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本条所述这个疾病的发展历程就是先是太阳病,而后变成了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以后,出现了下面的一系列的证候,可以分为两组:一组症状是发热恶寒,我们知道这是太阳病的热型,也就是说本证仍有太阳表证,所以后文说“外证未去者”。还有支节烦疼,“支”通四肢的“肢”,就是肢体关节疼痛。“烦”就是疼痛而烦,实际上所有关节疼的人都会有心烦,尤其是病痛久久不去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关节也不是很疼,有酸沉重着的感觉,有一些病人表达不出来,就是关节很难受,这些都可以成为“烦疼”。这是因为太阳邪气羁留不去,经络不畅的缘故。所以这一组证候是太阳病的证候。第二组状是微呕,心下支结。呕吐,在《伤寒论》中有时特指少阳病,这里正是这个意思。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在前面的条文中不止一次地碰到过,如第4条中的“颇欲吐”,是邪传少阳的标志。第61条干姜附子汤证中“不呕”,代表病不在少阳,等等。当然真是临诊的时候不一定这个病人就是呕,《伤寒论》在此用“呕”只是代指少阳病,就是告诉你,本证除了太阳病以外,还出现少阳病了。至于“心下支结”,这个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支”,不是四肢的肢了,前后两个“支”字内涵不一样。这个“支”是支撑或分支的意思,支撑出来了,所以它引申为“边缘”的意思,犹如主干的一个分支。结是邪气结聚,可以出现痞满、硬满、胀满、堵塞这些症状,都可以用“结”来形容。“心下”是指胃,“心下支”是指什么呀?胃的两边,是不是?“心下支”就是心下的两边,实上就是胸胁的位置。所以“心下支结”实际上就是对胸胁苦满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呕吐和胸胁苦满正是少阳病的特点。

本证本是一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六七天以后,也没有经过误治,当然可能是失治了,病人没有及时就医,结果转变成了太阳和少阳同病了。那我问大家,这叫太阳少阳合病还是叫并病?先是一经有病,最后变成两经同病,有先后顺序的,我们叫并病。本证即是太阳少阳并病,所以治疗就要太阳少阳两解,用柴胡桂枝汤。

总结一下,本证的病机,就是太阳少阳并病,属于少阳枢机不利,太阳营卫不和,太少同病。症状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是发热恶寒,支节烦疼;第二组是呕吐,心下支结。治法:既要和解少阳,又要调和营卫。方药用柴胡桂枝汤。本方就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两个方子相合,但是两个方子有三味药重复,甘草、生姜、大枣,所以实际上柴胡桂枝汤就等于小柴胡加上桂枝、芍药就行了,一共九味药物。但是我们看方中所用药量是不是就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原量呢?大家看,桂枝一两半,白芍一两半。桂枝汤里桂枝、芍药都是三两,这里就变成了一两半,少一半对吧?那看小柴胡汤里面,小柴胡汤中柴胡是半斤(八两),这个是四两,也少了一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都是少了ー半药量。所以这个方子实际上我们看,应该是柴胡桂枝各半汤。为什么都各取一半的量呢?大家看,这主要是因为它出现了两个“微”字,“发热微恶寒”、“微呕”,就是太阳、少阳双方的病情都不重,所以用量也是要轻。

煎服方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还是一般的煎服方法。后面:“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这是后人解释的话,误入了正文。这个解释得有点啰嗦,“今用人参作半剂”,他说这个是人参汤作桂枝法,不知道他是怎么看的,可能他把这个看作桂枝人参汤加柴胡、黄芩、半夏了,但实际上桂枝人参汤是理中汤加桂枝,而并不是桂枝汤加人参,这是一个极易犯的错误,我们以往考试过桂枝人参汤的药物组成,有许多同学都写成了桂枝汤加人参,以此条后注来看,从古人那里就开始有人犯这个错误了。

 

病机:太少同病——少阳枢机不利,太阳营卫不和

病症:①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

②微呕,心下支结(胸胁满)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药:柴胡桂枝汤(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量合方)

 

