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历史上的高僧大德


    东晋初期(公元338年),开山鼻祖西域高僧图澄大师始建红螺寺到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再到民国末年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这1600多年的时间里,从红螺寺走出了不计其数的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他们为中国乃至东南亚的佛教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僧佛图澄大师(公元232年—公元348年)东度震旦弘传佛法,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时期。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大师受到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礼待,遂在后赵国境内开坛讲法,广建寺塔。按照佛教戒律和当时国家制度,佛图澄大师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传戒授徒第一人,后赵石虎建武末年(东晋永和四年,即公元348年),卒于邺宫寺。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一位了晓术、彻悟机,精通佛法的得高僧。据史料记载,大师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中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中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记载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近乎过万。教学盛况可见其弘传佛法之广。从现存的史料中,佛图澄大师留下的佛学思想并不多,但从其众多著名弟子来推测大师的佛学造诣,深不可测。佛图澄大师的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

    辽代时期的妙行法师驻锡红螺寺,法师本人精通律学,后又专心念佛圆寂前留给世人一个偈子:“令左右惟念净土,勿生瞻恋,师亦随念气□”。

        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将当时皇室最权威的大圣安寺住持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住持,以示皇恩浩荡。佛觉禅师随后在红螺寺讲学多年,法席盛大。佛觉禅师是金代时期云门宗高僧,法号某琼,号佛觉,长芦宗赜的弟子,金世宗(1161年-1189年在位)时期来到红螺寺。银山塔林现存佛觉大师舍利塔,位于塔林中心,根据塔额题字,大师的封号为“祐国佛觉大禅师”,可见佛觉大师当时在佛教界的地位显赫。红螺寺在金元时期也是云门宗的弘法地,其法门特点是禅净双修

    元十八年(1281年),十七名高僧云集大都,与道教对论,结果道教典籍被焚毁,当时与会高僧中有一位善郎法师,即是红螺寺的讲主。

    在元代思汗时期,为保护红螺寺,随以法典《大扎撒》为依据,发布镌刻“榜示碑”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榜示碑”概述了红螺寺本系皇家寺院,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对寺院搔扰,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任何人不得侵占、砍伐。

    现存较早的红螺寺史料《红螺山大明寺碑》记载了云山禅师与红螺寺的关系。元代的云山禅师是住持皇室祠庙大圣安寺的高僧,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请教,云山禅师当时还领有荣大夫大司空的官衔,是皇上的政治顾问,常解答皇帝对有关时政的咨询。元仁宗至惠宗时期,至正十二年(1352年),云山禅师年事已高,来到红螺寺隐居。由于云山禅师深得元仁宗、英宗、惠宗帝的尊重,累朝都会赐于云山禅师金银珍宝,以资报答其弘传佛法,为国为民祈福之功,禅师不仅拿出这些全部供养,加之禅师的威望颇高,又向社会募集一部分资金,使得红螺寺在这一期间得到两次重修,之后由福果法师担任住持。

    乾隆年间,有位号“慕莲学人”的法师,人称“亮座主”,是红螺寺的讲经法师,他根据明藕益智旭大师(1599-1655)的《弥陀经要解》讲述净土念佛法门,后来红螺寺僧人达默、达林二人把他的讲义编订成《阿弥陀经要解便蒙抄》一书,此书后来多次多版,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后人所不能忘却是彻悟禅师对我国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巨大贡献。彻悟禅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即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名播扬四方,宗风大振。后因多诸病缘,念佛祛疾。继思念佛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羡归心。我何人斯,敢不归命。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于是中止参禅,纯提净土,数十年所有积稿,付之一炬。由大师诚心所感,参禅人亦多皆念佛。禅师对禅净二宗明晓精奥,开导说法,辩才无碍。律己甚严,每日限定一尺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大师与大众一道精进修持,莲风大扇,远近仰化,道俗归心。当时佛门中,彻悟禅师为第一人.

    嘉庆五年,禅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打算于此终老。四众弟子依恋追随者甚众,禅师为法为人,始终没有厌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众,与大众同甘同苦,担柴运水,泥壁补屋,遂成一念佛道场

    自彻悟禅师住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大阐净土法门。禅师苦心经营勤俭持寺,募置大量土地为永久之计,创造并实行了“福田制”这一善举。当时红螺寺共拥有约360顷的田地,把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给农民耕种,红螺寺用收取的廉价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余的均用于为百姓做善事。在实行“福田制”之外,还在寺内设“舍粥场”赈济孤贫;每年腊月二十五为附近穷苦百姓送包饺子的白面;开设药房炮制观音普济丹,舍药救人。“舍粥、关面、施药”三件善事也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下来。红螺寺“福田制”和“三善事”等善举的实施,维护了一方平安,造福了一方百姓。

  禅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回到红螺山,命弟子预办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禅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禅师指令设涅槃。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养七日,大师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门徒弟子请灵骨葬于红螺寺普同塔内。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有《梦东禅师遗集》又名《彻悟大师遗集》流通于世。 彻悟禅师被后人尊称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由于禅师在红螺寺大阐净土法门以及对佛教的巨大贡献,彻悟禅师又被后人尊称为“红螺资福彻悟大师”。

    正是由于当时的佛学泰斗,一代高僧彻悟禅师来红螺寺创建净土念佛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使红螺寺成为当时净土宗的名山正庭,四方学者云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最盛时每天的云水僧达300余众,香火日盛,声震南北,世人称“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由此,彻悟禅师被中国汉地佛教公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继彻悟大师之后,红螺寺的住持陆续有临济宗法脉的高德大僧担任,其中有松泉法师、天朗法师、盛茂法师、昆泉法师等。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时年二十六的印光大师(1861-1940年)久慕红螺山彻悟禅师净土道场之盛,遂不远千里入红螺山资福寺求习净土。他深入研究经藏,追寻彻悟禅师遗著、遗训,妙契佛心,道业精进,人称“继庐行者”。印光大师曾经在红螺寺担任云水堂香灯、寮元、藏主等职。光绪十九年(1893年),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之请,师护送藏经南下,其后便常驻法雨寺。印光法师于普陀山法雨寺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众敬重。应大众之请,开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嗣后谢绝众缘。至此,红螺寺因印光大师更驰名海内外。

   印光大师是汉传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终身服膺彻悟禅师语录。在后来重订莲宗祖师时,增列彻悟大师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留有历史记录的高僧大德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古刹,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上与红螺寺结缘的高僧大德应该很多很多。


北京红螺寺在我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让您大吃一惊的红螺寺那些事儿》系列之一

《让您大吃一惊的红螺寺那些事儿》系列之二

《让您大吃一惊的红螺寺那些事儿》系列之三




天台,天台山论道,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让您大吃一惊的红螺寺那些事儿》系列之四发布于2021-06-27 12:03: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