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五一训练:

 

三,生身·菩萨具备的境界

 

意生身就是不假借父母因缘,纯属于心意业力所化现的无实质(粗重物质)光色身。一期生命到另一期生命的中阴身、劫初之人(觉明为咎,一念有我而出之“我”的身相)、色界、无色界及变化之身等均属意生身。而菩萨的意生身是初地以上一切菩萨为度众生而依意(愿力)所化的意识之身。

 

昨天说到,一期生命在,一知就在,一期生命消融,一知就不在了,既然保持一知不是,为什么还要训练保持一知呢?其实解脱秘密正在于此。

 

如果我们生生世世的修为都必须面对死亡时的意识消融,当意识再次升起,“我”及“我的”就再次生起,继续受生,隔阴之迷。等到将来那世心智成长,意识到修行再开始修行,那解脱就遥遥无期了。

 

那为什么一期生命结束,一知就消融呢?我们认为有个我的那个“我”,不过是一连串心相续形成的不断相续的念头怪圈,也就是说它只是一连串记忆所形成,因为我们生命的来源,是觉明为咎妄起“我”与“我的”执受而来,此“我”就是一连串我执所生念头而已。对有情来说,我们死亡的时候,前七识消融“我”就消融了,第七识不消融,死亡就不成立。第八识这个“受熏持种”的无覆无记识,解脱前的作用,它只是种子仓库。如果没有觉悟意识消融后现出的本来法性,也就“无视”了这个本源,这个本来法性现起的当下对有情来说就是无明。当再次生起“我”与“我的”,中阴身同时就现起来了,“我”与“我的”再次现起,并以此原理再次受生,新的一生形成。如对本源还处于无明,这个无明就是0,被我们“无视”了,当“我”与“我的”再次现起,隔阴之迷是在所难免的。怎么办呢?既然意根一知在临终会融化,那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模拟生死与中阴。把有生之年的修行与生死中阴对应起来,使它们一一相应。也就是把死亡时的法性现起与证悟法身相应,解决0点的无明;把中阴现起与证得报身相应;把受生与有生之年之“我”相应,作为化身修法。在时时刻刻的修中,处处与生死与中阴相应。当行者在定中(非还有一知的定)现起,认证了法性光明即我本来法身,或通过慧观领悟了空性,在非二元空性的基础上,以智慧观修本性光明作为报身的修法,前提是从非二元的空性中起来,否则不会经历意识重新生起(“我”与“我的”重新升起)的过程,这个作意观修的“我”的愿力,形成了一种意生身(也叫意识身、幻化身),这种意识身再回到现有的色身行度众生的妙用,就作为模拟化身的修法。所以,时时刻刻微妙非常重要。将一切有情观修成净土眷属,将一切环境观修成净土,这样的修持即便在有生之年没有证悟,由于恒一不变的训练所养成的惯性,在中阴身一旦忆起,我们都将破天荒地得到解脱。微妙念佛法门,实为无上甚深微妙法,行者当恭敬奉行。

 

菩萨如此训练,往生净土或即生依愿力成就了能如幻现起的意识身,就了了分段生死往生净土是仗佛力加持而不退转,而一个菩萨因解如幻而成之如幻现起的意生身,净化、替代了中阴身基础,也就是说通过有素的禅修,中阴身的基础被净化了,那么,作为中阴身寻求父母因缘而受生的假设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菩萨可通过念力微细相续之意生身,不再受分段生死,这就意味着,行者完全有可能在五浊恶世短暂的一生(与分段生死相比)中成就无上菩提

 

一期生死中的人,是以血肉之躯作为“我”的标签来寄托心识的,而意生身只是由意识形成的幻化身,一个没有经过有素禅修获得意生身的凡夫,必须依赖血肉之躯作为载体来作为证明自己存在的标签,这种惯性,令其在中阴身阶段,一旦没有了粗重物质形成的载体可以寄托,又由于中阴身意识的力量是活着时的很多倍,没有了物质身体的障碍,其念头一动,业风就以很大的势力,驱使中阴身到处飘泊,又由于中阴身形成后,习气会慢慢强大,当习气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业力的牵引就越来越强烈,当意识之力已经不能维持意生身(中阴身)的形象作为“我”的载体时,中阴身就会寻找因缘投胎

