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说“不诚无物”,难道不诚恳连物都消失了吗?


儒释道有很多缩略语,也就是省略了中间很多东西的,比如惠能的“烦恼智慧”,并不是烦恼直接等于智慧。


这就类似于数学上的等式,等式两边并不是直接相等,而是有一系列东西串联的,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就叫证明左边等于右边。


同样的道理,证明不诚等于无物,那我们也要找到连接不诚和无物之间的一连串的文字。


这些起到串联作用的文字和数字代表什么呢?


其实就代表了宇宙万物之中的某些真实存在,在逻辑上将这些东西进行组合,实际上就是宇宙中的那些真实存在,正在发生组合(因缘和合)。


更准确的来讲应该反过来,是宇宙中发生着的那些真实的组合,反映到了意识上,反映到了逻辑上。


这就是为什么可以从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倒过来反推宇宙中存在某些东西的原因,因为本来就对应着这些东西,前提是不能算错,算错就是假,就是妄,假和妄是对应不出真实东西来的。


想要不算错,就要排除妄的干扰。


“意诚”则“正心”,正心就是本心,回到本心上,万物都是本心的显化,所以本心明亮,带动相也明亮。


其中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相,也会“明亮”,从眼睛这个相的角度去看其他的相,就会呈现出某些特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物,并且被头脑这个相命名为物,但是回到本心上,这个物的状态就消失了,也不被命名为物了。


佛家说“万法唯心,三界唯识”,万物都在本心上,三界也在本心上,但是被识这个相(又被称为后天)整顿,修改和规范过,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一旦回到本心上,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就还原了本来面目,这就是佛家的转识成智。


回归本心就是转识成智。


所以当不诚的时候,那就回不到本心上,那本心就无法表达相的妙用,就无法观照和觉察,那眼耳鼻舌身意就无法把心识别成物,这就是“不诚无物”。


这里同时也就引出了阳明的“心外无物”,万物都是本心的显化,站在本心上没有物,没有相,只有本心。


这在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心外无物就是所有的物之外没有物了,否则就会违背“所有”两个字,产生逻辑矛盾


烦恼也是一种相,是心的幻化,回到本心上,烦恼相自动消失。


将烦恼与智慧串起来,这个过程就叫做证。


这实际上是一个看清楚事实,并回到事实上来的过程,事实在当下,当下即本心,也就是回归本心,本心明亮就是觉悟,这就是证“悟”,又叫证“明”。


什么为证?左边是个言,右边是个正,有正言必有正念正心,一切归正就是正,回归本心就是正,回到性心相一如的本来真实状态就是正。


本心本性不需要证明,本来就正,本来就明。是相需要证明,相被证明的过程也就是回归本心,以本心明亮的方式带动相也明亮的过程(心相一体,此时相“消失”),就是本心观照自身。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