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讲道,什么是道?道就是道路,人的道路,万物的道路。

本性发动了本心,本心发动了相,相回归遵循本心,本心回归遵循本性,这就是人的道路,万物的道路。

在王阳明“看花”中,他将世界的真相分成三个部分:本性,本心,相。本性是万物的本体,本心是本性显化出来的真相实相,万物是本心的妙用,家称之为体相用。

相是心的显化,所以把心和相放在一块讲,那就是两个东西:心与性。这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心相是一体的,站在相的角度看问题,就是站在心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心是叙述的主体,因此王阳明的学问叫做心学,又叫致良知。

谁在知?知什么?是我在知,我是身体构成的小我,而这个小我又是本心这个大我显化出来的,所以是心在知。知什么?知万物,知万物的演化,万物又是本心的显化,所以是本心自己知自己。

对应的就是《心经》的观自在,自在观自在,自己觉自己。

在《经》中,多次出现“自证”两个字,自证智,自证智境界,自证法,自证清净法,法是心法,境界就是心境,本心本来清净,本来蕴含智慧。自证就是自悟,自度,自觉,自我回归。


“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变化自在者,愿入楞伽城”,见垢就是障蔽,就是执着于身体层面的所见所闻,离开这个我,就是离开了身体,就回归本心,心就是如来藏,也就是道藏在里面,自性也在里面,法也在里面。相生命变化,相是本性通过本心发动出来的,本性自在,所以相也自在,楞伽城既是实指真正的楞伽城,也是虚指本心,愿是自愿,不是谁逼我的,也不是我要刻意的,而是我的本能,是良知促使我这么干的,因为觉性不生不灭

不仅如此,中国文化的主体也是心,我们日常生活的主体也是心,比如,我们说伤心而不是伤头了,我们说那个人丧心病狂,而不是丧头病狂,我们说心想事成,而不是头想事成。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头脑想问题,那到底是头脑想问题,还是心想问题呢?

因为心发动意,在心的层面只有观照,只有觉,在头脑层面就表现为思考,所以既可以是头脑想问题,也可以是心想问题,但是我们一般说心想问题,这就是心思。

一切都是在讲心,一切都是在印证心,儒释道始终在讲心的觉悟,所有的宗教仪式仪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本质上都是在印心,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时刻在致良知。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