 

历来,人们都是以血肉之躯作为我的标记的,离开了血肉之躯,这个所谓的“我”不过是“我的意识”或“我的感觉”而已,也就是“我所”而已。说白了,生死轮回只不过是一组业力从一个载体转移到另一个载体而已。这就是说,所谓的轮回只是业力在转移,业力不会随着死亡而消亡,但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个体在轮回。业力不会随着死亡而消亡即不断,但没有一个固定的个体在轮回即不常,也就是说,生命是不断不常的。当种子功能以习惯势力(历劫熏染积累的业力惯性)推动一组业力进入一个新的身体,这期生命就又开始造作善恶等业,死亡后,过去的宿业与此生的业力混合而再次寻找新的身体,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其实,没有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轮回,只是一组业力在演化、延续。一个行者修行解脱,并非有一个“我”从一个叫生死的东西中逃脱出来,而是一组业力不再生起作用,严格地说,是一组业力的还灭而已。

 

在究竟圆满之前,菩萨凭借愿力与慧力,修行得到如幻意生身而舍虫身是必须的过程,意生身是菩萨具备的境界,因其觉悟程度不同而相用有别。在十地菩萨以前的意生身,还携带了微细的有漏种子惯性,所以是不净的。具有习气的幻化身也具有肉身的一切感官作用,由于没有了粗重物质身体的障碍,也具有通变化,其妙用大小与行者的慧力(觉悟程度)与愿力大小有关,由于其携带了习气惯性,所以行者此过程的修行是自利利他的过程,菩萨通过训练无碍大悲心来圆满菩提心清净自心,用处方显,在业力还灭以前,业力不可能不启用,不念戒定慧就念贪嗔痴,菩萨训练大悲心,启用就是慈悲,这个是圆满的关键。

 

唯识的角度来说,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是现量,第六识是妄想,第七识是执着(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若破了对色身的身见,破了第六意识妄想执着,而无我(对我相的执着),第七识再次出来,就会形成意生身。当然,这必须通过离心意识的修行才能做到。这就是说,要形成意生身,“我”必须要“死”一次,回到0点,在此基础上,第七识一知又依愿力生起,就形成意生身。修行人因解如幻,知而故作地训练菩提心,形成惯性(如微妙念佛——我与佛的身口意相应的观修恒定),这样当“我”以佛菩萨的形象从空性中以意生身的形式生起,这样的意生身就是行者行大悲心愿的妙用。故说修心修德,立大志,训练大的心胸与心量,是大机大用的基础。

 

楞伽经》是达摩祖师留下印心的经典达摩祖师交付二祖慧可禅师时,除了传心印之外,还把《楞伽经》传与了二祖:“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景德传灯录》)“吾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续高僧传》道宣律师)以后,禅宗传承中,以《楞伽经》作为印心之依据,但正如达摩祖师所预料,一百多年以后,楞伽之学渐渐转为名相之学,五祖弘忍大师才开始以《金刚经》作为禅宗印心之经典。

 

《楞伽经》卷三中佛谈到菩萨应当修学的三种意生身时:“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先做个名词解释:

 

无生法忍:又名无生忍。即通过修行证得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名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初地或七八九地菩萨所证之悟境。即菩萨通过修证,亲证诸法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于不生不灭中安住无为而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安住而不退转,即无生法忍。

 

这里,我们先来简单地解释下这《楞伽经》段话,修持与境界到了的,一听就知道自己到哪了。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修行境界,在群里不做公开交流,可以直接与我交流。因为行者心性有所差异,公开交流副作用多多。菩萨意生身,是菩萨为度众生依意(愿力)所化之意识身,其相用大小是与其觉悟层次与愿力跟进的,也就是说与其慈悲、智慧相应。正因为觉悟与愿力的微妙差别,菩萨意生身也妙用有别。而一般行者如果没有慧力作为基础,未证无生法忍,其所谓的“意生身”就大有问题。从初地到成佛,有三种不同阶段的意生身,这三种身也就是菩萨十地的不同境界。

