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的格局历史规模

    位于北京市东北方红螺山上的红螺寺是驰名中外的教名山古刹,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它的开山缘起,可以追溯到中国佛教初兴的东晋时代,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和佛教丛林。从东晋后赵帝王清朝的多位皇帝,每个朝代的皇室都与红螺寺有着密切的关系,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虽历经千年而始终兴盛不衰。


红螺寺现今的格局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东南方向怀柔区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始建于东晋初期(一说咸康四年,即公元338年)。西域高僧佛图澄大师来到渔阳城(今怀柔地区),在红螺山建此寺院,原名“大明寺”明朝正统年间赐名“护国资福寺”,后因红螺仙女的传说世人俗称“红螺寺”。


     红螺寺在历史上曾数次扩建重修,红螺寺大雄宝殿旁供奉舍利的数据牌显示:“1950年,红螺寺改为学校,僧人遣散,上世纪70年代,设为地震观测点,红螺寺遭到彻底破坏。” 除了1993年修复红螺寺时找到的13颗舍利,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螺寺建筑均为在古寺遗址上重建,古寺留下的只有植物。红螺寺目前依然保留着清代以前的格局。其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


     红螺寺所在的红螺山有东西两座主峰,海拔分别为812米和813米。红螺寺就在。红螺山为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兼有山区、丘陵、平原多种地形,山上怪石嶙峋,草木葱茏,野趣盎然适宜多种动植物生息繁衍,植物品类达60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0%。

     红螺寺北依的红螺山,南麓较平缓,有修砌的登山步可到达红螺山顶,极游人攀登。山上的植被分柏树林区、松树林区、红叶林区,站在红螺山之巅,举目四望,南方是苍茫无际的平原,田园、村落、城镇镇尽收眼底;西北是绵延无际的军都山脉,在群山环绕、峰回路转之间,万里长城像巨一样蜿蜒于群山之巅;向东眺望:雁栖湖、青龙峡的秀美景色尽收眼底。现今的红螺寺景区分红螺山、红螺寺、观音寺、呈秀园、松林浴园、五百罗汉园六大景区,


     红螺寺占地百亩,分中院、东跨院、西跨院、东下坎、西塔院、等五处院落,房244间。院外有大片的古树林及广阔的山场。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


     红螺寺的山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曰:

“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

牌楼两方悬已故学者书法家卫俊秀先生书写的楹联,曰:

“三重绝景,二妙红螺,几处山林留胜迹;

两代祖师,一方净土,千年寺宇映新辉。”

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往前正式步入寺院。


 

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红螺寺历史上的规模

     由于近代历史原因,红螺寺自1950年脱离佛教界至今,其宗教功能近乎丧失殆尽,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以一个旅游观光为目的的风景名胜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不知道历史上的红螺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规模的寺院。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可以告诉你这一真实情况,也许会让您会大吃一惊,千百年来自建寺之初,红螺寺都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

其一,名副其实的寺院群

     红螺寺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的红螺寺是我国北方一座大型的十方常住寺院,在怀柔县境内和北京其它区县内有数处下院,并在红螺寺西侧的甘涧峪沟内建有寺庙群,号称“二十四庙七十二庵”,这些都是红螺寺所管辖的下院。以红螺寺为中心,其寺院群曾拥有300多倾耕地,号称“一天吃一顷地”。所以历史上,红螺寺其实是以红螺寺为中心由众多下院组成的寺院群。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众多云游八方的出家僧人来此参学修行求法问道,络绎不绝,众多高僧大德登坛讲法,可想而知,怀柔一带的佛教是多么的兴旺和发达。


其二,有确切记录的几次历史大规模重建

     自东晋初期公元338年,红螺寺开山鼻祖西域高僧佛图澄大师建寺以来(东晋初期,该寺名为“大明寺”),红螺寺已经走过1600多年的历史,数次毁灭,也数次重建,其中就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几次大规模重建。

     唐朝初期,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为了能够使大唐北方疆土的安定,由皇室拨款,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希望红螺寺能为皇室社稷降祥赐福,以求国泰民安,民族和谐,天下统一,这也是红螺寺历史上一次由国家意志主导下的大规模扩建和重修。

     金朝中期,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即位,完颜雍采取革除弊政,开始了金朝的中兴。为了巩固皇权,稳定百姓,完颜雍将当时皇室最权威的大圣安寺住持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住持,以示皇恩浩荡,并且经由皇室出资再次重修红螺寺。

     在元代思汗时期,为保护红螺寺,随以法典《大扎撒》为依据,发布镌刻“榜示碑”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榜示碑”概述了红螺寺本系皇家寺院,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对寺院搔扰,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任何人不得侵占、砍伐。
     元代元仁宗至惠宗时期,至正十二年(1352年),云山禅师来到红螺寺隐居。由于云山禅师深得元仁宗、英宗、惠宗帝的尊重,累朝都会赐于云山禅师金银珍宝,以资报答其弘传佛法,为国为民祈福之功,禅师不仅拿出这些全部供养,加之禅师的威望颇高,又向社会募集一部分资金,使得红螺寺在这一期间得到两次重修。

     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明英宗朱祁镇来寺降,在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并且决定,由国家出资重修红螺寺。

     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在此期间,彻悟禅师住持红螺寺,禅师苦心经营勤俭持寺,募置大量土地为永久之计,创造并实行了福田制”这一善举。使得当时红螺寺共拥有约360顷的田地,禅师把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给农民耕种,红螺寺用收取的廉价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余的均用于为百姓做善事。

     由此可知,自公元338年建寺以来至民国时期,这1600多年的时间里,红螺寺都是在历代高僧大德的住持下和国家协助下,一次次实现了由毁灭到重建的历史复原。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重建是在1990年。遗憾的是,寺院建筑虽然恢复了,但至今不能发挥其本有的宗教功能,缺失了将近1600年的历史定位,不能不说是当今佛教界一大憾事。

     最后引用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清嘉庆红螺寺住持,红螺资福彻悟大师临终遗言作为本文结束语---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北京红螺寺在我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让您大吃一惊的红螺寺那些事儿》系列之一

《让您大吃一惊的红螺寺那些事儿》系列之二



天台,天台山论道,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让您大吃一惊的红螺寺那些事儿》系列之三发布于2021-06-27 12:03: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