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向为教界尊为性具圆宗,因为它的博大精微圆顿教观,都以性具善恶的秘妙之理,贯穿融摄,它是以性具,而得圆融无碍。以性具而得教观双美,被后世尊为性具圆宗是实至名归的。


      昔智者大师修学《法华经》而亲见灵山一会,获初旋陀罗尼,大悟诸法实相,明了权实秘要。宗《法华》而判教,“述己心中所行法门”。禀实相正印、弘阐一佛乘。一乘之教法正属圆教,所以唯有圆教才是《法华》正旨,我佛心宗。


      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一乘妙法是离一切相的,本非语言文字所能述说,但为化度众生故,以四悉因缘而以无言说中巧说假名。否则博地凡夫何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古德喻云犹哑子遇贼叫喊不出,所以“文字性离,非离文字”而谈妙法。实相法门大无大相,小无小相,深无深相,浅无浅相,纵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豈能尽?然而天台圆宗常以圆、具、即三义阐扬实相妙理,故尔今用 “圆、具、即”三义而略论台宗妙理。




一、性具妙旨


      首先是要明了“具”字的义旨。具是指性具,其他的大乘各宗都讲一切唯心,不说一切唯色,一切唯名,一切唯等等。只以他宗明具是指心具,而不言色具。心具的心是指清净灵照的真如心,并非根尘相对的阴识心。有的宗派也谈性,但只谈“性起”而不讲“性具”。因为他们认为一切法都是性本具足的,无明妄动,性具之法就随缘显现,称之为性起。 “性起”又谓“心性缘起”。然彼不知“性具”方得“性起。”若无“性具”。性焉,自生?他生?共生?离生?故若不谈“性具”唯谈“性起”——乃是隔历不融之别教。


       性起中只知具善法。故须断尽九界之恶,是以又被称之为“性起唯净”。天台所言的“性具”,具一切法原自性具:清净如来藏性。性具“善恶”故,一切法当然有佛界的善法,与九界的恶法虽然善恶有异但同为性之本具。湛然大师於《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二说︰“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


       性又常称之为本性或者佛性,在台宗常用三因佛性来论述,性修不二的圆理。正因佛性是属于性体,大师在《法华玄义》中称实相之体,也就是一切法之性体。了因佛性与缘因佛性称之为二修,就是正因性体所具之妙用。了因佛性常指从性体本觉而起的始觉正智,它的功用是称性照了一切法都是相妄性具,皆以正因佛性为体。而缘因佛性则是由般若正智的引导而行五度功德资助了因佛性,使恢复本有的性德。这性具性德缘了于修德即名三因是举一必三,三一相即的。如果以诸法实相而例之,诸法即是缘了二因,实相即是正因佛性,诸法即缘了二修。是以诸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诸法实相就是性具三因。


         智者大师说这三因佛性是一切众生之所本具,又可称之为本性,性具善,也具恶,这一秘妙之理是大师在《观音玄义》中正式提出的,为发明性具善恶之义,而设问答,“问云:缘了具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知礼大师一见欣然,赞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


       虎溪怀则大师作《天台传佛心印记》,即拈出此章而为心印之体,幽溪传灯大师作注时则曰“此一具字,乃吾大师掀翻如来藏海,涌出摩尼宝珠,得之者不惟喜雨穰穰,亦以见体圆莹澈。”得三大师如此盛赞,可见性具之妙,功在性恶。这性恶法门独为天台一宗之宗玺,乃他宗不敢妄窥之秘妙,正属《法华》实相之的旨。


       大师若言缘了亦具性德恶,换言之性德不但具善缘了,亦具恶缘了。性德具善是各宗之盛述,性德具恶缘了,则唯台宗之圆明实相。正因为如此,怀则大师说,如来实相正印唯天台大师独得其全,他师只得心印之少分,并非过誉之词。


       性具善恶,所以一切法皆本性具,若性德只具善而不具恶,会造成别教但中缘理断九之谬,所谓“毗卢遮那遍一切处”的圆义也无从建立。天台之言,则为一切法无非实相的圆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切法都是性具,性具之法同一体性,所以互具互融,香具一切法,味亦具一切法,名亦具一切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诚如灵峰旭祖所言“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并非六千而是重重无尽”。


