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缘起。

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偶然发现小建中汤和理中汤都可以治疗虚寒性腹痛。

看看方剂学中是怎么说的。

小建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之常用方。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理中汤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是不是很相似?都治疗虚寒腹痛,到底临证时选哪个方呢?

小建中汤和理中汤都是伤寒论中的方子。咱们先看看伤寒论中都有哪些条文涉及到了这两个方。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5条: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理中汤)亦主之。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这两个方子不仅仅用于治疗腹痛,但是今天我们仅就腹痛时的选方进行讨论。

先从方证的角度,咱们借鉴一下何庆勇教授的观点:

理中汤的方证是:腹中凉,喜温,下利不渴,腹满呕吐,胸脘痞满,或病后泛吐涎沫,舌质淡,脉沉迟或缓弱。理中丸最重要的特征是“腹中冷”,患者感到胃脘部如有冷风钻入,或自觉腹部发冷。

小建中汤的主证是:腹痛或心悸,常常于空腹或饥饿时诱发或加重。

冯世伦教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中说:小建中汤的辨证要点是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悸而不呕者。

桂枝汤证见汗出、恶风,又有腹痛,如此可用小建中汤,倒也好鉴别,问题是小建中汤证不一定都必须有桂枝汤证啊。

再从脉证的角度,看看陈建国老师对理中汤证的解读:

中焦阳气虚,即容易出现腹部恶寒、腹痛、食纳欠佳、大便溏等症状,这些症状也是理中汤的主要治证。

右手脉的关部无力,是最典型的理中汤脉证。

病为虚证,所以表现为不及脉;阳气虚的病机,不及脉主要反映在右手脉的不及;中焦与关部对应,所以病机为中焦阳气虚的理中汤脉证表现为右手关部无力。

在中焦阳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水饮停于中焦,那么右手的关部就不是最为无力的不及脉,反而表现为右手三部中最为有力的脉动(仍旧是小于正常健康脉动的不及脉)。

此外,临床中许多表现为理中汤证患者,除具有理中汤脉证的总体特点外,往往在双侧的寸部显得更为无力而“塌陷”,其中症状表现为胸痹者,往往左侧的寸部更显著,表现为遗尿、多唾者,往往右侧的寸部更显著。

小建中汤的脉证呢?

小建中汤整个脉是无力的,右手的关或尺相对来说最为有力。

从腹证的角度看,小建中汤的腹证也是比较有特点的:

腹直肌不厚,但是呈紧绷状态,重重压下去,下面是空虚的。有人形容两侧的腹直肌像两根棒子。

还有哪些呢?

费维光《中医经方临床入门》:理中汤是治疗胃寒的专方。胃病有两种,一种热的,一种寒的。寒的胃病,就是不敢喝冷饮,不敢吃冷食,甚至不敢吃水果和凉菜,这些都是寒的。他认为只要有这样的症状——冰的东西一吃下去就会腹泻、胃痛,就可以用理中汤,其他一些症状可以不管它。他说得很肯定,说病轻的3天就可以治好,病重者30天也可以治好,甚至可以根治,一般情况下6帖药就可以治愈。

如果患者临床表现非常典型,理中汤方证的辨识并不困难。然而,临床上有大量脾胃虚寒的病人,往往有真虚假实,真寒假热的表现(腹胀、便秘、口腔溃疡、痤疮等),这给医生辨证用药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有不少脾胃虚寒的病人,不仅不会出现便溏、腹泻,反而大便不畅,甚至便秘。

临床上有大量便秘病人,都属于脾胃虚寒证,使用理中汤,长期疗效甚佳。其辨证眼目是:口淡不渴,甚至一天到晚,都不想喝水,腹部按诊偏软,无抵抗,舌淡苔白,脉弱。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虚寒腹痛:小建中汤or理中汤发布于2024-03-21 17:44: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