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这个方子有五味药物,我们以拆方分析,通过拆方,可以看出来古人组方的思路。我们可以把这五味药物分成三组,大家看茯苓、猪苓、泽泻这是一组,这组药物就是渗湿利水的药物啊,是利水于下。那么一共五味药物,放了三味利水的药,说明五苓散的主要作用还是渗利水湿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水气已经蓄积了,所以要尽快把这种邪水祛除呀,因为这种蓄积的水我们人体已经利用不了了,不把它排除了,膀胱的气化很难恢复,所以首先是排除废水、邪水。

白术是干什么呢?我们对这个药都不陌生,它一方面有燥湿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它有健脾的作用。那这里为什么要用健脾的药呢?这就是古人组方五苓散一个很深的内涵。白术在这里不仅仅是帮助猪苓、茯苓、泽泻祛湿,而更重要的是健脾,健脾就是补土,如同在人体中间拦一道堤坝,以防止下焦的水气上冲。因为下焦的水气形成以后,当蓄积到一定的程度,就极易上冲,造成许多病证,甚至会发生严重的奔豚病,后面的内容我们会讲到这些。所以为了防止下焦水气上冲,就用白术(土炒白术更好)健运中焦,健脾,脾是土啊,水来土掩,就像在中焦拦一道堤坝防一样。

还有一味桂枝,桂枝是干什么的?解表,当然需要它解表,因为这里还有太阳经的邪气。即使没有邪气,如果说蓄水证没有太阳表证,没有经证了,只有腑证,桂枝也不可去掉,因为桂枝不只是解表,桂枝的作用很多。我们学的桂枝跟这个字“温”密切相关,它是个温的药物,它不光温表,还温里,桂枝可以助阳解表,还可以温阳化气,温通经络,温胸阳,温中阳等等,它有五大功能,都是“温”的功能。所以,桂枝实际上在这里主要是化气行水,而且它又走表,会使水从表而去。如果桂枝这种走表的药物和茯苓、猪苓、泽泻这三个药物配合起来,这就是《内经》所讲的“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水方法。猪苓、茯苓、泽泻是“洁净府”,

桂枝是“开鬼门”。治疗水饮也好,水肿也好,水湿内停的病,总要给邪气找出路。咱们中医治疗凡是有邪气内留的病,一定要给邪气找出路,让它走掉,而不是要镇压它,把它消灭掉。

当然去水的渠道主要是利小便,此外还有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出汗。大家看这个方子后面的服用方法(方中的量出现了“铢”,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白饮”传统的说法是白米汤,大米熬的清汤。实际上,在张仲景家乡,“白饮”是指煮过面条的汤,河南人又称“白汤”。河南人爱吃捞面条,面条煮好后用笊篱捞出,拌一些汤,如西红柿鸡蛋卤汤等吃,剩下的清汤就是白饮。吃完面后往往再喝一些锅里的白汤(白饮),这样就会觉得胃很舒服,所以,白饮有养胃的作用。五苓散用“白饮和服”,就是用这种白汤将药末调成糊状送服。汉代服用散剂,大多都是使用这种方法,《伤寒论》中8个散剂,就有五苓散、三物白散、四逆散、半夏散、牡蛎泽泻散这5个使用白饮和服。

散剂用白饮和服,一次服多少呢?“方寸ヒ”,方寸ヒ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ヒ。一方寸ヒ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东汉的一寸相当于现在的2.3cm长,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千金要方》卷一记载:“方寸匕者,作ヒ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液体容量上讲,一方寸匕约等于2.74ml,若盛金石药末约为2g,盛草木药末为1g左右。但我们现在使用散剂或药末,每次服用3-6g,与古代用量基本相同,因为古代散剂是一日三次。不过五苓散现在没有成方,一般我们把五苓散改成五苓汤来使用,所以临床咱们现在用的还是五苓汤为多。

再往下看,“多饮暖水,汗出愈”。“暖水”,就是开水,服完药再喝点白开水,以令出汗,实际是帮助桂枝发汗,因为桂枝发散的作用比较弱一点。多饮暖水以助桂枝发散,令腑水从经而散,这就是“开鬼门”的一种方法。所以实际上这里要求“多饮暖水”,与桂枝汤后面那个要求喝热粥是一个道理,目的在于助药力,使腑水从经而散。但是大家要注意啊,本身这是个蓄水证,第71条讲,“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这里也是啊,不要让病人大量地喝水,否则的话怎么样?会增加膀胱气化的负担,从而有可能加重蓄水。所以什么事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我们理解这个意思就行了。“如法将息”就是其余的注意事项仍像桂枝汤后面讲的那样,包括忌口这些,这就是五苓散证。

