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医经方

  中华中医药  

 第20180912期

《仲景佚方人参汤随想》

作者/苏方达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山西街290号仲景国医经方诊疗中心


仲景佚方“人参汤”初考》

作者/赵怀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太原 030012)指导:李茂如


2018温州国庆国医经方班报名接近尾声,关注请点击查看:

“《国医经方》精品”2018温州国庆类方班与类病班报名通知~

仲景佚方人参汤随想

作者/苏方达

今天上午,74岁的LYF老人又来了,她还要吃人参汤—赵怀舟老师考证出来的那首仲景佚方人参汤,这么多年来,她基本上都是吃的这个方,断断续续的吃着,吃着的时候她很舒服,停药后也能好很长一段时间,一旦发觉又有不舒服就会再来门诊像点菜一样点这个方。

这次她的情况基本还是之前每次来时的老样子,面部有点浮肿,血压又高了,头脑昏蒙沉重不清爽,时而头痛,时而头晕,心脏也不舒服,胸闷气短、心慌心跳,容乏力,尤其是两条腿特别没劲,口苦口干,不恶心,食欲不振,吃的少,吃的也不,腹内冷,有肠鸣,大便一天2~5次,不成形,小便频数,夜尿多,腰和下肢也感觉凉凉的,怕空调,但是胸背和头面会出汗,出的汗不凉,出汗后也不感觉局部皮肤凉。舌质黯淡,舌体厚实偏大,有轻微齿痕,苔腻稍厚。每次诊她的脉,都感觉她有动脉硬化。

每次给她开7剂的药,她都要吃好久,7剂药,我一般最少煎出21袋,有时候水有点多,给她出23袋,她一般两天吃一袋,有时候感觉不舒服明显一些,会加量服用,即一袋药在一天内服完,她每次来都会给我说,她吃下去这个药,过一会儿就能感觉到药起作用了。

关于这个仲景佚方人参汤,我是在《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研究》上看到的,附录五《仲景佚方“人参汤”初考》,其中赵怀舟老师还特别提到梁永宣老师从日本给他发过一封电邮,这封电邮中有言及日本著名国医经方研究者冈田研先生及旅日学者郭秀梅老师在《宋以前伤寒论考》、在森立之学术思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有谈到人参汤。

一直以来,我都想在有机会的时候向梁永宣老师请教有关人参汤相关的一些问题,可是每次联系梁老师时都是因为别的事情,当我在其它时间想要专门请教梁老师这个人参汤的时候,又担心打扰到梁老师,我知梁老师一直都很忙,就这样,这个请教的事就这样一直搁置下来了,可能机缘还没到恰如其分的那个点吧。

今年梁老师的公派任务就结束了,等她回国后有机会再向她请教这个人参汤吧,还想请她帮忙查阅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金匮玉函经》三十六卷,不知道这本晋·郭璞撰+宋·刘允中释的清抄本古籍,是否与中医有关,是否与仲景有关,是否有很重要的医史资料价值和临床价值。

最近发现我自己越来越跳跃性思维了,常常会由一个点能跳跃联系联想到其它的一个点或多个点,像幕布思维导图那样。

仲景佚方人参汤的应用,我一般都是按照比例一两折合5克:红参或高丽参或党参或北沙参15克,清炒甘草10克,姜半夏或生旱半夏20克,干姜15克(捣碎),肉桂15克(捣碎),干燥空心大枣20克。


关于这个文章的补充说明


1、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案,只能算是一篇医话,虽然它里面也有提到病人每次服这个药的病情(第二段)、具体的方药剂量(第八段)、每次病人服药的具体情况(第三段)、每次病人服药后的效果(第一段)。

2、这不是一篇考证的文章,有关此方的考证文章,山西赵怀舟老师已经发表,即是『仲景佚方“人参汤”』,我也在本文的第四段明确提到这个文章的出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研究·附录五》,原文附后,供同道阅读。

3、希望本文能发在《国医经方》微信 上,或许能有益于个别同道。另外,这个老人在这几年时间内一直都是用的这个方,每次效果都很明显,尤其是对于她的高血压和口苦口干竟然也有用,这个我不理解,也解释不了,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学习研究。这个方还用于过其她病人的胃肠问题,临床确有此证,而且不同于桂枝人参汤。



仲景佚方“人参汤”初考

赵怀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大原  030012)

指导:李茂如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首见理中丸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组成,其方论下有作汤加减法。《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将此理中汤称为人参汤。而在宋本《伤寒论》中“人参汤”作为独立的方名仅在146条柴胡桂枝汤方论中出现,且非指理中汤,对此,笔者将做详细考证。

宋本《伤寒论》卷四“太阳下篇”157 条生姜泻心汤方论如下: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从“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以下50字,一般认为是王叔和加的按语,“其称本云者,是仲景原本如此。”[1]

方论中“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一语若按常法理解存在两个差漏:①如上所述理中汤的确又名人参汤,但经王叔和撰次整理的《伤寒论》以行文简洁著称,似乎没有复指理中的必要。②理中汤或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中均无桂枝,方论中突然出现“去桂枝”不合情理。因此,笔者推测此处“人参”二字既不是单味药的罗列,也不是理中汤的复指,而是另外一“人参汤”的简称。方中必有人参、桂枝二味。

