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门诊,进来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一进门就说:“大夫,我这个病5、6年了,看过很多地方了,都没看出来,你一定给我好好看看,我都不知道该上哪去了。”

怎么回事呢?这个病人是右侧胁下疼痛,已经5、6年了,夜晚尤甚,常常夜不能寐,近一年症状加重,痛苦不已。到多家医院包括三甲医院就诊,胸片、彩超、CT、核磁检查全做了,医生的结论是没病,最后告诉病人实在不行到北京、上海大医院看看吧。

听完病人的讲述,做完四诊检查,我说:“你这个病我能治”,病人两眼放光:“真的,看来今天我找对地方了,大夫你真给我治好了,我一定给你做一面大大的锦旗。”果然,后来我们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为什么我敢说能治呢?原因有二:一是《金匮要略》中有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说的正是这个病人的情况,而且我看过冯世伦先生的医案,和这个极为类似,完全可以借鉴。二是即使不用中药,针灸治这个也是很简单的事。

后来这个病人吃了10剂中药痊愈了。我们还是一起学学冯老的医案吧。

偏痛多属寒凝瘀滞

张某,男,26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间歇性左侧胁腹部疼痛4年,发无定时,或为胀痛,或为刺痛,疼痛持续时间或长或短,影响工作、生活。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能明确诊断。

诊见左侧胁腹部时痛,每日发作数次,疼痛部位固定,呈隐痛或刺痛。纳食尚可,口干,不喜多饮,大便日1~2行。舌苔白稍厚,脉细弦。

辨证着眼点在于疼痛,部位固定,断为瘀滞,而未见可下之阳明证,即辨为桂枝茯苓丸证。冯老经验:“凡因瘀血引起的胸腹疼痛,痛有定处,不宜桃核承气汤攻下者,大多宜本方。”

另外,着眼于偏侧胸腹痛,结合病久,不喜饮,大便不干,辨为太阴病之大黄附子汤证。

综合而言,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大黄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证。

处方:生大黄5g,制附子10g,细辛10g,桂枝10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白芍10g。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腹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偶有胸痛,口干,口苦,大便欠畅。舌苔白,脉细弦。

疼痛大减,且见口苦,虚证不显,故辨为少阳病之大柴胡汤证。

因大便不结,故去方中大黄。

从附子、细辛得效而易以柴胡、黄芩,足见辨证论治之灵活性。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柴胡汤去大黄合桂枝茯苓丸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枳实10g,清半夏15g,桂枝10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因两目憋胀查出“眼压偏高”,找冯老诊治。诊前与笔者谈到:“冯老两次把我的腹痛完全治好了,经方实在太厉害了!”我问道:“你怎么知道是经方?”他说:“我4年来到处找医生看病,效果不好,只好自己看书,我都快成大夫了。”

本案前后2诊,取用3方,药进13剂,4年病证得愈,皆得力于经方方证对应。

胡希恕:古人就是得出这么一种规律,凡是偏侧痛,古人认为都是实寒,应该用温药下之,这在辨证是很有用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关于大黄附子汤,大塚敬节这样说:

大黄附子汤应用指征以寒邪郁闭为要点,所以并不限于单侧疼痛,左侧和右侧胁下同时疼痛的场合,以及对下肢疼痛者、腰痛者均可使用。

吉益南涯将该方与芍药甘草汤合方,命名为芍甘黄辛附汤,用于治疗类似坐骨神经痛的下肢疼痛病证。

我临床曾应用于治疗胆石症、尿路结石症、坐骨神经痛等,脉象并非必须为紧弦者,而以沉小、沉紧等沉脉多见。

据报道,大黄附子汤用于胆结石疝痛发作有良效。曾往诊治疗一位学习汉方的药剂师,疑似胆石症疼痛发作,自行服用大柴胡汤不能止痛,又服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而出现呕吐。于是嘱其服用大黄附子汤,病情减轻,但并未完全治愈。当时的场合是搞错了阴阳。对于胆石症疼痛发作,以大柴胡汤可止者,以大黄附子汤可止者,均存在。如果在大柴胡汤无效的场合,则必须有尝试大黄附子汤的考虑,而大柴胡汤无效却又加石膏,故愈加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我的经方故事:胁下痛5年发布于2024-03-21 17:55: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