觉知前一颗心,是因为意门本身有回忆的能力,“心”觉知的是意门对于前一颗心的“回忆”。“心”在觉知目标的时候是要与目标相撞并结合的,因此觉知的“心”与目标是不会有距离的,而我们觉知的那个前一颗“心”在意门中所留下的“回忆”是概念所缘,而不是真实所缘。因此,观察妄念与情绪同样也是在观察“概念”,行者观察并“知道”意门中生起了妄念与情绪,这个是智慧。但如果沉迷于持续的观察并纠缠于妄念与情绪之中的话,那就是在持续观察概念了,这已经完全不是智慧禅的练习了。

 

 

(未完待续)



布达文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刻意强调观察妄念与情绪,这也体现了智慧级别布达文萨讲实修(十四)发布于2021-12-12 22: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