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卷第一(7/10)


天台智者大师 说         门人 灌顶


相好發心者。

若見如來,父母生身,身相昺著,明了得處,輝麗灼爍,毘首羯磨所不能作。勝轉輪王,相好纏絡,世間希有,「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我度眾生,無數無央,是為見應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云云)。

若見如來,知如來無如來。若見相好,知相好非相好。如來及相,皆如虛空,空中無佛,況復相好?見如來非如來即見如來,見相非相即見諸相,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我度眾生,無數無央,是為見勝應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

若見如來身相,一切靡所不現,如明淨鏡,睹眾色像。一一相好,凡聖不得其邊,梵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論》云「無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是為見報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

若見如來,知如來智,「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一一相好即是實相,實相法界,具足無減,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是為見法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云云)。

云何見佛種種變發菩提心?

若見如來依根本禪,一心作一,不得眾多。若放一光,從阿鼻獄,上至有頂,火光晃耀,天地洞明,「日月戢重輝,天光隱不現」,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

若見如來依如來無生理,不以二相應諸眾生,能令眾生各各見佛,獨在其前,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

若見如來依如來藏三昧正受,十方塵剎起四威儀,而於法性未曾動搖,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

若見如來與諸神變,無二無異,如來作神變,神變作如來。無記化化,化復作化,不可窮盡,皆不可思議,皆是實相而作佛事,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

云何聞種種法發菩提心?或從佛及善知識,或從經卷。

聞生滅一句即解世出世法,新新生滅,念念遷移,戒慧解脫,寂靜乃真,願我得佛,能說淨(云云)。

或聞生滅即解四諦皆不生不滅,空中無刺,云何可拔?誰苦誰集?誰修誰證?畢竟清淨,能所寂然,願我得佛,能說淨道(云云)。

或聞生滅即解生滅對不生滅為二,非生滅非不生滅為中,中道清淨,獨拔而出生死涅槃之表,願我得佛,能為眾生說最上道。獨拔而出,如華出水,如月處空(云云)。

或聞生滅即解生滅、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雙照生滅不生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界秘密,常樂具足,願我得佛,能為眾生說秘密藏。如福德人執石成寶,執毒成藥(云云)。

若聞無生,謂二乘無三界生,菩薩未無生。若聞無生,謂三乘皆無三界生。若聞無生,二乘非分,但在菩薩,菩薩先無分段生,次無變生。若聞無生,一無生一切無生。

若聞無量一句,例如此。若聞無量,謂二乘方便道四諦、十六諦等以為無量。若聞無量,謂二乘自用伏惑,不能化他,菩薩用此無量自去惑,亦化他。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斷界內塵沙,亦伏界外塵沙;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斷界內外塵沙,亦伏無明。若聞無量,謂但在菩薩,菩薩用伏斷無明。

若聞無作一句,例亦如此。若聞無作,謂非佛、天人、修羅所作,二乘證此無作,《思益》云:「我等學於無作,已作證得,而菩薩不能證得(云云)。」若聞無作,謂三乘皆能證得。若聞無作,謂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菩薩破權無作,證實無作。若聞無作,謂即權無作,證實無作。

若得此意,隨聞一句,通達諸句,乃至一切句、一切法而無障礙(云云)。

夫一說眾解,是義難明,更約《論》偈重說之。

若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者,既言因緣所生,那得即空?須析因緣盡,方乃會空,呼方空為即空。「亦名為假名」者,有為虛弱,勢不獨立,假眾緣成,賴緣故假,非施權之假。「亦名中道義」者,離「斷」、「常」名中道,非佛性中道。

若作如此解者,雖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況復即假、即中?此生滅四諦義也。

若因緣所生法不須破滅,體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設作假中,皆順入空。何者?諸法皆即空,無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斷常二邊故。

此三番語雖異,俱順入空,退非二乘析法,進非別非圓,乃是三獸渡河,共空之意耳。

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三種邐迤,各各有異。三語皆空者,無主故空,虛設故空,無邊故空;三種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語皆中者,中真、中機、中實故俱中。此得別失圓(云云)。

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但以空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餘亦如是。

當知聞於一法,起種種解,立種種願,即是種種發菩提心,此亦可解。

其淨土、徒眾、修行、法滅、受苦、起過等發菩提心,例前可解,不復委記。

上來所說既多,今以三種止觀結之。

然法性尚非一法,云何以三四推之?

今言一、二、三、四,說法性是所迷,苦集是能迷,能迷有輕重,所迷有即離。約界內外分別即有四種苦集,約根性取理即有一、二、三、四不同(云云)。若界內鈍人,迷真重,苦集亦重,利人迷真輕,苦集亦輕。界外利鈍輕重,亦如是。

法性是所解,道滅是能解,所解有即離,能解有巧拙。界內鈍人,所解離能解則拙,利人所解即能解亦巧。界外利鈍,即離巧拙,亦如是。

所以者何?事理既殊,昏惑亦甚。譬如父子,兩謂路人,瞋打俱重,瞋以譬集,打以譬苦。若謂煩惱即法性,事理相即,苦集則輕。實非骨肉,兩謂父子,瞋打則薄。麤細、枝本、通別、遍不遍、難易等,亦如是。

或云:界內苦集底滯為重,界外升出為輕。或界內皮惑故為淺,界外肉惑故為深。

或言:界內隨他意故為拙,界外隨自意故為巧;或言:界內稱機故為巧,界外不稱機故為拙。或言:界內有能所故為麤,界外無能所故為細;或言:界內小道極在化城故為細,界外大道極在寶所故為麤。或言:界內客塵故為枝,界外同體故為本;或言:界內在初故為本,界外在後故為枝。或言:界內小大共故為通,界外獨在大故為別;或言:界內偏故為小,淺故為別,界外圓故為大,無隔故為通。或言:界內短故為不遍,界外周法界故為遍;或言:界內在一切賢聖共故為遍,界外獨在大緣故為不遍。或言:界內用二乘方便故為難斷,界外但依無礙慧故為易斷。



欢迎翻印,请勿增删

《摩诃止观》卷第一(1/10)(2011新式标点分段)

《摩诃止观》卷第一(2/10)(2011新式标点分段)

《摩诃止观》卷第一(3/10)(2011新式标点分段)

《摩诃止观》卷第一(4/10)(2011新式标点分段)

《摩诃止观》卷第一(5/10)(2011新式标点分段)

《摩诃止观》卷第一(6/10)(2011新式标点分段)

天台,天台山论道,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摩诃止观》卷第一(710)(2011新式标点分段)发布于2021-06-27 12:06: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