       大师接着提出“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这一圆理,并说“性不可改,故历三世无谁能毁。”正因为善恶原自性具,性具之善恶乃大总相法门体,如何可断。就性体而言,生佛平等。以性善恶即佛性之异名,性善性恶,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一实性。一实性亦名一实谛,就是实相。不断性善恶,也就是不断性善恶之缘了,以三因一体故。性善之缘了属佛境界,性恶缘了乃属九界。性善恶既不异,其所具之缘了亦不异。故得佛界九界,互具互融互摄,於修观时则佛界无所显,九界无所破。


       台宗所以定境修观者,乃破情而不破法,法即三千世间,三千本妙。因众生处于三惑迷情,执妙成粗。诸佛了达,三千世间无非妙事。为破三惑而立三观,所谓“破情而不破法”。古德比喻说:如灭毒蛇,只是去蛇之毒汁,并非将蛇歼灭。又如良医治病,乃治病而不治人。然而此等三惑亦非实有,如荆溪大师云:“然此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三惑无性,体即法性,既然无性破个什么?又既是法性、法性不可破,故三惑亦不可破。


       应知“破情而不破法”之言,亦是圆家方便。实际上是“全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即断义,故诸佛断修恶尽,阐提断修善尽。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斯不断义,断与不断,妙在其中。”得意为言,三惑藉圆妙三观而转名三智,由三智而转名三德,三惑三观三智三德,乃转名而不转体也!人称《法华》超八醍醐,实属具眼通人。


       台宗圆教之“纯圆独妙,功高理绝”者,於此可见一斑。若明斯旨则“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同居一尘、同居一名”,之妙义亦可了无余蕴。有性具善恶之秘妙法门,故得尘尘法界,诸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所谓“法住法位,世间相常。”而智者大师所谓“一切世间资生产业,治世言语,皆於实相不相违背的义旨亦显发无余。”


       既然“一色一尘一香无非中道”,立‘观不可思议境’时,则一切法皆属不可思议境,不唯佛界属不可思议境,地狱界亦是不可思议境,不唯十八界不可思议,十二入,五阴,六入亦属不可思议。智者大师,为愍末世障重钝根,於阴入界三科中,揀去界入,复於五阴,除其前四,独取识阴为所观境。并喻之云“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令观修行人於一念识心具三千妙境,从一念中显发实相妙理。


       基於性具的妙理,凡性具之法无不具有性之全体大用,芥尔一念之识心亦具性之全体并非性之少分。故观一念识心,即观於妙真如性。识心虽妄,妄即是真,以妄无生,唯一真心故,《宗镜录》云: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外更无毫厘法可得。且于观未成时观真亦是观妄,三谛显时观妄即是观真。所以后世称之为观妄心成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正合天台性具全恶即恶之旨。於教则深符实相正旨,於行则凡有心者皆可修习,不令初心为难。


       《金刚錍》云:“诸佛悟理,众生在事,既其在事,何名真净?然谁不知全体真净,浊成本有,应知观心大似澄水,若水已清,何须更澄,若水未清,须澄浊水,故知心虽本妙,观未成时且名阴入,为成妙故,用观体之。”正因为众生之心,虽本清净,但为阴妄所遮而不能显现,犹水之未清,故应观心以澄浊水。大师的清水喻真心,浊水喻妄心,清浊虽异,湿性原同。如果令众生观真心,则初心无从措手。


       智者大师深知末世机宜,故令观根尘相对而起的一念阴识心,称之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后世多指第六识。因为第七八两识隐微难观,第六识现起时多且近而复要。观第六识则第七八两亦摄其中。以其粗细虽异,但同居一念。故观第六识名观总无明心。用圆妙三观体之则八识即四智。妄心即真心。故怀则大师喻之云:“如伐树得根,如炙病得穴,千枝百病,一时消殒。”如果不明性具宗旨,则妄心正属所破,豈能转为所显。


       正因台宗性具法门,令三千世间成妙事三千。乃即体之用。故得三千皆诸实,相相宛然,法法皆妙,称之谓实相,又名曰妙法。“观妄心成佛”乃一代时教之奇倡极谈,若非智者亲承於灵山,证道於台岳,几失性海之摩尼,实相之正印,誉为东土迦文,豈不宜乎!