 

佛告诉大慧菩萨(即弥勒菩萨):有三种意生身,即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行者证得初地菩萨之境界,通晓从初地向上,上上增进的修行境界,便得三种意生身。(地前菩萨是没有意生身的,因其没有通过修证达到三昧乐正受,离心意识亲证无生法忍的境界。意生身是第七识意根所生,没有通过正受三昧,就不会经历类似死亡后第七识意根再起的过程,从三昧乐正受中再起一知的过程就是模拟生死与中阴的过程,而意生身生起是平常训练菩提心与佛菩萨相应,再返回第七识的时候,智慧心就依大悲心观修的形象现起,这就是意生身,故没有入三昧乐正受之地前菩萨没有意生身)

 

佛说:什么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呢?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就是菩萨修行达到第三发光地(本觉慧光开发,依定力遍察无量诸法,而为“他”发出胜法光明,名发光地)、第四焰慧地(住此地菩萨由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名焰慧地)、第五难胜地(以前之焰慧照破一切情见,他人颠倒邪行不能烦乱,于自他心田难修治而善修治,名难胜地)的境界而得到的三昧乐正受(三昧就是禅定,由它的正受、正定所生的意生身就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身心清净,入无漏定,叫做正定。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之与三昧相应的禅定,叫做“正受”。正定、正受都属八正道)。至此,菩萨自心寂静而安住当下,于心性之海中不问来去,各种妄想的识浪不生,总持不动。了知一切境界,不过是自心的现识作用,没有个别存在的自性。此即名为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这是地上菩萨才有的境界。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是八地以上菩萨才有的境界。菩萨修行至第八不动地,观察觉了,得到如幻三昧(菩萨修行破诸虚幻惑业,证得一切如幻的三昧。因解如幻故,现起生而无生的无尽妙用,并依此度众生,令其出离诸幻)即其它三昧境界,明了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即诸法实相之空性,属智慧,即不见空与不空的中道实相),了知诸法如幻,因解如幻而得无量妙用,因此转化身心而彻底变化气质。由此,自发而出无量的色相能力,并生起无功用行之意识身,如莲花盛开般迅疾如意。但此境界亦如梦如幻,如镜花水月般映现。说它真有,却非四大所造之物。说它没有,却又犹如四大所造般真能现出。此如幻之意识身具足一切庄严,如意地向十方上下放射美妙光色,光到意到,随意现形。由于通达自性具足法尔如是之原本功能,了知种种妙华庄严的境界,当体即空而不执著,故能随意化身入一切佛刹度生,妙法庄严而自在无碍。这是八地菩萨的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这里岔一句,佛住世时,优陀夷与舍利弗曾诤论意生身有色无色的问题,优陀夷说意生身是无色的,被佛呵斥。)

 

那么,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呢?是唯佛独有的意生身,前两种意生身还带着有微细有漏种子和无漏劣种,是菩萨作意而起的意生身。第三种意生身是佛的妙用,是内证一切佛法皆如来藏不假造作功能的法尔境界,无能造所造,是随众生之机不假作意而现的种种应化。

 

至此,佛嘱咐菩萨应观察觉了此三种意生身,如实修证。

 

以上是对《楞伽经》中佛说三种意生身的简单解说。虽然佛已经说了修证法理(看懂了这段经文就明了修证法理),但可能有人看了这段经典还是不知道该怎么修证。

 

第一种意生身,是无如幻现起的,是三昧乐正受所得之意生身。我们在前面说了,如幻现起的意生身,净化了中阴身基础,故成就如幻意生身的菩萨,不再有分段生死。在第八不动地前,由于未了分段生死,还会退转,只有修行到第八地,了知自他不二,一切如幻,从非二元之空性中现起如幻之无尽妙用,即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这是第二种意生身。第三种意生身,是佛修行圆满的法尔如是、不假作意之意生身,是随众生之机而自在现起的意生身。

 