学习柴胡桂枝汤,一定要抓住本方证基本病机:太少同病。不管什么疾病,只要是太阳少阳同病的,都可以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有这样一个病人,女性,53岁。有一天我是晚诊,晚上9点正要下班,这个病人来诊,告诉我她得的病有点奇怪,右胁下有一个点痛,背部的中间有一个点痛,两处的痛点大约都是小孩手掌般大,相互之间牵引疼痛,时从胁下开始,时从背部开始,但不管从哪里开始,最后都是两个点共痛,有密切的关联性。这个患者拿出好几本病例来,上面记载了她治疗用药的经过和处方,看看最初日期,治疗过程已经有一年半了,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都使用过,但疼痛从来没有间断过,只是时轻时重,重的时候影响睡眠,有时半夜被痛醒。问她的饮食、二便都正常,舌象也基本正常,脉象弦细。表现如此简单的一个病症为什么治疗这么长时间不愈呢?关键是没有抓住病机,为什么两个点机互牵引而痛,这两个点是什么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这些方面入手可能就能找出病机。从经脉的循行特点来看,胁下是足少阳经所过,背部是足太阳经所过,《黄帝内经》在讲到足少阳胆经疾病的时候特别指出其突出表现是“胁痛不能转侧”,而足太阳膀胱经所病是“脊痛腰似折”,那么这两个点共痛,有可能就是少阳、太阳经同病,我们称作“太少同病”。太少同病就是该病的病机,所以治疗也要太阳少阳同治。我就使用柴胡桂枝汤这个方子,因桂枝汤祛太阳经邪气、止痛的效果较弱,所以我加上羌活、独活入太阳经以祛邪,又“久痛入络”,就是疼痛久了,邪气所在的部位就会深达血络,必须加活血通络的药物才会灵验,于是我又加了茜草、片姜黄两味。茜草专入肝胆,善于走胁肋,通肝胆血络。片姜黄为活血止痛常用,能够横行肩背,是治疗肩背痛的良药。第一次给药7剂,服完疼痛基本解除,又连服两周巩固,未有再发作。

张仲景有没有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胁背相引而痛呢?并没有,其太少同病的病机是通过柴胡桂枝汤原文总结出来的。张仲景不可能把柴胡桂枝汤的适应证都一一写到条文里,必须通过这些文字记载来找出一个基本的东西,即疾病的根本,来作为柴胡桂枝汤使用的依据,其他方证也均是如此。所以,抓住“太少同病”的病机,可以把柴胡桂枝汤用得非常广泛。

我的老师刘渡舟先生很善于使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杂病,比如刘先生常用本方治疗肩背痛,像肩周炎、颈椎病等引起的肩背痛,效果很好。刘老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因肩部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所过,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肩背相引痛,就是少阳和太阳的经气运行不利所致,仍属于太少同病。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一中年男性病人,左侧肩背疼痛酸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淡,舌苔薄白,切其脉弦。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愈。所以柴胡桂枝汤是治疗肩周炎类疾病一个非常好的方子。