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而别名,若不计黄芩、黄连二味,三方相同者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四药,此四药加人参、桂枝二味即“人参汤”的药物组成。由于干姜、甘草的同时存在可能过多地包括了理中汤的成分,但从临床角度出发我们不妨认为甘草、干姜二味是理中汤与“人参汤”二方相重之处。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理中汤与“人参汤”有2味或3味相重,为什么不直接说“人参黄芩汤去桂枝”而要前言理中后去白术,自寻其繁?!其实,这正是王叔和的高明之处,林亿等在《伤寒论·序》中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仲景之方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美,即本院已故著名中医李翰卿先生所言“方中有药,药中有方,方中有方”之谓。虽然此处的“人参汤”不是理中汤的复指,却与其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理中汤的第一个加减变化即是“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小补脾汤实亦《伤寒论》中的理中汤方,方后同样保存着“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的加减法。王氏正是看清楚了“人参汤”的去脉才于此慎重点出,非多余之笔。

现在可以来看《伤寒论》中唯一一次单独提及 “人参汤” 的条文了。宋本《伤寒论》卷四“太阳下篇”146条柴胡桂枝汤的方论如下: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方论中用“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却不再出现类似157条方论中“去桂枝,术”的提示,正是因为此处的“人参汤”本非理中之指。 

事实上,虽然“人参汤”可以看做是理中汤的裁化变体,但用与桂枝汤和小柴胡汤仅有一、二味佐使之药相同的理中汤,作为柴胡桂枝汤的组方核心,无疑是舍近求远了。 

另外,新辑“人参汤”中已有半夏,欲“复如柴胡法”则仅需再加柴胡、黄芩而不必重“加半夏”。在宋本《伤寒论》之前有所谓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中的伤寒部分,其书卷九柴胡桂枝汤的方论作“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2]。正无“半夏”二字,此说为是。

根据“今用人参作半剂”,可以进一步推算出“人参汤”的用药剂量,若再依仲景惯例填补此方煎服法,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辑出这张隐藏着的“人参汤”:

人参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通过上述论证,初步得出《伤寒论》中“人参汤”的组成、剂量等。由于文献的缺乏和笔者目力所限,尚未发现此方被间接引用的证据,更没有发现仲景应用此方的具体条文。但是通过对《伤寒论》不同版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人参汤”的痕迹;通过对“人参汤”组方机理的探讨和后世医家对此方加减化裁应用的举例,可以为临床使用此方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为更深入的文献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外台秘要》[3]卷六“杂疗呕吐哕方三首”中收载了旧本《仲景伤寒论》第十六卷中的3首处方,其中最后1首如下:

“又干呕下利,黄芩汤主之方: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桂心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破)  半夏半升(洗)  乾姜三两强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出第十六卷中”。

此方未见于今本《伤寒论》,却见于与《伤寒论》同体别名的《金匮玉函经》[4]卷八第九十九方,名曰“黄芩人参汤”。笔者以为《玉函经》此处的黄芩人参汤即《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方论中的“人参黄芩汤”。除去黄芩,仅较新辑“人参汤”少甘草一味,因此《金匮玉函经》是到目前为止新辑“人参汤”的确存在的最直接的证据。

至于仲景书中“人参”字的写法,李时珍《本草纲目·人参》卷12“释名”中已有所论:“ [时珍曰]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薓字。”[5]今传《辅行诀》诸本中,惟中研本《辅行诀》第14页“味甘皆属土,人葠为之主”一处尚略存古意。


结语

笔者此文曾以赵怀舟、贾颖的名义发表于1998 年《山西中医》第14卷第5期。但笔者并未深思其与《辅行诀》文本之间的联系,直到本书即将完稿的2008年1月14日接到师姐梁永宣老师从日本发来的一则电邮(其函言及日本著名国医经方研究者岡田研吉先生及旅日学者郭秀梅女士在宋以前《伤寒论》考、在森立之学术思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略略谈到了“人参汤”云云)才取来旧文细细思之。居然发现所谓“补寒(‘寒’当作‘塞’) 之方,以人参为主”的大小勾陈汤与笔者10年前考证的“仲景遗方人参汤”有许多共通之处。《辑校》本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与理中汤的关系、大勾陈汤(甘草、人参、半夏、生姜、黄芩、黄连、大枣)与“人参汤”的关系;乃至张大昌先生《汤液经法拟补》一书中药味分量、组成略有不同的大小勾陈二方与理中汤、“人参汤”的关系,都值得细细体味。并且勾陈、人参二者名称的异同,亦与《辅行诀》中“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的说法相符。故此经与本书主编衣之镖大夫商议,决定略作增删后,临时增补该文入书。当然临时增录此文的直接目的不在于推翻前论,而在于证实张大昌先生拟补诸方并非简单机械的理论推演,而是有着坚实的临证基础。正因如此,才有可能做到从临床中总结升华拟补成就之方,与文献辑佚之方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谋而合。


仲景佚方“人参汤”初考》》参考文献

[1]章太炎.章太炎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76

[2]孙思邈.千金翼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01

[3]王焘.外台秘要方.东洋医学善本丛书5.日本大阪:オりエント出版社,1981:127~128

[4]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04

[5]李时珍著,官下三郎解说.金陵本本草纲目(三).日本大阪:オりエント出版社,1992:22(12—9b)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研究·附录五》


传播中华中医药文化国医经方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经方悬疑】苏方达《仲景佚方人参汤随想》发布于2021-06-03 23:20: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