我们后来做的几个视频《自在华庄严·于一毫端现无穷刹》《微妙念佛》《观世音菩萨》《金光法》,几个视频说的是一个东西,都是微妙念佛,都是金光法,即一不二。要好好看,印入心田,平日里微妙念佛,取其神韵,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神韵而自神韵,训练身口意与佛一如。同时配合深入悟法、深入禅修,并配合日常百忙恒观一切皆我一心所现,一切有情皆我净土眷属,一切境界皆我净土境界,恒一不动。即便不能即生成就,也能在生死关头由于修行恒定之大悲愿力而得解脱。微妙念佛,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是修行解脱之捷径。

 

如来本心,不生不灭。不依任何条件而生,故不被任何有为所约束。它不受所谓的善恶约束,也无时空、方所限制,它不假借任何媒介,故无所缘。它以菩提心现存,它的住处即是法界,故其空明、遍布一切有情心中,法界无尽缘起皆如来本心妙用。此无量光显现却无实体,因无实体故,无碍地现前。它犹如镜子映像,无染、清晰、洞察,它静止、清明,也无任何禅定对象。虽无法表达,却稳定、无修饰,故一切生生不已的精彩绽放无不是它映现。它无生,故自然解脱。

 

正见到了空性,依空而起的四大色身必定空了,否则不叫明了空性。四大色身空了,必然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此身可以不坏了。

 

无论悟道与否,我们都经常训练大家保持一知。因为有的放矢的训练,也会帮助我们悟入一知。一知是初修修行止观、拴住猴子的紧箍咒,还不是道。这个知道自己在修行、知道自己在面对一切事相、知道自己清清明明乃至昏沉、散乱,但却不在一切事相上的一知,要时时训练保持。但如果已经在定中,还欲抓取一知即知见立知,这所谓的一知就是无明,此时应当深入禅定。一知还不是道,而只是我们修行次第中所必须的过程。因它属于意根部分,是随着生命而来的后天意识,四大色身在,它就在,一期生命结束,这一清净灵明也就没有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甚深禅定中,它就自然止息了。

 

假如我们修行,还有个知的境界在,认为清清明明就是道,这就是无明妄想。因为还有个知见存在,有个认知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个所谓的知,要确立能知、所知的知见,是能所宛然的。而悟道是能所双亡,这一知也空了,连这个所知的境界也空了,见到这个才是见道。

 

认真看过《楞严经》及其他佛法修证经典的,都该明白,修行,当从根尘相对处下手,而第七识具有恒审思量功能(六识审而不恒),当保持一知,对一切境界明明了了而不迎不拒,分别事识分别妄想就不起作用了,种子习气就不会起现行,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嘛。初修、修行到一定境界的行者,用一知拴住猴子修行才能往回返。已经悟道的行者,保持一知(作意)才能起妙用。

 

我们知道,众生心是散乱的攀援状态,如果不能专一,就不能静下来,连入静都不可能,无法深入做功夫,别说见道了。以一知对一切事项保持明明了了而不迎不拒,也就是设立一知和所缘,就能定住难以安静的第六意识。所缘境可以是念佛、念咒子、观想对象等等,而我们训练的是微妙念佛。初修的一知是不能恒定的,还在第六意识自证分,因第六意识审而不恒,所以心静的时候,这个知就在,心一攀援这个知就不在了。我们训练修行人悟到一知,是在打死其分别事识(将其格式化)以后,指认其悟到一知,并导引其反过来用一知看着一切,犹如警察般对一切保持明明了了而不迎不拒,这样反过来用这个知看着一切的一知,就被导引到具有恒审思量的第七意识自证分了,而微妙地作意保持用一知看着一切而不迎不拒,便是第七意识自证分与证自证分的共同作用。即便不懂唯识常识的,一旦导引其悟入一知而反过来用一知看着一切,不迎不拒,也自然返回第七意识一知状态了。一旦会用一知了,就不会丢了,因为其不是第六意识,非恒而不审,而是恒审俱足了。

 