二,谛观圆融论三千


       “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此乃《四教仪》《玄义》中大师给圆教之宗义。对这四句的解释为:“圆具事理为圆,一念具足为足”,“教体本周为满,体非渐成为顿。”可见圆教的核心就是三谛,主要阐明三谛与事理两重三千的圆融相即。


      荆溪大师在《始终心要》里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三谛既是天然之性德,可见三谛相即皆为绝待。台宗以性具为主旨,性具之法一一皆是但有假名,无有实体,幻妄称相其体即是妙真如性。


      真谛者乃称性而起之般若观智,正智照了一切法悉以真如为体,泯除一切差别假名,故曰泯一切法。性具之法乃依它如幻,故能相即相融,各得性之全体大用各各不失自体,故名俗谛者立一切法。法外无性,性外无法,无是非是,一切法既是妙真如性,故曰中谛者统一切法。三谛於一切法上虽有统,泯、立之德用差别,实际上是一体同时,不落先后的。


       如《楞严经》云: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四大,非六度,非六根,六尘,六识,非三名,非四德, ?一切俱非。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四大、即六度,即六根,六尘,六识,三名,四德, 一切俱即。如来藏妙明心元,一切俱非,一切俱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当知一切俱非者泯一切相,亦即离一切相,真谛也。一切俱即者,立一切法,亦即即一切法,俗谛也。一切俱非俱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者统一切法,亦即双遮双照一切法,中谛也。智者大师所说之三谛与我佛如来之《楞严经》具合义旨,若不如此怎能显出大师之五眼圆明。


       依三谛而起三观时,则即空故破染碍情执,一相不立,显此三千同一性故。即假故互具互摄诸相宛然,显此三千诸法不失自体。即中故,显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双遮二边,无有二相,双照二谛,空假宛然,三皆当处绝待。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三观乃称性之妙修。故以空观为主时,毕竟清净,非断灭空。以假观为主时,三千宛然不可思议,非赖缘假。以中观为主时具一切法,不同离二边之但中。说虽次第,行在一时,虎溪大师曰:“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照亡何曾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


      假观为性具乃性具三千,为所观妙境,空观为性量乃称性而起之观智,中观为性体乃境智一如,能所双忘而契入之中道实相。定境起观契入中道乃一体同时,故曰“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圆融谛观,乃台圆性具之妙旨,我佛灵山之正印。以三谛融一切法,一切无非三谛,以三观体一切法,一切法无非三观。


      一切法者,台宗广说则三千世间法,略说只言心法佛法,众生法而已!《华严经》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由心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湛然大师解释为:“心具一切世出世间法,心造一切世出世间法,佛与众生亦各具各造一切世出世间法。心佛众生既是能具能造,同时又是所具所造。故曰:“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略说只是三法,广说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如《摩诃止观》说:“夫一心界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这是大师用《华严》十法界,与《法华》十如是与《大智度论》的三种世间组立而成。直指十法界之因果事理依正二报,圆具吾人一念介尔心中。


       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十如是若以三转读文则三谛宛然,如: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若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点空性相,名字设施邐迤不同,即假义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於中道之是,即中义也。若明空时则一空一切空,中假皆空。明假谛时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明中谛时,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


       若以十法界而显圆三谛理,乃以离合读法而显之。大义有三,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佛性,以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复无法,能所合称,故称十法界,此显真谛理也。二,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佛性,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字,显俗谛理也。三.十法界合呼,即正因佛性,以此十皆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显中谛理也。


       此之三谛亦是相即相融,三一 一三不纵不横。因十法界中每界又各具,众生,国土与五阴实法,等三种世间。十法界,十如是,皆为圆融三谛俱是实相,三种世间当然也是实相。怀则大师曰:“非仅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正因为三谛三千一体实相,故观性具三千时,只观三千法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显时即是实相理显。观法之旨趣,乃在圆融三谛之不纵不横,不一不异的绝妙上,予以把握观法的要点。


