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布达文萨在开示中说过:对于观察来说,“我们”不只要让“心”与所缘贴在一起,并且还要努力让“心”切入所缘进行了知。“心”为什么能够切入所缘?因为所缘中“隐藏”着一连串目标,因为概念所缘是一个聚合体,是可分的。这一切过程,并不是“我们”在控制,而是智慧本身的特性,是善法欲,是善缘,是愿力,是决意力,是精进力以及“心”本有的其它各项功能,在这些综合因素的推动作用之下完成的,这一切就是因缘法,而缘起是因缘法的一部分。

 

因缘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世尊证悟之后省察自己的智慧,省察因缘法(发趣法)的时候身体才发出六种颜色的光,因为只有因缘法(发趣法)才能体现世尊至高无上的伟大智慧。

 

除了全面认知之外,智慧的另一个重要特相就是破除遮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所缘的表面之上进行观察,越是深度的智慧,越能切入目标进行认知,甚至认知其中的根本现象(究竟的,本质的现象)乃至它们的细节。

 

行者达到更高智慧等级的时候,当完全自如的学会“用心体验目标”的时候,那种由于日常视觉感官习惯造成的“距离感”才会逐渐消失。此外,我们的“心”能切入目标的深度也是有限的,因为我们的智慧是有限的。

 

有行者在听了布达文萨关于“心”要切入目标的开示之后认为布达文萨的开示与他自己的感受不同,反倒是有些西方导师的说法比较接近他们的体验。

 

有些行者说:他发现念头是一个一个的,一个念头没有了,另外一个念头又来了。念头与念头之间好像并不相连,好像都有距离和间隙,并且好像还是等距的,观察的“心”到目标之间好像是等距平行的。一个念头没有了,这个念头还在想,这个结束之后下一个念头又会来,有生有灭,生住灭。我观察了三个所缘(三个念头),知了三个所缘之间的关联,我发现思考这些内容是苦,我发现一个念头是因为前一个念头而缘起。这不是智慧么?这不是苦集灭道么?这不是解脱么?这不就是距离感么?

 

在某些练习的阶段,的确是会看到某些现象,但是随着智慧的提升,这些现象的本质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心”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心”在觉知目标的时候是与目标撞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目标在哪里,“心”也会在那里与目标撞击。 而所有的距离感,只是一种主观的呈现,是一种“错觉”,是意门回忆目标的过程中由于智慧不足而产生的错觉。

 

包括抽离感,第三者观察感,其实也都是相应练习阶段的“错觉”而已,我们不能说这些感觉是错误的,但它们距离究竟现象还有相当远距离。当练习者的智慧提升到一定强度的时候,行者将能够发现这些现象中包含的本质,行者将会知道那些都是错觉。布达文萨之前讲过,念头与念头之间有时有关联,有时也没有什么关联,它们之间有时是逻辑关联,但多数是通过感受间接关联。

 

解脱没有那么难,但也绝对没有那么容。并不是见到一些生灭就是生灭的智慧,并不是见到一些缘起现象就能断除有身见,就能断除无明。一个肥皂泡泡吹起到破裂有生有灭,没有修的小孩子也能看到,但那并不代表生灭的智慧。我们看到一块美味的巧克力,于是生起了贪心,之后吃,这是小孩子都能了解的缘起,但不代表知道这个就能灭苦。看到巧克力,生起贪心想要吃,最终克制没有吃,这听起来仿是斩断了某个缘起的循环,但行者也要知道,这是听话的小狗狗都能做到的,这不代表就能因此获得解脱的道果。

 

不仅很多已经开始练习的行者可以具备能看到念头的能力,甚至一些没有禅修经验但是具备一定善根福德(波罗密)的人也会朦朦胧胧的观察到自己的念头。能够观察到念头首先说明行者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但正是由于行者有了一定的观察力,但是智慧还不够强,刚好处在这个不上也不下阶段的时候,行者就会固执的认定观察的“心”与真实目标(所缘)有距离、有间隙,甚至认为观察的“心”与真实目标一直保持平行或者保持某种固定的间距。但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未完待续)





布达文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智慧的特像是全面且深入的观察,见到生灭现象不等于具备了生灭智慧布达文萨讲体悟(三十)发布于2021-12-12 22:51:09