用一知设立一个所缘,如微妙念佛,是我们作意造一个所缘,将意识定在这个所缘境上,乃至于观空等等一切法门,都是五遍行的作意作用。因为他是假造的,是意识中原本没有这个东西而去假立的,故名作意。于无实无虚中去假立一个“  ”,这样的修法,叫假观。

 

假观,是为了保持一念而不动。这里再说说以微妙念佛做功夫,下手就是取其神韵,将自己幻化成佛菩萨形象,身口意与佛菩萨相应,这一念恒定于心中,时时刻刻不忘怀,就像你现在知道你是某某这一念,是不假造作恒一不动的。初期做不到,就是牢牢记住取其神韵,而不是观想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佛来跟我摩顶授记没有等等的想入非非,那都是妄想,是玩境界,不是保持一知,这样的观是没用的。就是一念,永远不动!把妄想杂念统统都排除了,止在一点上,猴子就拴住了,身口意专一,做到了就是心一境性。任何行者,必须经过这样的修持深入道业,否则还在意识狂乱攀援状态,不了生死的。

 

微妙念佛假观观修成了,意生身就有普了。因为用一知做功夫,不迎不拒就会自然往回返,到了根尘脱落、能所双亡,无生法忍现前,亲证无生法忍,而返回时,一知微妙念佛再起,意生身就成就了。这里面的密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好好参学唯识就知道其中妙义了。

 

现下很多修行人,自认为悟到空性了,假若真到了那个境界,不懂得修持意生身,不懂得依空而起妙用,那个悟到的空相就一点用处没有。所以,行者无论是否开悟,着意是必须的。过去修行人,有的禅定能一定几百年,而定中却一无所知,如窥基大师前世,定到身体都不能用了,他本想入定等本师下生而助本师弘法的,却到了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发现他了,才唤其出定,为什么会这样呢?定中没有作意,如果我们修行大定,若欲保持明明了了,必须作意,也就是留疑情(微妙念佛)。这个疑情,是疑而不疑,是微妙一知(大定前最后的微妙一知就是出定时生起的一知)。因为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里就答复了。修持禅定着意在开悟前是拴猴子的紧箍咒,开悟后是便是空性启用了,是修持意生身(真空妙有)的手法。假若不明法理,打坐还是内守幽闲,好像清清明明的什么都没有,过去大德说是默照邪禅,佛说还是法尘分别影事。

 

如果做功夫真能保持一知和所缘,一定不变而恒一,观成以后,身心俱忘,明了一切如幻,再把这个所缘空掉,就是空观。此空非空相,而是万缘放下的真空。功夫至此,再翻过来,要空就空,要有就有。放之则弥合十方,收之则了无踪影,此即空有双融,如幻现起。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的原理,如幻却变化无量。此即菩萨因解如幻故,三摩地自在。

 

所有修行法门都是从止观下手,止观就是定慧。初修如此入手而求证无生法忍,成就后的妙用,都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境界。

 

佛法修行,起点就是终点,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其中妙理,请修行人三思。

 

这里面,如果是修行初期下手的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便不究竟。但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就是第七意识意根部分了,用它看着一切不迎不拒而往回返,达到恒而不审,便是第八识自证分。因第七意识一知虽然是假,但其所执之境却是实种——第八识见分,能一路返回而绝对待,恒而不审便是真如。说一知即无明,是对凡夫而言;说其不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说它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从果地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

 

真正悟到空性,身心皆空,气脉一定通了,否则还不是懂空性。真做到了,才能证入大乘佛法初禅的真正禅定。得无生法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做真实功夫,修行是支离破碎的,修行就不会成功,也不可能证果。

 

所谓的意生身,就犹如人们心意识的作用,当心意识产生幻想时,可以自在生起,无碍穿越。因为意识能记忆以前的经验,意识便可以生而无生地相续流注不断,可以生起幻想。人们由于被粗重身体所困,生前的意识并不能自在来去,除非在梦里。到了死亡后的中阴身,由于摆脱了粗重色身的约束,其意生身(中阴身)便可以随业风到处漂泊,一个中阴身如果在那个阶段听闻佛法,凭借穿越能力往生净土,便可以破天荒地得到解脱。因为在中阴期间,心已经不再受到上一世肉身的限制,所以受生到不同境界的机会是无限的。但由于其并没有在有生之年接受过有素的训练,意识狂乱、到处攀援,所以依然意识不到自己正处的状态可以得到解脱。这就犹如梦境中的人一样,在梦中经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境界,但其并不会意识到真在梦中,甚至会因为梦境的境界而大动情绪,甚至醒来后还要延续梦里的情绪,慢慢才能平静下来。

