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腑有足太阳的腑——膀胱,还有手太阳的腑——小肠,所以太阳腑证就是邪气侵犯到膀胱、小肠这样的脏器所导致的病变,我们叫做太阳病腑证。

(一)蓄水证(五苓散证)

太阳病腑证有两个:第一叫蓄水证,什么是太阳病蓄水证呢?下一个定义就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致膀胱功能气化失常。本证以小便不利和少腹满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前面讲的太阳表证是指太阳的经脉里有邪气,那我们说每一个经都会连到它相应的脏器,阳经连于腑,阴经连于脏。足太阳经主表,所以表证不解,邪气有可能沿着太阳经,到哪里去呢?到达它的腑,膀胱,就是邪气沿着经,到达它所相应的腑。比如说如果足太阳经有邪气,邪气就可以沿着经到膀胱。膀胱我们知道,膀胱的功能是藏津液,气化则能出。所以大家想想看,邪气到膀胱以后,就会怎么呢?干扰膀胱的气化功能,首先就会出现小便的异常。在《伤寒论》的条文里,举出来是小便不利和少腹满这些症状,这就叫做蓄水,也可以把它叫做水蓄膀胱,当然严重的也会引起水肿。所以我们说《伤寒论》讲的这个蓄水和外感是密切相关的,有一些人一感冒就会小便不通畅,甚至几天后一点也尿不出来了,全身水肿就是这个道理呀。随着水逐渐蓄积过多,小便就会越来越不利,那么往往出现小腹部的胀满疼痛。这都是由于机体的水液蓄积在膀胱所造成的,所以蓄水证首先它会有小便的不通畅,很不痛快,然后腹部胀痛,同时由于水都蓄积在下焦,而上焦得不到水液的滋润,所以蓄水证有口渴的一个表现,就是上面有口渴,下面有小便不利,这是蓄水证的一个特点。

蓄水证在《伤寒论》里有这样几条,都是我们掌握的重点。我们先看第71条: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蓄水证怎么形成的呢?张仲景是举例说明的,第71条这段原文分两个自然段理解,第一个自然段从开始到“令胃气和则愈”,我们看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呢?“太阳病,发汗后”,指的是原发病和治疗方法。如果按照这个来讲,其治疗方法没有错误,太阳病经证用发汗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说在桂枝汤后面张仲景交代我们了,发汗要“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大家看这个,发汗以后出现了大汗出,这种发汗的方法就不是正确的发汗方法了,那由此会导致好多种变证,严重的会损伤心阴心阳导致心慌。我原来有一个朋友,他每一次感冒发烧都找我治疗,一吃发汗药这个烧就退了。有一次我出国讲学不在家,他又感冒发烧了,找一个大夫开药,其中用了60g柴胡,这朋友吃完以后呀,大汗出,心烦不宁呀,他告诉我,心特别慌乱,而且口中干燥,所以这就是发汗不当所出现的一种情况。这在《伤寒论》里边讲得很多了,我们后边还要讲更多的太阳病因误治所出现的变证,其实《伤寒论》它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变证,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坏病”。原来是太阳病、是个感冒,结果由于治疗不当,治坏了,变成其他的一些疾病了,心血管病,泌尿系统病,呼吸系统病等等,都可以出现。所以实际上《伤寒论》它是用很大的篇幅讲这些的,那我们说《伤寒论》的方子不仅仅是治外感病,更多的是治内伤杂病啊。

那这里因发汗不当出现了什么呢?首先是“胃中干",胃中干燥,出汗多了嘛,导致津液暂时的亏损。还有,“烦躁不得眠”,病人有烦躁,有睡觉不好,这是由发汗多津液受损所导致的。那“胃中干”,病人必然想要喝水,所以说“欲得饮水者”,欲,就是想要喝水。这时候怎么办呢?实际上我们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发病过程呢?这种方式就是太阳病表证发汗太过造成的,这里说胃中干燥,所以会有轻微的口渴现象,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处理呢?仲景说要“少少与饮之”,就是让病人少量多次地喝水,但是每一次不要喝太多,不要暴饮,不要大饮,干嘛呢?就是令“胃气和则愈”。也就是说,使用发汗药可能有点过量,因为我们说辛温解表的药物辛温燥烈,会损伤津液,那如果说损伤津液机体可以自身调节过来的话,我们就稍微给他一些水喝就行了。这里有一个大家需要注意的,实际上这里埋了伏笔,就是“少少”的问题,为什么说少量地给他喝水?假如说现在,发完汗以后,病人吃完你的药,告诉你,大夫,我口渴,我出的汗很多,我现在口干,我非常想喝水。这时候你要告诉病人什么呢?不要喝得太多。假如大量地让他喝水,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水液积聚,为什么会水液积聚?我们平常口渴了,你可能一饮而尽一杯水,那也不会造成什么问题。但像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特別强调“少少与饮之”呢?这就是一个病后正气分布的一个问题。在太阳表证阶段,全身的正气都调动起来了,干嘛呢?抗邪,所以说身体里边这个大后方,就相对空虚了,尤其是谁的功能可能相对不足呢?膀胱,为什么呀?因为邪气在它的经里,它的经主表,所以邪气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它调动正气与邪气斗争,所以膀胱腑的气化功能就相对有不足的状态,如果这时候大量地饮水,就会造成水蓄膀胱,使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所以现在有好多误区的问题,比如说人感冒了,尤其是细菌、病毒性的这种感冒,大夫往往让你干什么呢?大量地喝水,是吧?以利排除病毒。但是我们看,《伤寒论》里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不宜大量地喝水,否则的话,就可以形成下面的蓄水证了。所以在感冒期间,我们即使要有利于排出邪气或者排出病毒,要少量地进行喝,不要一次喝得太多,否则的话有可能超越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的承载,就会使水液停聚,出现蓄水的病变。

