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仁波切#前行

 

 

修持菩提心就是实践“六度”的具体行持,“六度”包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定与智慧。为什么是六个呢?因为如同弥勒菩萨所指出的,我们需要这六者去对治所谓的“偏爱”或“嗜好”的六种特定习气。而且,无论你修持哪一度,即使只是在初学者的层次上,如果你的发心希望解脱一切众生,那么它就可以被归类为修持真正的“行菩提心”。

 

布施

 

我们有自认穷困的“偏爱”,而且希望被填满;对很多人而言,不忙碌几乎是无法忍受的。我们可以用布施的修持,来对治自己所有贫困心态的习气。

 

陀曾告诉我们,即使只不过布施一棵青菜,如果能把那棵青菜想像成自己的四肢或一大块血肉,那将会帮助我们习惯于更广大的布施。如同先前一再强调的,我们应试以渴望证悟成佛为发心,来向往真诚的慷慨布施。不过,我们想要被看成是好人或社团中坚分子的野心, 或想要来生更为富欲的希望,经常将它染污了。因此,菩萨对微小而暂时的成就,必须习惯于抗拒其诱惑。

 

如同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对于菩萨而言,一个乞丐可以是圆满布施的“因”。所以,当你遇到乞丐时,要这么想:“这个 人正在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种下未来取之不竭的财富种子,他甚至可能是佛或菩萨的化现。供养这个乞丐,无论多么微不足,我也许开 始结个缘,经由此,有一天我能带给他证悟的无尽财富。”而金刚乘的教导则说,这个乞丐或任何讨厌,可能就是你上师的化现。

 

持戒 

 

我们还“偏爱”麻烦;为了挑战这种习气,做为大乘法道的追随者,菩萨应持守三种戒律:(一)摄律仪戒——避免诸如杀生、谎言或诽谤等恶行的戒律。(二)摄善法戒——帮助聚积良善功德的戒律,例如皈依、生起菩提心或修持六度;(三)饶益有情戒——利益他人的戒律。

 

顺便一提的是,做为菩萨的你,如果必须说谎或中断心灵修持才能持守饶益有情戒的话,那也只好这么做了。你必须永远从事利益众生所 必要的一切,即使是必须违背前两个戒律。

 

安忍 

 

我们另一个沈溺于其中的“偏爱”,就是于被鼓动以及情绪极端化。我们需要以安忍来去除这个习气。

 

菩萨修持安忍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自愿承受他人的痛苦与苦恼;或者,无论生命发生什么状况,你在修持上永不妥协,总是以佛法为优先;或者对于那些想要伤害或诽谤你的人,培养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相对”与“究竟”的两个角度,来检视永不妥协的佛法修持。如果有人伤害你,做为菩萨的你应该培养这种态度:轮回是苦,如同火是热的,痛苦无法避免;因此对施加痛苦给你的人,你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同时,由于轮回众生本具善性,他们施加的伤害是暂时的,因此你更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反而,恰如寂天所说,你应该扪心自问,为何在过去会造下导致他人伤害你的业因。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一切既依业,凭何瞋于彼?

(为什么从前要造下瞋害众生的罪业,以至于今生遭受报应而被人伤害呢?既然一切都根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我凭什么瞋恨害我的人呢?)

 

究竟的安忍,则是理解自己、伤害的行为以及伤害自己的人,这三者全都是幻相。这是我们应该培养安忍的方式。

 

精进

 

不论我们如何坚称自己想要努力,想要真正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事实是我们“偏爱”怠惰、散乱且完全温不经心。对治这种状态的方法, 就是精进。

 

“精进”是对菩萨道与菩萨行培养出喜悦。然而,我们生生世世只体验过追逐轮回的快乐,要对菩萨行生起喜悦是困难的;要端坐不动、禅修一小时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精进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增长喜悦,例如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或与具启发性的人聚在一起。

 

同样的,当不利的境遇与悲伤来袭,我们必须学会利用它们做为提醒,切勿过份专注于试图解决难题,通常它们都无法解决。反而,你应该转而思惟轮回的艰难与过患,来帮助自己克服怠惰。

 

禅定

 

接下来的“偏爱”特别适合于现代人,对他们而言,个人“权利”、个人空间与独立自主的需求特别重要。我们常常大声宣告:“独立自主” 是我们幸福的关键,但在实际上,我们偏爱被奴役。我们性喜被其他人、事所统御,被锁链束缚、被抓着头发拖走,或被气氛、状况与处境所拉扯。为了战胜这项偏好,我们运用禅定的修持。由于这个修持什么都不用做,因此理所当然的,它绝对不会屈服于各种状况,而能远离奴役。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无法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多世以来形成习于偏爱散乱的结果。这个老习惯,让我们难以超越自己 矛盾情绪所散发出来的炫目强光——因为情绪的强光经常掩盖我们。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培养安住于不散乱的这种能力。

 

智慧

 

我们“偏爱”邪见(wrong view)。邪见是一个无限复杂双令人着迷的主题,不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一种极端的见解。

 

当事情未能依照自己所认为的方式发生时,我们会感到震惊,这就表示我们持有邪见。这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表层的因缘,而非更微细的 层次,才会如此。从表面上看,认为没有任何事物能无因而生,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因缘之产物的科学观点,似乎是一种“正见”。不过, 现在也有人几乎是以不相信“因”、“缘”、“果”的法则而自傲,因此也不相信转世在逻辑上,这表示他们也不相信善与恶、善业恶业的概念。所以,连我们这些自认为是佛陀法教(特别是有关“业”的 教导)的追随者,由于习性之故,在内心深处也都相信处境与事情都有可能随机出现,这并不令人意外。

 

“智慧”是菩萨最重要的特质,因为如同法称(梵 Dharmakirti)所说, 无论培养深刻、宝贵的慈悲心有多么重要,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无明因此,只是培养慈悲心无法根除轮回。

 

学生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在佛教中,『罪』(sin)是什么?”从藏语翻译过来的“罪”通常是指“非善”(non‐virtue),它是从这六种偏爱中衍生出来的任何东西,它可能与某种偏爱,或几种偏爱的组合, 或是所有的偏爱都同时有关。

 

传统上,未修持六度的众生被形容为如同迷失在密林或沙漠中的盲人。形容他是“盲人”,在因为他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 没有朋友或导师引导他。他缺乏布施资粮的滋养,也无持戒盔甲的保 护,他的安忍财富也然耗尽,推动他向前的精进也不够稳定,他因不 具禅定而无处栖身。最糟的是,他没有可做为扶持的智慧拐杖。

 

不过,永远不要以为“六度”超出你的能力所及;因为,如同寂天所说,没有什么是你不能习惯的东西。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六度对治六种特定习气发布于2023-06-29 2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