 

如幻意生身是第七识意根所生之身,因为第七识所化的意生身还是作意所成,只是佛性本体所起的妙用,不可执著。一个人死的时候,首先会经历法性的现前,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认证,就将破天荒地证得法身佛,错过这个阶段就进入中阴身了。然而,法性中阴则是在本觉之内显现,有光身。过了法性中阴,就进入受生中阴了,受生中阴最显著的特色是心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在受生中阴之中,就有意生身。

 

菩萨的意生身与凡夫死亡后的意生身不同的是,菩萨是自觉的情况下依大悲愿力的知而故作。

 

初地以前的菩萨,其生死是由业力决定,无法自主的。初地以上的菩萨,其生死则是由自己的愿力和定力决定,能够相对作主。不退转的是定力,在来生遇到佛法,有择法眼,会迅速恢复证量。但初地以上到七地的菩萨,其所谓的意生身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凭借的是定力,而安住于无生法忍中。虽然明心见性功德受用很大,由于隔阴之迷没有解决,完全有可能退转,重又堕入生死轮回。

 

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由于亲证无生,见道坚固而不退转,所以名为第八不动地或不退转地。就能现种类具足的意生身了,不仅是人身而已,要现什么就能现什么。意识本来是无形无质的,不被身体的形相所约束,而成为一身主宰的源泉。菩萨得到如幻意生身的境界,能在弹指之间具足一切神通妙用。犹如人们的意识作用,一切境界都不能障碍它。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随着自己本来的大悲愿力所忆念的境界,而普度一切众生。由于以上相用,八地以上的菩萨作为有情死后形成中阴身的基础已经净化,舍了虫身,而不再有分段生死,虽还有生死,但分段生死已了,这就意味着他不再有中阴身,可以不再受生。通过努力,他完全可以在一生中成就无上菩提。

 

而十地菩萨即佛的意生身,就已经不凭借作意了,因为圆满菩提的觉者,一切境界本自具足,法尔如是,自在现起。所以十地菩萨的意生身是种类俱生无着意生身,随机应化而普度一切。

 

立志修行解脱者,必须彻底了解心识真际的道理,真正做到离心、意、识而亲自证得无生法忍,然后转识成智,得意生身的神通妙用。当然,大千世界一切事物,皆是意识所生,意识根源于如来藏识,在转识成智前,意识与如来藏识所现起的种子功能都是业力所现,一切犹如梦幻泡影。但犹如梦幻泡影的一切事物,皆是如来藏识的全体大机大用。如来藏识的种子功能是非断非常的,转识成智后,虽然种子的熏习染污转变了,但功能依然如故,无生而生生不巳。故也犹如人们在凡夫的境界一样,可以随缘和合而生。但转识以后的菩萨们是随愿力而生,虽然功能用处不同,转处不同,自性是不变的。

 

不少修行人,偶尔发生的神游现象,可以得到一点类似的神通,但那不是佛说的八地以上菩萨的意生身。修行人一定要深入经藏,领悟佛法,或依明眼善知识修行,依《华严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等经典修学。或依《佛说弥陀经》等修持,不要堕入邪见之中。

 