       智者大师判:“《法华》以一乘因果为宗,亦即是因果俱为实相之义。故得性修不二,因果一如。若以绝待妙而言,则三谛同时为境。为观。为用。”怀则大师说:“只一三法各对二明,论乎三境三观三用,不即不离,不纵不横,即遮即照,二义同时言妙深绝,如三点伊,一不相混,三不相离,名大涅槃。”正因三皆绝待,所以能於一切法上悉皆不即不离,不纵不横,即遮即照,二义同时。


       依三谛而起一心三观时,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必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燃,是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说虽次第行在一时。”三谛三观皆为圆融微妙,不可思议。


       天台正是用圆融三谛来论述三千法的互具互融,俱体俱用,即修即性,即因即果的圆义,用不即不离,不纵不横,即遮即照的圆观显发实相之理。诚如《涅槃经》云:“秘密之藏,犹伊字三点,若横者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三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援佛经而引证,一不相混,三不相离,於一切法上不纵不横的实相妙理。於观性具三千,亦即一念三千时予以掌握要领。


       如《摩诃止观》云:“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论物迁,今心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不可思议境界。”若非圆融谛观,如何能显发耶?无怪乎荆溪入灭前,犹谆谆告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三谛三观不仅为台宗之心要,亦且为一代时教之纲宗,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纲宗者何?三谛是也,故有志于佛乘者不可不急求也。




三、即具双明显秘妙


       基于性具之妙理,台宗常用“即”字来表明体用一如之义。如《十不二门指要钞》云:“所以凡言即者,统於诸法,指事即理,指修即性,全用是体,方是圆家体不二义”。将天台之即字,说得极为透彻。


       因为性德善具善缘了二因,性德恶亦具恶缘了二因,分开来说则佛界为性善缘了,九界为性恶缘了。性善性恶乃佛性之异名,即是实相。佛性者天台常以三因佛性而言之,性善恶者居正因佛性,修善恶者乃属缘了二因佛性,缘了乃正因本具,正因假缘了所显,一性二修相即相融。三因佛性乃天然之性德,密不可分,正因既为实相,缘了亦是实相。佛界九界一体互融,故得九界三道即是佛界三德。九界之烦恼恶业,即是性具之菩提涅槃。


       若了性具之理则随举一法,即是法界,一切法随此是趣不过,怀则大师说:“九法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修恶既是性恶,修恶无所破,性恶无所显,是为全恶即恶即义方成。”正因为天台深得性恶法门,行於非道,通达佛道的妙义,於《摩诃止观》中立十种观境,又称三障四魔,但在圆妙止观体之,十境俱为观不可思议境。他宗明不可议的指佛界,天台则一色,一香,一尘,一名,俱属不可思议,地狱界是不可思议境,佛界亦属不可思议境。


       所以十界互融,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众生一念圆具,三千诸法既本性具,须知性具诸法,法法各得性之全体大用,举一全收,三千世间乃所具所造之法,此法即是法界,一切法趣此是趣不过,是以三千诸法乃止观所显之妙事三千,并非应破之九界修恶。所以佛界九界犹波与水,全水成波,全波即水,离九界而言佛界,离佛界而言九界,俱如离水觅波不可,离波觅水亦不可,一体异名,既不可分,亦不可合,正属性具法门,全修善恶即性善恶之当体全是之论即。


       法智大师曰:“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之即,亦非背面相翻之即,自须当体全是。”大师将一代时教之即义,例为三类:一是“二物相合”为同类相即,在《摩诃止观》中已有论述。属通教义以“体别而相依不离。”二是“背面相翻”属别教义,以体虽是一但相别而互依。三是“当体全是”,正属圆教妙谈,乃事理不二,体用一如。


       他宗之极谈正属“背面相翻”之见,誉名曰:“教外别传”者亦属此例(为圭峰异传与达摩无关)。当年山外诸师亦持这等见解,诬陷圆宗,而遭到知礼大师的严厉批判。大师曰:“他宗明一理随缘,作差别法,差别是无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随缘时则有差别,不随缘时则无差别,故知一性与无明合,方有差别,正是合义,”非体不二,以除无明无差别故。