我们再看条文的后半段,后半段所说的就是真正的病了,是因为医生发汗不当,或者可能同时在感冒期间大量地饮水,造成膀胱气化功能的减弱,邪气就会乘虚沿着其经脉到达膀胱腑了,出现什么情况呢?“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这样一组症候群。这里有四个症状,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分组,脉浮和后面这个微热为一组,微热就是微微的有发热,这还是太阳经的症状。有发热,有脉浮,这表明太阳经里仍有邪气的存在,也就是说在蓄水证的时候,太阳经脉仍然有邪气,所以蓄水有可能会兼有表证。

还有两个症状是一组,一个是小便不利,有小便不利,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这是膀胱的功能失常了,也就是说,如果在感冒期间,出现小便的异常了,这就说明邪气已经由经到腑了。所以有这个小便不利,起码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了。膀胱是藏津液的,所以气化不利,小便不利,就会使水液郁积越来越多,随之而来,小便排不出去,少腹就会拘急硬满,就是小肚子疼或胀满不舒。另外一个症状,叫消渴。大家注意这个,在口渴前面用了一个“消”字,表明口渴的程度很重。但讲到消渴,首先要和现在的内科疾病中的“消渴病”区别开。中医内科中有个消渴病,基本上是跟糖尿病来对号的,那是指一个大的病种。而在《伤寒论》里这一条所讲到的这个“消渴”,是指口渴饮水不解的一个症状,喝完水还口渴,这就叫做消渴,并不是我们现在内科病那个大的消渴病,大家一定要注意,它只是一个症状。那问题的关键是:蓄水证,下面有大量的水液蓄积,为什么还会出现了口渴的症状?从整个体内水液的量来讲,蓄水证体内并不缺水,不但不缺水,而且有好多体内正常的津液也转化成水了,邪水多啊,人体利用不了啊。水都聚在了下焦,气化布散不上去,因为膀胱气化的功能失常了,所以导致了上面的口渴。我在前面讲小青龙汤证时提到过什么啊?体内水液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水液分布不均,就是这个地方早,那个地方涝,厄尔尼诺现象,我说五苓散证是体内最典型的厄尔尼诺现象。你看,水分布不均嘛,下面涝,上面旱。所以这种口渴,同样的道理,不能怎么着?用生津止渴的药行吗?(学生答:不行)怎么办?实际上你考虑考虑,为什么是水分布不均匀啊,水蓄于下面,膀胱气化失常啊。所谓气化,就是要把水均匀地布散到全身去,对吧?水均匀地布散,这要靠人体的气化功能。现在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影响到了水的均匀布散,就有可能会出现口渴,水聚得越重,口渴的症状就会越重。所以说要解除这种口渴,怎么办呢?要想办法使水分布均匀了,对吧?那我们要恢复膀胱的气化,怎么办呢?就是先把机体用不了的水,也就是邪水,给它排出去,接着再恢复膀胱的气化,这就是蓄水证的一个特点。所以,这一条是五苓散证的主证,当然要求重点掌握了。

下面看第72条,这一条了解一下就行了。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这一条也是举的发汗不当所造成的坏病例子,这里脉象出现了数脉。我在前面讲过,太阳伤寒也会出现浮数脉,是吧,出现数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个病人有发烧的症状,所以五苓散证也会有这种外感发烧的表证,有发烧,脉象就会出现数。还有一个字,“渴”前面加了一个“烦”,前面用“消渴”,这里用“烦渴”。什么叫”烦渴”啊?很简单,就是心烦口渴,病人口渴的时候有心烦。为什么呀?大家看,蓄水证的病人是最痛苦的,挺倒霉啊,一方面口渴,一方面尿不出去,是不是啊?上面渴得又很厉害,还不能不喝,很渴呀,但下面小便排出不畅,你说心烦不心烦啊?他肯定心烦,所以这一种叫“烦渴”。还有一种解释则认为,这个“烦”是剧烈的意思,它通“剧烈”这个“剧”,这个有人考证,渴就是很严重的口渴,那跟前边的消渴这个“消”应该是一个意思了,同样是喝了水不解渴,喝了还想喝,也叫烦渴。两种解释都可以并存,消渴也好,烦渴也好,都是蓄水所致,仍然用五苓散主之。