《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最胜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萨行轮。三世十方一切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菩提心与大悲心无二,没有大悲心的所谓的菩提心是造作的。原因很简单,没有悟到无生法忍,契入一体同观的所谓的大悲心,是建立在自他观念上的,这样的所谓的慈悲是能所宛然的。而契入一体同观的前提是破人我见,破人我见必须破身见。这是必须用证量说话的,没什么好辩论的。只要有那个肉眼凡胎的“我”的坚固信念,不可能空,更别说悟入无生法忍,除非强化训练。这就是我们每期集中训练,强化消磨六门,同时加强讲法令行者深入修行的原因之一。我们的训练需要勇气和定力、耐力才能坚持下去。一个连消磨六门都不敢的所谓的行者,破身见又从何说起?没有契入一体同观的所谓的慈悲,不可能做到三轮体空,因为无论如何造作,内心自他对待是不可避免的。行者可能很卖力地在训练,但内心微妙的我对谁做了布施的观念,很微妙地挥之不去。并且,在打破身见契入一体同观以前,行者内心也很难相信别人会无私奉献——除了观念中的圣人。纠结怀疑是破身见以前很明显的特征,而“我”不死,真正的妙用不会生起。

 

所以,因地修行,发广大行愿,发求证无上菩提心尤其重要。虽然是造作的菩提心,但由于佛与众生原本一体,发菩提心就与佛相应,如果能直接承担,借果修因,我就是佛。

 

为了方便大家修习,我们再讲讲微妙念佛。

 

微妙念佛的核心,在于取其神韵。开始,我们可以选一尊自己欢喜的佛菩萨相来观修,把自我形象替换成佛菩萨形像形象,但重点不在形象的细节,如果观想细节分别事识就忙了,就不能深入修证了,故微妙念佛重点在取其神韵。就像你思念最亲近的人,你意识中是他的神韵,你不会去慢慢想他有几个眼皮,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就是一念,那一念就是他的神韵。我们念佛也如是,就是取其神韵。佛菩萨的神韵是什么?慈悲、庄严、智慧。我们将微妙念佛凝聚成一念——神韵,直接替换“我”的身口意。此身心就是念佛,此身心就是佛念。因我与佛菩萨本体一如,只是相用不同,佛菩萨大慈大悲含容一切,我们由于无始劫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明我与一切本是一体,为了“我”的利益,而竞争、争斗,培养了很多对待的种子习气,形成惯性,并在此惯性形成的怪圈中诡异地轮转不已。现在直接把自我形象替换成佛菩萨形象,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与佛神韵而自神韵,如此与佛相应,如此培养我们本具的智慧种子,打开心量。

 

在意识中“我”就是佛,我面对的一切就是佛国土,一切有情皆是我净土眷属,由于长期训练,如实观修,恒一不变,转化了所知量。功夫做到一定程度,能所双亡,成就了佛的功德庄严。因本即一如嘛,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本即我佛庄严嘛。

 

金光法以佛的相好庄严替换我的形象以后,观想自我向十方上下放射金光,此光芒与佛光芒即一不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观无量寿佛经》)。佛涅槃前告诉大家:你们看到的只是这个色身,若继续深入修行,我的法身将与你同在。是故尔等当归依法,以自心为州屿——佛就在那。佛的法身与我们的法身本即一如,因此,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空都能与佛感应。只要我们心想佛,我们就俱足佛的神韵。佛的法身就是华严海会,就是公海,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果我们把自己隔绝开来,我们就犹如一滴海水,硬是想象把自己放到岸上,心灵必将枯竭。但是,真会枯竭吗?不,当我们累了,一期生命结束,公海(法性)将全然展现,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在有生之年做好准备,依然“无视”家园,等我们意识复苏,一念有我,又开始了造境(造作“我”和“我的”),又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当一滴海水意识到大海是家园,全然融入大海,会发现自己本身就是大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啊。以此智慧运作金光法,就是全然投入大海,就是回家。

 

日常百忙,时时处处是佛菩萨形相,体究悟融,既知其味道如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啊。佛的神韵就是我的神韵啊,我与诸佛无二无别啊。西方净土不在它方,就是法尔如是现出啊。如此,佛即是我,佛力即是自力啊。

 

佛入灭了,佛依然与我在一起,从未分离,佛的大悲愿力充满了公海。修行成就,不是把我灭了,而是留一片悲心常照法界,以此本具大悲愿力,本具真爱,无处不现身啊。还记得和华那个问题吗?如果老八舍藏了,那老七拿啥来执呢?嗯哼。如是。