对蓄水证总结如下: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不解

病症:主症:小便不利+消渴,烦渴,渴欲饮水,但喜热饮,甚则水入则吐。舌苔白滑

次症:发热、恶寒、脉浮

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外疏内利,表里双解)

方药:五苓散

茯苓猪泽泻——利水于下

白术——防水于上

桂枝——化水于外

五苓散,我们现在一般都是用于水气内停的病,临床上使用五苓散要抓住两个症状:第一,小便不利;第二,口渴。值得注意的是,五苓散证口渴的表现,有时还比较重。我给大家举一个病例,是我的一本书《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中收录的,我觉得这样的病例临床不是很容易能碰到,就把它收录进来了。这是一个蓄水病人,是福建的伤寒大家俞长荣教授治疗的,他有一本书啊,叫《伤寒论汇要分析》,我们可以读一读,这个医案就出自他的这本书里。

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象洪大。大家如果听到这些症状后感觉像什么?像白虎汤证对吧?所以俞教授开始给这个人大剂的人参白虎汤服用,连服3剂,不但症状不减,口渴反而增剧。病人说越喝白虎加人参汤,口渴越严重。俞教授为中医世家,素有家训,就是伤寒方不过三,如果3剂不效,就另请高明。所以他就想让这个病人找别的大夫看看,但病家却苦苦挽留,不走,说那我找谁啊?你治得最好,我就得找你,诚恳之情又使俞教授难以推却。正在这个时候,恰巧病者的邻居程某来访,说了几句话,对俞教授很有启发。这个邻居说,他不懂医理,但听说前辈某某某,治一病人,也是口渴,喜欢喝水,后来用什么治好了呢?用肉桂、附子这一类的药治好了。俞大夫闻听此言,恍然大悟,哎呀!他说我用白虎加人参汤一直从热伤津去考虑了,还有一些口渴是用温热药才能治好的。所以,他就问这个病人:“喜热饮否?”就是喜欢喝凉的还是喜欢喝热的啊?病人答“喜热饮,虽炙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就是说刚倒出的热水,很烫手,病人就会一饮而尽。这种情况,咱们如果临床上碰到的话,往往不是热,是寒。白虎加人参汤所治大渴,是渴喜冷饮,有些人甚至喜欢喝冰水,那是有内热的情况,但这个病人确实喜欢喝烫手的热水。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虽然舌质红,但是舌苔是白滑的。所以俞教授就思考了,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口渴喜热饮,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这是膀胱蓄水证的一种表现,只不过病人可能兼有了一些虚火。遂用五散改汤剂,桂枝改用肉桂。肉桂与桂枝不同,桂枝是桂树的嫩枝,而肉桂是它的皮,在这里用它引火归元,以治虚火上浮。仅仅服两剂,就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又调理半月复元。

从这个病案中我们看到蓄水证的口渴,有时会表现为类似于白虎加人参汤证那个大渴,所以大家今后在临床上一定要注意。

我这有一个医案,是2007年治疗的一个病人,是一个女患者,40多岁。她是什么症状呢?多饮、多尿,小便多,开始怀疑是糖尿病(一有这些症状,大夫、患者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糖尿病)。急忙上医院去查个血糖,正常。有时候小便次数多达到什么程度呢?每个小时两到三次,平均20分钟一次,这很讨厌啊,已经三个多月了。就诊的时候这个病人从提包里拿出两个水杯子,她说得一直不断地喝水,我在病历本上给她写:自带水杯两个,时时呷饮。实际上她的小便多是由喝水多引起来的,有一个医院给她诊断为“尿崩症”。尿崩症这个病大家知道吗?就是小便次数多,找不到原因,血糖也不高。但是这个病人舌苔水滑,看看她治疗的经过,滋阴止渴的用了很多。小便次数多,每一次排出量并不是很多,这也是小便不利的一种表现,又加上她有多饮的症状,舌苔加上水滑,符合五苓散的表现。我给她开五苓散,加上一些补肾的药物如菟丝子、炒杜仲、桑螵蛸等。喝了7剂,多饮、多尿症状大减,后来去桑螵蛸,加川断,以免收涩得太厉害给邪气找出路吧。第一次用桑螵蛸是因为她的小便次数太多了,所以用一下这个补肾收涩的药物,但是还主要是以利水为主,这就是补泻结合的一种方法。第二次基本上症状就消失了,又让她喝了1周,一共服用3周病愈。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五苓散证,如果使用滋阴的药物,可能适得其反,越滋阴水蓄得就越厉害,所以口渴不一定都要滋阴治疗,我们一定要灵活辨证。