学习这一条主要就抓住这个数脉和烦的特点就行了,但是“数”和“烦”的出现,并不是说蓄水证里有热,大家不要这样去理解啊,五苓散证没有热,五苓散是偏温的,尽管出现了心烦,出现了脉数,但并不是里有热了,而是因为水蓄膀胱所导致的。因为蓄水而心烦,因为发热而脉数,是这样一种情况。

下面看第74条: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裹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蓄水证一方面口渴,要喝水,但是下面它又怎么样?水气内停,病人要一直喝,下面尿不出来,再往下还能喝下去吗?就喝不下去了,尽管口渴而想喝水,但是一喝,他下面水很多,喝不下去,这病人就怎么样啊?反而吐出去了,吐出去以后还渴,喝了再吐,就这样的一种情况,张仲景谓之“水逆”,这是蓄水证的重证。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这是讲的一个表证的过程。“中风发热”就代表有表证,六七天了不解而烦,大家看这里的这个“烦”字,明显是加剧的意思,就是六七天没有得到解除

,病情加剧了,可能原来是一个单纯的太阳表证,后来变得复杂了,变成了有“表里证”。这里所谓的“表里证”,表证是指太阳经证,里证是指太阳腑证。比如说五苓散证,脉浮、发热,这就是表证;小便不利,消渴,这就是里证。所以“有表里证”就说明蓄水证形成了。原来是一个中风发热的太阳经证,后来就形成太阳蓄水证了,表现为渴欲饮水,但又“水入即吐者”,一喝水马上吐出去了,这说明水蓄得比较重,喝完水就吐的这种蓄水证名曰“水逆”。所以“水逆”是蓄水的重证,当然这个也是用五苓散来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在这里讲蓄水证是由太阳表证引起来的,它也只是举例而言、我们在临床上使用五苓散可不要那么死板,你一看是蓄水证,病人有小便不利有口渴,问他:感冒过吗?人家说没感冒过呀,那你说这不符合蓄水证,这不对。这几条蓄水证条文尽管讲的都是由太阳病表证发展过来的,但是也只是举例,也就是在临床上蓄水证也可以由内伤因素引起,病人没有经过感冒,因为其他一些因素干扰了膀胱的气化,也会导致蓄水证呀,那么我们照样使用五苓散治疗。也就是说五苓散的使用标志并不是看有没有表证,而是看有没有蓄水证的特点,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个蓄水证,大家看它的病机是什么?这里尽管说“有表里证”,但重点在哪里啊?在里,在腑。属于水蓄积到膀胱了,使膀胱的气化失常。所以重点我们要记住什么呢?蓄水证从病机来讲,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这是它的一个要点。临床上凡是见到水蓄膀胱,气化不利的病症,不管它出现在哪个病证中,不管出现在哪个系统的疾病,只要有这个病机,我们就可以使用五苓散去治疗,这是它的基本病机。兼表不解,是说《伤寒论》里描述五苓散证它还有太阳经邪不解的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有脉浮,有发热,这种发热有可能是很微弱,但是毕竟还是有。不过我们强调蓄水证的重点是水蓄膀胱,而太阳经的邪气有没有并不是五苓散使用的重点,大家一定要记住。也就是说我们使用五苓散,并不是看有没有表证,而是看到底是不是水蓄膀胱。

从症状上讲,主症是使用五苓散的根据。两个主症,一个小便不利,一个是消渴,所以小便不利加消渴,或者是第72条里讲的“烦渴”,第74条讲的“渴欲饮水”,都是一个道理。但是毕竟没有内热,所以这个口渴是什么啊?喜欢喝热的。病人说消渴只是表明他喝水的次数多,而喝的量并不一定多,因为他体内毕竟有水,又有小便不利这种现象,所以就造成喝水次数多而饮水量不多的这样一种情况。

还有一个症状需要给大家补充一下,当水饮内聚的时候,往往有舌苔白滑的表现,舌苔白滑,就是舌面有好多水,这是五苓散证的一个主要舌象。如果你在临床看到这种舌,有小便不利,消渴的话,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是五苓散证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次症,发热、恶寒、脉浮。当然,我们在临床使用五苓散证,如果说这个蓄水证不是由太阳经病发展而来的,往往就没有这种表证,没有表证我们也同样可以使用五苓散。

这就是蓄水证的临床特点。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五苓散证(一)发布于2024-03-21 17:55: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