 

很多人认为佛门修性不修命,悟到的空性不起妙用,最终还是阴灵,那是误解甚至诽谤佛法。佛讲法什么都说了,但因凡夫身见难忘,所以通常不提修命,但性命双修的原理早就巧妙地隐藏于经典中了。

 

好几次有人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因机缘问题没有作答。这里顺便简单道教性命双修之五神原理,看看佛法是不是通融的。道教五神,就是阴神阳神元神、圣神、玉神。很多后来的修道者,将五神具体有有为的形象了,如果把它们具体为任何有为的形像形象,便舍本求末了。舍了能生的根本,而追求有形,那个所谓的“神”就是幻丹(锅内若无真种子,犹如水火煮空铛),生死关头是没用的。

 

若用唯识的道理来说,第六意识是阴神,所以主要靠悔过迁善来洗涤,使第六意识得以释放而不再被分别执着所拖累。一知是阳神,属于第六意识意根部分——第七识,阳神靠激发而释放。因第七识“我”有我痴、我慢、我爱、我见作祟,必须打死我执,指认一知,第七识一知才能释放,故阳神激出。没有良好的心态,无法打磨,就会卡在这里而不再前进,虽然悟到一知,还是被种子习气(业力)所支配,只有阴阳不再妄动,才能自然消归自性(往后返),这就是阴阳和合修炼元神(第八识)的原理。但由于第八识携带了无始劫来的种子习气,需不断深入修炼训练,才能使种子业力还灭,真正释放业力,使元神(第八识)解脱,故元神练出。至于圣神是本性,故说圣神不假修证,元神修炼涤除魔性了圣神自然出来。玉神是无量光,故说玉神成就,即是色身净化,方可出有入无。元神出来,才能神修金丹,因阴神阳神是随着后天生命而来,临终必定融化,故不返回0点,所练的“丹”就是幻丹,没有真种子,不了生死(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深沉意识携带了多生历劫的智慧,也能通天地规律,但也携带了无始劫的种子习气,故修行越到后来就越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是他们的根子是圣神(本性)和玉神(无量光)。这就是道家的五神论的原理,而通常修行人很难明其宗旨,所以只是凭借分别事识去造境,追求有为的有形的东西而忘了根本。形与无形是一对阴阳,意识离开了物质身体的束缚,一念就能成形,而前提是行者的心性把握到什么境界了。所以佛门通常不谈什么神,而谈识,因身见难忘,身见不“忘”难入圣道。而识的修行,就是把握根本。具体的原理可参考清明训练唯识五重观。

 

佛门修行并非修性不修命,把握好心性,并如法修持,身心的解脱都在里面。

 

好了,说这些除了解释推了很久的话题外,也是对诽谤正法者的一个回答。看看《佛说入胎经》、《禅祕要法经》、《楞伽经》等许多经典,佛对性命原理不仅圆通透彻,而且所讲修行法门都是相当高妙简捷的。《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严经》等等都是一步到位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佛门对性命的修行,是非常高明的,避开了有为修命可能出现的弊病,而将妙法隐藏于心性的修为中。行者能明白了明了修证原理,依法修行,完全可以在一生中成就大道

 

好了,这次训练到此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继续干吧,明了佛法妙理不修行解脱就是傻子。

 

大乘佛法佛法僧佛法无边小乘佛法

舍离虫身,觉性,妙用,幻化,意生身,菩萨,中阴身,第六识,妄想舍离虫身,觉性,妙用,幻化,意生身,菩萨,中阴身,第六识,妄想舍离虫身,觉性,妙用,幻化,意生身,菩萨,中阴身,第六识,妄想舍离虫身,觉性,妙用,幻化,意生身,菩萨,中阴身,第六识,妄想舍离虫身,觉性,妙用,幻化,意生身,菩萨,中阴身,第六识,妄想舍离虫身,觉性,妙用,幻化,意生身,菩萨,中阴身,第六识,妄想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绝密】舍离虫身 用觉性妙用幻化意生身发布于2023-06-28 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