因为手少阳三焦和足太阳膀胱都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所以因为这些脏腑功能失常还会导致水液代谢性的疾病如肾炎水肿、肾病等。刘老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个病人,使我很受启发。是一个什么病呢?慢性肾炎引发的肾病综合征。一中年男性患者,已发病两年,全身水肿,小便化验:尿蛋白++++,尿素氮、肌酐高出正常一倍,还有红、白血球。同时伴小便不利,肩背酸困,上半身汗出,脉弦。根据临床表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肾病综合症,肾功能减退了,清除率不够,毒素清不出去。根据脉证,刘老师辨为少阳气机不调,营卫气血不和,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半枝莲。大家看,肾病综合征尤其是水肿,咱们临床上可能用得最多的就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还有五皮饮,包括实脾饮等等这些方剂。而这个病人刘老师开的却是柴胡桂枝汤,当时啊,老师一个个问我们跟诊的学生,让我们发表意见用什么方子?我当时大概说的也是真武汤,一般的慢性肾炎、水肿,这个方子用得很多,老先生摇摇头。再问其他的(学生),有答用五皮饮的,有答用实脾饮的,反正觉得要用利水剂,因为看见水肿了嘛,脑子里马上跳出来一些利水的方子。真武汤我先说了,不行,老师摇头了,下边的学生有人想说也不敢说了,就反复地想一些利水的方剂。而老师却开了一个柴胡桂枝汤,当时人多啊,我不好意思问(老师),就小声嘟囔了一句:怎么用柴胡桂枝汤?没想到这话让老师听到了,他说:是柴胡桂枝汤,在《伤寒论》里是多少条啊?你能背出来吗?当时门诊屋子里全是病人,如果不会背,还真有点下不来台啊。所幸背条文这个事是我的长项,我心想我终于可以露一手啦。我说:老师,柴胡桂枝汤是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我当时就这样咣咣咣背出来了,非常流利。老师看了我一下,说:嗯,背得挺熟,就是不会用。说完老师就继续看病了。下了门诊,下午我按惯例去老师处求学问(每周门诊日的下午,我都去老师处拜访,与老师的谈话中学到不少东西)。谈及上午的这个病例,老先生说我背得还可以,但是不会用,等于下了无用功。他问我:知道这个方子是干什么的吗?我说:是治疗发热恶寒,关节疼痛,呕吐,心下支结的。老人家说:如果你要把这些症状全等齐备才去使用柴胡桂枝汤,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等来,那么这个方子是干什么呢?通过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分析出这就是治太阳、少阳合病的一个方子,那么凡是太阳少阳合病的,无论是出现在什么疾病中,都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汤。老师接着说:这个病案为什么用柴胡桂枝汤啊?有两个症状特点,一个是这个病人一直说他肩背非常的酸困,肩背是什么位置呀,太阳和少阳的位置,足少阳也好、手少阳也好,都走肩部。而背部是足太阳经所过之处,所以肩背酸困,或肩背疼痛往往是太阳少阳合病的一个情况,可能是太阳、少阳两个经脉气血不利的结果。还有一个,你看病人的出汗情况,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没有汗,这种情况往往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临床上还有些病人是左半身有汗,右半身没汗,这些都是营卫不和呀,营卫不周流。《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这种情况出现久了,就有可能导致偏瘫、半身不遂。那么营卫不和的就要用桂枝汤,少阳不和的就要用小柴胡汤,这是个少阳、太阳同病,当然要柴胡桂枝汤。我说:老师,那为什么加半枝莲啊?他说:半枝莲是调节免疫用的。老先生还中西医结合。当时听老师一席谈,非常受启发,原来中医大师的思维这样神奇啊!但心中还有一个期盼,就是想看看这个病人的效果怎么样?病人服完7剂药以后,尿蛋白就降到两个加号了,红血球、白血球没有了。而且他所表现的肩背酸困、汗出半身等症状消失,水肿消了很多。病人说他已经治疗两年多了,这次的效果最好。翻看病人的以前的病历,果然都是用的真武汤、猪苓汤、实脾饮这些利水剂,几乎都用遍了,水就是利不下来,无奈只好找西医开利尿药吃,但仍然是小便不利,可见治疗都没有抓住根本。那还有一个问题,后来我就再找老师探讨。我说:老师啊,上次那个使用柴胡桂枝汤的病人治疗效果很好,但是为什么这个太阳少阳合病会表现在一个肾病里?老师说:不要一说少阳就是一个足少阳胆,少阳还有手少阳三焦,三焦是水和气的通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就是一个水液运行的道路,所以三焦腑的功能失常,就容易导致水液代谢的失调,会引起水肿;那太阳呢,足太阳腑膀胱,手太阳腑小肠,都与水液的代谢密切相关,尤其是膀胱,太阳腑功能失调,同样会引起水肿啊。所以说少阳也好,太阳也好,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阳病和太阳病都有可能会引起水肿的病变。这个患者肾病水肿,表现为太阳少阳的不和,所以使用了柴胡桂枝汤,这就是咱们中医辨证治疗抓病机、抓主症的这样一个结果。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我知道要怎么去学中医了。所以我体会,学中医必须跟师,有时一个难题就是一个窗户纸,老师的某句话就一下子可以捅破,也就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啊。如果我们经常与有经验的师长讨论学术,你的悟性就会越来越高,思路会越来越宽阔,是吧?像学完柴胡桂枝汤证,不仅抓住的是发热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这几个症状,而更重要的是抓住“太少同病”的病机,这样你就会把柴胡桂枝汤用得非常灵活有效,你说是吗?

刘老师还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其他许多疾病,如莫名其妙的全身痛、或胀,有气到处游走,所以痛、胀没有固定的位置,飘忽不定,俗称“肝气窜”。疼痛没有具体的位置,今天在背部,明天就跑到腿上了,后天又跑到胳膊上了,大后天又跑到肚子上去了,全身窜动疼痛,居无定处,就叫做肝气窜证啊。为什么用柴胡桂枝汤可以治呢?因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是体内两个最长的经脉,少阳胆又主疏泄气机,柴胡桂枝汤是一个“和为贵”的方子,小柴胡汤调和气机、枢机,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所以用柴胡桂枝汤调这两个大经,就可以平息全身的气窜不定。

我本人运用柴胡桂枝汤的体会:

治疗晨起出汗:现在有一个病症比较多见,凌晨出汗,特别是一些更年期患者更为多见,我经常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效果肯定。因为这个时间的出汗一般不会是内热引起,大多由于营卫不和,营卫不和主选桂枝汤。但定点出汗,又不是个单独的营卫不和,凌晨这个时分属于少阳用事,少阳枢机不利、营卫不和就表现为晨起汗出了。曾有一个47岁的女性患者,她自己称提前进入了更年期,因为月经已有3个月未潮,总是在早晨五六点出大汗,出汗后又有点怕冷,一到7点时汗就退。用柴胡桂枝汤2周,汗就不出了,而且令她想不到的是月经也来潮了,并自此每月一次,量也正常。这就是抓病机的神奇之处。

治疗感冒发热不除:感冒后发热是常见症状,高烧者(超过39℃以上)可用小柴胡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低中度发烧(38-39℃间)可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

治疗感冒后周身关节酸痛:张仲景记载了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四肢关节疼痛,验之临床,用于感冒后周身疼痛,疗效肯定。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柴胡桂枝汤发布于2024-03-21 17:54: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