       因为《起信论》中有真如随缘义,以真如心为一切法之本体,由无明风动故,随缘而起一切差别之相。真如虽随缘而起诸法,但不改其自性之清净圆明,就前者说真如随缘,就后者言,真如不变。这是以真如为体,无明为用,体无差别,用则参差。


       山外诸师如嘉禾子玄认为:“真如既为无明所迷,便为无明所依,无明有依,方能立一切法,故知真理亦有名为一切法本,然非全体而作诸法也。”可见他认为,真如本体是平等一相,不具一切差别相,但随缘时则能现一切的差别相,而这一切的差别相都是无明的功用。


       《起信论》曰:“法界平等一相,即是如来真净法身”又曰:“一切差别境界都因无明而得住持,若无无明则无一切差别境界。”子玄法师既认为真如“然非全体而作诸法”,行者返妄归真,就得破无明而显真如。九界既是全无明之功,则破无明时即破九界。


       如知礼大师曰:“是知但理随缘作九,全无明功,既非无作,定为能障,故破此九,方能显理。”次种种随缘义,不免陷於缘理断九的偏理,自不能一 一遍收法界,究竟等同於别教。


       天台之论随缘则,“今家明三千之体。随缘起三千之用,不随缘时三千宛尔,故差别法与体不二。”正因为性具三千,随缘时举体而为事造三千,全理成事,则全事即理。理具事造只一三千,俱体俱用。故差别法与体不二。乃当体全是之即义。


       荆溪大师曾言:“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唯此种全体随缘而作诸法之随缘,当体全是之论即,方居圆教正旨,他宗论即,乃有名无旨,台宗言即方契《净名》之圆义。


       台宗论随缘乃依而复即,别圆二教皆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但以言不言具义而区分之,诸大乘经都多说:“无明妄动,真如随缘而现一切法。”而无明又因众生不达一法界平等性相,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转名曰无明。真如乃本觉理体,既然因妄动念起而成无明。那诸佛已证无上正等正觉,是否也有坠为众生的可能性呢?


       在《楞严经》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也曾提出疑问,曰:“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以喻答曰:“又如金矿杂於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炭,不重为木。诸佛菩提涅槃亦复如是。”佛说已成菩提则亦无成妄之事。


       那佛说真妄和合而现一切法的义旨何在呢?知礼大师说:“甚深之秘藏源,非真非妄,若言不觉而有无明,以乃约修以说,对性论起。不如是则无以显进修之人,复本还源之道矣”!以是义故,凡诸大乘经论多云,从真起妄。其实一切众生,自无始来唯在迷不觉而已。”就如来藏性而言,乃非真非妄之理体。说因不觉而有无明者,乃是就众生返迷归真之随他巧说言辞而已!


       因为一切众生无始劫未尝觉悟,全体在迷,何有从真起妄之事,诸迷情生死实无有始,所以说有始起相者,盖以佛从凡夫背尘合觉次第渐断无明永尽,反显出众生背觉合尘亦有此次第。如果不从佛所断证次第反显,不能令众生,从比量深达现量觉源。这是佛说法之方便善巧,所以诸大乘经论多主此说。天台圆宗,虽向以性具而明实相,但为俯就机宜也有方便说真妄和合而现一切法。


       如知礼大师曰:“约理论,单真不立,独妄难成,真妄和合,乃能生一切法,别圆皆尔,但以具不具分,即不即揀,故曰法性无明体同是圆教,法性无明体别是别教。”台宗别圆二教皆有随缘义,皆言真妄合生一切法,但二者之间区别就在具与不具,与即不即。


       如果说体具诸法而随缘,随缘之法与体不二即是圆教。反之则属别教义。别教仰仗但中之理,其体为诸法之所依,但不具诸法,所谓体一而相别。四明说别教随缘是依而不即,别教不变,以真如一性如来藏理为当体体,无明差别为所依体。随缘时以无明差别为当体体,如来藏理为所依体。