《伤寒论》里讲蓄水证是太阳经的邪气到达膀胱了,那我们换位思考,咱们举一反三一下,如果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也就是太阳腑病了,会不会影响到太阳经的功能失常?学伤寒也好,学中医也好,凡是讲一个道理,完了以后你再从后面给它反推过来。那邪气由经到腑造成蓄水证了,由腑到经会引起什么病啊?我给大家同样举一个例子,这是我的一个病案,这个医案我觉得是相当成功的一个医案,多汗症。一个老太太出汗,汗出异常,咱们考虑最多的是什么?有没有营卫不和,有没有表气不固,有没有内热,我们经常使用什么方?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有时候盗汗的,你还可以用当归六黄汤,真不行了,后面就是什么牡蛎散就开始收(涩)了。这些治汗的方子大部分都给她使用过,用完了,都不行。这个病人我很感激她,为什么呢?病人给我说:“大夫,你千万别着急啊,我这个病啊,找过好多人了,我知道,病很不好治嘛,我就耗到你这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我照一年、两年吃行吗?你千万别急,你一急就麻烦了,就乱谱了。”她越说这话我压力越大呀,是吧,已经在这治了五六周了,不行。但你说她有没有点效,也有点效,开上玉屏风散,她出汗会有所减轻,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压力很大呀。有一次她来门诊,她给我说,她除了这个出汗异常以外,还经常有泌尿感染。因为这个泌尿感染是女性的一个常见病,尤其是老年的女性,经常会见到这种病。我问她泌尿感染有什么症状呢?她说:“小便次数多,但是蹲到那里又解不出来,起来又想再去解。”这是小便不利的症状啊。我说:“你爱喝水吗?口渴不口渴?”她说:“哎,我口渴,但是我喝不下去啊。”她说:“我不想喝水,而且我喝也想喝一点热的,其实我不想喝,我就是沾嘴,湿湿嘴皮,我就把这水吐了”,水入则吐啊。莫非这汗出异常跟这个有关吗?真正的膀胱气化失常会不会导致出汗异常呢?我就仔细问她出汗的情况,我说:“你哪里出汗最多?”她回答:“三个地方,额头出得比较多,后脖颈子比较多,背部比较多。”你看,这是膀胱经走的路线啊,那有可能这个出汗异常是什么呢?是膀胱腑气化失常导致的太阳经的功能失常了,所以在它的经脉循行的部位有出汗。我告诉她,你今天说的泌尿感染提醒我了,我给改个方子,用五苓散,但是毕竟出汗时间长啊,表气有虚的这种现象啊,所以我就用五苓散合上玉屏风散。玉屏风散里也有白术,实际上等于五苓散加上黄芪和防风。再7剂以后,这个病人回来,一看那个表情就知道,肯定不错,脸笑得跟门画一样。她说:“这7剂服完,出汗大为减少了,我本来想接着再拿7剂,但是想回来告诉你个信,所以说,你们中医治病啊,千万不能着急。”好嘛,把我教育了一顿。

所以中医理论就是这样子,怎么去考虑它,去思考它,去琢磨它,是平时学习的关键问题。比如《黄帝内经》讲了,“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则能出”,怎么去理解?是单单指排小便吗?也就是说膀胱所藏的只是尿吗?我们说不是,中医把它理解得比较深啊,它藏的是“津液”。那气化则能出,也不是单出小便,还包括排汗。换句话说,膀胱的功能除了跟小便有关以外,跟汗出也有关,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所以《黄帝内经》在另外一篇里就讲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那就是说膀胱的功能跟表证密切相关,所以以后我再看到汗出异常用常规的这种方法治不好的时候,就去仔细看看病人的舌苔,还有病人到底有没有这种膀胱气化失常的一些病变,这样或许给我们治疗出汗会多开一条思路啊。其实五苓散治出汗《伤寒论》中就有,第73条就说“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只要我们读书细一点,又善于思考,治病的思路就会大开。

那么,水蓄膀胱证有口渴,现在临床上有许多口渴的病,除了糖尿病,常见的还有像干燥综合征。现在干燥症很多,西医也没招,中医当然对这个病也相当难治。当然有一些干燥症,它是由于什么呢?确实由于阴虚的话,我们就用滋阴的药物,但是有一些用滋阴的药物不但解决不了口渴,反而加重,那我们就得考虑它会不会有其他一些原因。有一些可能是湿邪比较重,你看有的病人干燥症,但是伸出来舌头,舌苔特别厚,那你就疑惑了,用滋阴的药物,舌苔这么厚怎么办?所以有好多干燥症它是什么呢?它是水湿阻挡住津液了,实际上是体内的气化不均匀造成的,那这时候我们用五苓散啊,平胃散啊等等这些祛湿的药物,就会大有作为。所以五苓散有好多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干燥症的治疗,这就是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灵活性,很有意思的。就像前面我说的用五苓散治汗出异常的案例,其实《伤寒论》早就这样用了,并不是我的发明。

有一个老太太就是干燥综合征,2年了,不但口干,而且鼻子、眼睛也干,但是主要还是嘴干,她说她这舌头干的吃任何饭都没有味道,像嚼那个木头渣子似的,舌头是红的。所以一开始我给她用滋阴生津止渴的药,服两三周,这个干燥症状一点缓解都没有。尽管干燥综合征很难治,病因很复杂,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一直再这样下去呀,从我的临床体会来讲,如果说是连服两周药,病人的症状还没有减轻的话,你就应该考虑改弦更辙了,可能原来辨证有误。所以后来我就对这个病人仔细地观察,我发现她的舌头虽红,但是舌面上有津,很滑。口虽然渴,但是她不喜欢喝水。她说:尽管口干,尤其夜里边睡觉时候口更干,但不喜欢喝水,一喝水就想吐。那按照张仲景所说,这叫水逆证。同时她经常还有泌尿感染,小便不利。我想这个病人上边口渴,下边小便不利,这不就是蓄水证吗?加上舌面上有水津,所以就按照第74条讲的蓄水重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来辨证,又给她改用五苓散,只是加上人参、葛根和天花粉,这三个药物都可以止渴,但同时又不敛邪,尤其是葛根和栝楼根。所以以这个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一个多月,干燥症得到明显缓解。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说实话,这干燥症是非常难治的。

那我们说五苓散是治疗水蓄下焦的蓄水证,其实五苓散不仅可用于水蓄于下,蓄于上的水也可以使用,比如说小儿的脑积水,用五苓散(治疗)也很好,这个我治了有几例,其中还有我的一个亲戚。一般我用五苓散治疗脑积水常合上清震汤,这个清震汤是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脉治》中的,它的药物组成是苍术、荷叶、升麻、葛根和甘草,都是往上升的药,配合五苓散治小儿脑积水效果很好。

五苓散后世有很多加减方,比如五苓散里加人参,叫春泽煎,用于治疗什么呢?用于老年人的膀胱气化无力的小便不畅比较好,所以加了人参了,现在一些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的初期,小便不畅,或者无力排出,或者是解小便细得像线样,滴滴答答,有尿等待,就可以用春泽煎;还有五苓散加上菌陈,我们都知道这个方子,叫菌陈五苓散,这不是后世的方子,是张仲景的,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肝胆病、黄疸等非常好。最近发现这个茵陈五苓散有很好的降血脂作用,如果高血脂症,不妨可以用茵陈五苓散加上山楂、丹参、桃仁、红花、地龙等活血的药来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同时茵陈五苓散还有减肥的一个作用,这也正是取决于它渗湿利水的功能;此外,还有像陈修园认为五苓散可以治疗水疝,水疝是疝气的一种,睾丸有水,肿大疼痛,陈氏用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乌药治疗。这些我们临床上都可以参考。

总而言之,只要是水液蓄积在某一部位而不能均匀地布散到全身的话,这些病我们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来进行治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五苓散证(二)发布于2024-03-21 17:55: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