       约不变义而言,真如无相为一切差别法作体,是以真如为当体体,而这不变之体是依无明差别法而显现,故尔无明为所依体。若随缘时,则无明依真如而生一切法。无明无体以法性为体,为一切诸法作本,故无明差别为当体体,如来藏理为所依体。平等一相属真如自体,差别诸法乃无明之功,虽谈不变随缘,但以不言性具,而体一相别。


       大师曰:“但中之理,能随染法作九界法,全是无明之功。即真如在迷能生九界,亦是法性与无明之功,造诸染法,既非体具明随,非全性起修,不名无作,故无明惑性,定为能障,故须断九界而显佛界,但理也。”可见不言性具则即义不成,他宗虽曰性起,但以性只具善,不具恶,摄法不周,即义仍属虚名。


       台家圆教谈不变随缘——依而复即。无明法性体同,全体起用,用还依体,用即体也。四明深得《法华》秘意,曰:“无明无体,以法性为体,法性无依,以无明为依。”法性无明既然是一体异名依而复即,则一切法与体不二之义自显。所以圆教不变,以理具三千为当体体。随缘以事造三千为当体体,并以一念妄心为所依体。


       圆教约不变义而言三千诸法本自性具,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同居一尘,同居一名。随缘时则性具三千举体而成事造三千,俱体俱用。未举念时,性具三千诸相宛然,芥尔念起即告圆成。实际是一念妄心即三千法,三千法即一念心,乃属依而复即之圆义,若直作妄心为所依体则差之毫里而失之千里了。然而不依妄心亦无三千法,依与不依妙在其中。圆顿教旨体绝言诠,非心非言所识,乃不可思议之性境。


       四明曰:“无明依法性,起修九用,谓全法性体,所具九界,起九界修恶之用,此用还依性恶之体。若法性依无明起修佛界净用,亦全体无明所具佛界修善之用,此用还依性善之体。”法性与无明。犹如性善与性恶,乃一体异名,既不可分,复不可合,所言法性与无明合者乃方便权说,非《法华》开显之旨。

无明具佛界之净用,法性具九界之修恶,法性无明何染何净!天台圆宗之纯圆独妙,功高理绝,於此可见一斑。随缘事即不变体,不变体即随缘事,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法住法位,世间相常。既明法性无明体同之义,性具善恶之旨自明。性具之旨若明,则《止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三道即三德”之纲格自了。


       则知三千世间,尘尘法界。资生产业,一切治世言语,俱与实相不相违背。诸经虽言,清净真如,不动不迁,体自如如,诸佛达之,全体是真是德,众生不了,全体是惑是缠。释迦按指:海即发光,众生举念,尘劳现前,而《法华》所阐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一 一皆皆妙,智者悟之,而立三谛三观开显斯事。曰:“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


       “诸法实相非背非向,为化他故,而言有背有向。故圆教论即,乃当体全是,即义方成。为开众生之圆解,而明理具事造,三谛圆融,不变随缘,依而复即,俱体俱用。为众生之妙行则圆谈六即,即而常六,六而常即。实则非即非六,而六而即。化他故六而常即,以显生佛一体,令众生自知正因不灭,常生正信终无退屈。即而常六,以示凡圣论分,令众生不负己灵,志齐诸佛勇猛精进。而不以凡滥圣,成增上慢。乃无位次中而寄位次也。


       灵峰大师曰:“吾乃知智者大师,真悟权实秘要。”若非真悟权实秘要,亲承灵山正印,安能不离文字而说实相。虽诸宗皆称大乘,而即义所归正属天台。

智者大师悟《法华》权实之旨,安四无碍辩,广敷法义,即文字而离文字。演五时八教开显圆宗,示三观六即指归实相,教观一体,随文入观,妙绝言诠,读大部之文初则大有望洋之慨!继而心中空空如也,不留一字注脚,此乃不期然而自然者。


       故唐翰林梁敬之谓:“抗拆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去圣逾远,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后世尊为:“东土释迦者,良有以也!”抚卷临窗而太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揣庸陋,而以圆、具、即三义(即一义也),试论圆宗之至理。虽沧海遗珠挂一漏万,然尝一滴而知全海之味,故执笔而书以博达者一哂。






天台,天台山论道,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略论天台宗之圆教妙义---修正法师发布于2021-06-27 12:1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